一語不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二十七章 清濁難分,大明第一貢生,一語不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翌日早朝。

眾大臣早早便已在午門之前列隊,準備入宮到奉天殿參加朝議。

李東陽先去跟馬文升做了簡單的攀談,隨後回到內閣所列的位置等候,而李東陽所帶來的訊息,也是令劉健面帶憂色。

明明是捷報,但此戰對於大明朝廷格局的改變來說,成了內閣難以承受之重。

“……以兵部初步所得之戰報,伯安此戰割狄夷雙耳近萬數之多……”

不但殺了,還帶回了“證據”,就算不是首級,但想王守仁三千里奔襲,能帶回雙耳已實屬不易,明顯也不能苛求一定要把首級帶回來。

謝遷往前湊一步,問道:“屬實嗎?”

不是謝遷非要問,是謝遷也覺得,這戰果實在有點太誇張了。

如同當初偏頭關一戰,王越上奏說他殺了兩千韃子一樣……倒也不能說是離譜,只能說是超出了文官的“認知”,韃靼真有那麼多人給你殺?你的炮再厲害,韃靼人會列隊讓你炮轟?

這點李東陽也沒法回答。

此時周經和徐貫二人也靠攏過來,二人也帶著同樣的疑問。

周經問道:“據說是殺敵近萬,這應該是沒有譜的事吧?”

劉健面色沉寂,抬頭看了宮門一眼,隨即又好像是釋然一般,長吁一口氣道:“事已至此,無從改變的事,看伯安和德華是如何上報的吧。”

這會直接便稱呼王守仁和王瓊的表字了,好似內閣跟二人有多親近一般。

大概也是在提醒……無論以後我劉某人是否為首輔,唯一能制衡張周的手段,就是瓦解張周陣營中的“死黨”。

誰讓張秉寬這小子,總是不親自上陣,而舉薦別人去打仗呢?

就算現在人人奉張秉寬為戰神,但始終還是有講究的,如果把張秉寬的“羽翼”給剪除了,把他們都收攏過來,大明軍政的格局,還是能達到一種平衡的。

說話之間,劉健還往文臣一邊瞅了一眼。

那邊站著的,赫然就有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此時的王華顯得形單影隻,雖然都知道他兒子立了大功,但就因為王守仁的站隊問題,使得王華被人疏離杯葛之人。

……

……

奉天殿,朝議。

朱祐樘精神抖擻,一看這神色,就知道他昨天休息得很好。

放下心頭大石,充分享受喜悅,而且人逢喜事精神爽,或者身體素質都能跟著上個臺階。

朝議開始,所有人都沒有主動出來奏事的,也都在等朱祐樘宣佈那個朝野上下都在期待的訊息。

朱祐樘道:“朕本來應該讓人將新建伯的上奏,當眾宣讀一下,但又覺得並無此必要,新建伯領兵六千,從遼東之地出擊草原,沿途跋涉數千裡,雖在三天之前,尚未退兵進關隘之內,但韃靼人已撤兵了。”

戶部侍郎許進道:“陛下,出征之督撫、總兵官等,當在退兵進關口後,再行上報,這是規則。”

朱祐樘一點都不介意許進的挑刺,他笑道:“或許新建伯也是想盡早報個平安吧。他很好。”

說到這裡,朱祐樘還滿意點點頭,“總算沒有辜負秉寬對他的信任,這幾戰,他都能盡到人臣之責,此戰表功時,朕會再酌情升賞。”

說到這裡,還是沒釋大臣心中最大的疑惑。

王守仁到底取得了怎樣的戰績,讓皇帝如此看重他?

“李榮,你說。”朱祐樘道。

李榮走出來道:“以新建伯幾份遲來的戰報,總結新建伯進兵草原之後的狀況,先是於大漠邊緣,吞噬韃靼兩部人馬,男女老幼皆都未留,牲口、財貨當場焚燬。隨後引兵西進,與韃靼各路勤王兵馬周旋。”

“待西進數日之後,仍未有韃靼任何一路人馬與之一戰。”

“隨即新建伯率部馳兵往東南而下,在官山東北四百里處,折道往西南,阻截韃靼本部察哈爾部族群,截獲韃靼汗庭牛羊牲口等十萬。”

“韃靼勤王兵馬據守於高處,阻截新建伯所部於官山以東二百里處,雙方激戰一個時辰,韃靼損兵折將五千餘,傷亡過七成,隨即仍西進追擊一百餘里,殺韃靼族民三千餘。”

“遂撤兵東回,與韃靼勤王三萬餘周旋於官山之北。”

“數戰共割韃靼雙耳九千七百餘對,青壯男子雙耳有七千五百,殺牲畜無數,焚韃靼部族財貨無計,折道往東南迴兵於威寧海。”

“沿途韃靼各路勤王兵馬過六萬,仍未有交兵一戰,遲遲未見韃靼小王子本部人馬所在,至威寧海子以北三十里處,與偏關出兵巡撫山西等處王瓊所率一萬七千餘兵馬匯兵於一處。”

“韃靼退兵,戰事遂解。”

“總結所得,共繳獲韃靼所部財貨等,價值三萬四千貫,共計殺敵過萬,得敵雙耳九千七百一十三對,大明將士死六十五,重傷二十六,輕傷百餘人,皆都隨軍南下。特上報於朝廷,以彰功勳。”

……

……

當李榮話音落,大殿之內一片安靜。

要說這是王守仁在吹牛逼,畢竟還有王瓊的聯名,雖然這倆人同時都是張周所推薦出來的,但怎麼說也是進士出身,在朝官眼中還是講求禮義廉恥的。

再說了……取得這麼大的功勞,耳朵都用石灰防腐,給帶回來了。

若都到這地步了,王守仁和王瓊還要去虛報戰功的話,那簡直就,不可理喻。

朱祐樘見大臣一個個既不向他表達恭喜,也沒人出來質疑戰果的準確性,心中也略顯得意。

朕就是喜歡看到你們看不慣秉寬,卻又拿他沒辦法的熊樣。

過程?

朕只看結果。

“馬卿家,你怎麼看?”朱祐樘也不先去評價,而直接問馬文升的意見。

馬文升走出來道:“萊國公與新建伯居功至偉,萊國公人在應天府,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足以執領兵部公務,老臣請辭,並推舉萊國公接替老臣。”

他的話,可說是直截了當。

在場大臣之前沒有因王守仁上奏的功勞而震驚,卻被馬文升這番話給鎮住了。

你馬文升……跑得挺快啊。

看風頭不對,自己就想撂挑子,讓我們這群人去跟張秉寬周旋?

“乞老歸田什麼的,朕不想理會,朝廷用人也不是隻看重能力……”朱祐樘在這種時候,反而客氣起來。

大臣也在琢磨。

不看能力看什麼?難道陛下您還有論資排輩,讓張秉寬繼續熬下去的意思?不對勁啊!

“也要看他是否能與臣僚和睦相處,是否有執領部堂之意願,如果他只能出謀劃策,並不能去前線帶兵,也未必需要做一部的尚書,哪怕只是偶爾於朝堂上進言,讓臣僚知曉他的主張便可!”

讓朕的秉寬當兵部尚書?

朕是那麼操之過急的人嗎?

再說了,朕的追求明顯不是讓秉寬當個兵部尚書,既然他能當兵部尚書,為啥不能入閣當閣老,參與軍機大事的謀劃?

而且朕給他的上聽處行走的許可權,是可以充當朕貼身顧問的,這可比兵部尚書來得直接。

當然。

兵部尚書這職位還是要給他的,但朕還是要跟你們客氣客氣。

馬文升舉起笏板道:“老臣羞愧難當,將來實在無面目留在朝堂,還請陛下成全老臣,讓老臣得以安享天年。”

明面上,我馬文升為了讓陛下懲戒張秉寬,甚至不惜跟陛下您打賭。

現在打賭輸了,自動離開兵部尚書的位子,交給張秉寬,也算是願賭服輸。

“不必再提了。”朱祐樘回絕得倒也乾脆,“此番你也不必提請了,朕不允!”

不同意讓馬文升致仕。

這就讓人看不懂了。

陛下您有直接的機會,讓張週迴京城接替馬文升,您居然放過這麼好的機會?

就在眾大臣疑惑皇帝此舉是什麼意思的時候,朱祐樘突然目光轉向倪嶽道:“吏部倪卿家到任京師之後,兩次以眼疾和年邁多病為由,跟朕提請回鄉,朕准以其所請,賜奴僕四人,另賜車駕等。再給田十垧。”

“啊?”

大臣一片譁然。

馬文升主動請辭,皇帝不準。

倪嶽好端端在旁邊站著,儼然一個旁觀者,居然就這麼被打發回鄉了?

這套路……有點深啊。

“老臣……謝陛下隆恩。”倪嶽也沒想到,馬文升跟張周相鬥,自己成了犧牲品。

不過他也早就習慣了,誰讓當初他被髮配去南京當尚書的時候,就看出皇帝不待見自己呢?

朱祐樘道:“接替倪卿家的人選,這兩日廷推上便做出結論。至於新建伯的安置,朕有個想法,讓他繼續為大同巡撫,協助修築貓兒莊城池,待秉寬回京之後再進一步商議。”

果然。

皇帝還是迫不及待提出把張周調回京城的事。

王守仁立下奇功,卻好像並不太受皇帝重視一般,只是安排他當大同巡撫……照理說以王守仁的功勳,當個宣大總制也一點問題都沒有。

劉健走出來道:“陛下,以新建伯之功勳,由他兼宣大軍務,可保一地太平。”

皇帝沒提,我劉健替陛下您提了。

或者說……就是要賣人情給王守仁。

不圖讓王守仁當什麼新建侯、什麼國公的,就讓他當宣大總制,等於是給王守仁一個訊號,你仍舊是文臣,還是我們傳統文官所推崇的,你好好幹……以後將來出將入相說得就是你……沒錯,我們都站在你這邊。

還沒等皇帝回答,一直作為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卻遲遲沒發聲的王華走出來道:“陛下,犬子才能淺薄,還請陛下將他調回京師,給他繼續歷練的機會。”

朱祐樘笑道:“其實朕也有此意。話說研武堂到今年以來,一直都未能順利開課,主要是能調動的人,先前都被調去了遼東……加上先前定朝鮮內亂,以及平遼北之功,朕對於秉寬、唐寅、新建伯等人,也一直未能加以封賞,是朕的疏忽啊。”

還沒封賞?

唐寅也是初出茅廬,卻得了個什麼渤海巡撫的,負責造船和靖海,現在還南下應天府籌集造船錢糧了。

至於王守仁……更誇張了,現在直接要成為新一代的王威寧,差不多可以用他的名字止草原小兒哭泣了。

能把蒙郭勒津部和察哈爾部連番收拾一圈的人,就他王守仁能做到。

“但還是不急啊。”朱祐樘補充道,“秉寬不在京,很多事也推進不了,朕有意要調他回京。翰林院侍讀學士也需要他來擔當,進講於東宮之事,就暫且放放,不過朝中大事也需他參與謀劃,朕其實也想多讓他參與朝議。可以他的性子,又有些懶惰,從不願每日早起上朝。”

……大臣聽了都很無語。

還是陛下您瞭解張秉寬那小子。

他從入朝之後,到得勢,好像朝堂他還真是不經常來。

以前我們總覺得,他是覺得自己資歷不夠,不好意思來。

感情是他“懶”,不想來?

不是他怕跟我們面對,而是懶得跟我們面對?這……打人不打臉可知否?

“待他回京再說吧。”朱祐樘道,“傳令到應天府,讓秉寬放下手頭之事,即日護送太子北上,沿途若有差事未能完成,由他一力主持。”

既調張週迴京,也沒說讓張周徹底把南京的差事放下。

大概的意思是,你有本事管,由你一肩挑。

“陛下,那新建伯……”劉健提醒。

您總厚此薄彼,總在說張秉寬,但我們現在提的是“首功”之臣王伯安,陛下您應該如何安頓他?

“朕不都說了嗎?讓新建伯留在大同為巡撫,執掌地方軍務,他曾在大同督撫過,對於地方情況最為了解。”朱祐樘還略顯不耐煩。

當說完這些,朱祐樘環視在場大臣,再以語重心長的口吻道:“諸位卿家,朕還想問你們一句,你們現在仍舊認為,朕不該用秉寬嗎?”

沒人提出異議。

這就讓朱祐樘很滿意。

“既然沒有,那朕把話撂在這裡,若是再有人以朕用秉寬之事,行參劾之舉,莫怪朕不留情面。”朱祐樘說著,好似是餘怒未消道,“六科將之前參劾秉寬的奏疏,都原封不動給拿出去,這次朕就不計較了!但若是再有人說三道四,那就是與朕為難了!”

“議功之事,暫且不提,這幾日會有更多的戰報傳來,兵部也及早擬定出請功的方略,至於用度等問題,也等秉寬回京之後一併做商議。”

“今日不必再提西北之事,說下一件吧!”

……

……

朱祐樘倒是很乾脆。

調張週迴京,以及安置王守仁在大同,近乎是一口氣給決定的,也沒跟誰商議。

但對於將張周調回來之後,委命如何的差事,卻沒明確說。

朝議結束之後,大臣出宮的路上,倒是沒人願意再談張周……談也沒得談了,很顯然張周的崛起已勢不可擋,天意幫他,皇帝幫他,連韃靼人都幫他……

皇帝都明確說了,誰再參劾張周,不用問情由直接法辦,都已經不是規定不能拿災異之事參劾了,就是有理有據也不行,總歸張周不但是挑出朝堂的權臣,還是你們言官不能碰的人……連參劾都不能參劾的人,去談論他……簡直是自尋煩惱啊。

出宮路上,很多人跟倪嶽道別。

倪嶽面色坦然。

明明回京城是準備大幹一場的,好不容易混到吏部尚書,有機會做點成績,也算是六部外臣的極上之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但就是沒幹幾天,就要收拾鋪蓋捲回家了。

“倪部堂不知有何人舉薦接替於您?”有人還閒的沒事幹,去問倪嶽有關接替人選的意見。

倪嶽聽完心裡也很不爽。

我有權力決定這個?或者說,我的意見陛下會聽?

而且你們不會是腦袋被驢踢了吧?

陛下不許馬文升致仕,卻讓張秉寬回京,卻讓我讓位,什麼意思還用我直言嗎?

明顯是……馬文升接替我,而張秉寬接替馬文升,然後各自皆大歡喜,就我慘淡收場。

倪嶽不理會那些與他道別之人,主動往劉健那邊走過去,趁著劉健去往內閣值房前,拱手道:“劉閣老,這朝堂,可就拜託於您了。”

“嗯。”

劉健只是點點頭,沒回話。

也無須太多去解釋。

倪嶽再拱手失禮之後,算是完成了臨走之前最後的交託,便也無牽無掛一般,人昂首闊步走於大臣最前,有點與眾人訣別的意思。

“他這是何意?”謝遷皺眉,問了一句。

劉健道:“他拜託於我,我又拜託於何人?”

倪嶽退了,顯得不甘心,他劉健其實也不想繼續當這個首輔。

太累。

而且明顯已不得皇帝的信任,那還不如把位置讓出來,顯得自己“高風亮節”,反正李東陽和謝遷也是他信任的人物,年歲也比他小了很多,讓二人中無論是誰來當這個首輔,也能保證朝堂的運轉。

謝遷趕緊道:“你可不能這麼說,越是風雨飄搖時,越是要有人能做這定海神針。”

李東陽看了看二人,他明明聽到二人的對話,卻也沒接任何的話茬。

旁邊很多人有的在笑著。

而禮部尚書林瀚身邊,明顯聚攏的人更多了……或者很多人覺得,林瀚是競爭吏部尚書有力人選,以至於大明的清流已經在開始往“濁流”靠攏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封地一秒爆一兵,不造反不行了啊

一壺濁酒須盡歡

非洲創業實錄

惡的呃呃呃

無敵七皇子

長跑不停頓

豔臣

謝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