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四章 殿試,大明第一貢生,一語不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月十五。

殿試日。

一早天還不亮,參加殿試的三百名考生,便要提著自己的考籃,一併前往午門之前,列隊等候從左掖門進入皇宮,到奉天殿之前的寬闊廣場上去參加殿試。

張周作為會試的會元,列在三隊人中最左側一隊之首。

在殿試之前,沒有人會去熟絡關係,一切也要等殿試結束之後,所以當天宮門前也很安靜,每個人都是躍躍欲試。

一直到天矇矇亮時,在由禮部官員清點核對了在場考生的姓名、籍貫等資訊,確定人都已到齊之後,眾考生才開始入場。

當天殿試讀卷官並不會到考場,考生穿過一道道宮門,到奉天殿之前時,已有三百張案桌擺在地上,當天只要不颳風不下雨,考生就要在這空曠的地方完成考試,比之在貢院四面有牆的地方考試,這裡雖然空氣好,但大問題就是當天不能吃喝,甚至如廁也不行。

就算是拉尿在褲襠裡,殿試也不能離開自己的位置。

案桌很矮,本來考生應該是跪在地上參加殿試的,但到弘治年間,殿試一概都給考生提供軟墊,考試時也不必跪坐,就算是盤膝而坐也行。

……

……

就在考生準備得到殿試考題時,朱祐樘等君臣已抵達午門,完成當日的朝議。

因為皇帝會親御奉天殿出題,當天的朝議也會從簡,有大事會奏,沒有的話基本上說幾句就結束。

當天朝議也就只有一個內容。

是一邊火篩和韃靼小王子各派出使節到京師,已將要抵達居庸關,卻是在延綏等處仍舊有韃靼人活動的跡象……韃靼人最初是怕明朝乘勝追擊,以王威寧帶兵殺出草原的,但隨著之間過去,連韃靼人也發現王威寧就鎮守在偏頭關不走了。

而他們在草原上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這時候就算不劫掠大明城關之地,草原內部的以大欺小等事還是在繼續發生中。

偏頭關有王威寧,他們不敢靠近,可別的地方又沒有這般的煞神,該騷擾還是要騷擾。

“西北就不能消停兩天嗎?”

朱祐樘很生氣。

一邊是王越取得大捷,震懾草原群狼,一邊草原群狼還繼續來叼食。

現在不但是大臣不會同意讓王越主動出擊,連他這個當皇帝的也不敢,而草原那群餓狼似乎也看出大明朝的邊軍就是守著邊陲一畝三分地,最後的結果是……偏關一戰結束,一切照舊。

皇帝還想以這場仗來奠定西北的局勢,現在看來也是想多了。

“著兵部再行擬定西北用兵方略,韃靼使節能不見,便不見了!讓他們回宣府,賜還吧!”

朱祐樘現在也沒必要去哄著草原那群餓狼。

不是說你們派使節來見,朕就稀罕見的,你們不是來臣服的,不過是來跟明廷虛以委蛇的,朕既然不打算重開邊市,也不稀罕你們那點貢品,也不準備回贈伱們什麼,那你們就早點滾蛋!

兵部侍郎王宗彝道:“陛下,火篩有上表,提出要以貢馬等,換其義子敕還。”

在朝臣看來,達延汗的訴求可以不加理會,但火篩那邊還是稍微重視一點。

我們要“以德服人”,打贏了他們,就該把火篩的乾兒子送回去,如此也算是對草原進行挑撥離間,讓火篩感念大明的恩德,服教化之後去跟達延汗內部紛爭。

“為何要敕還?便以其為質子,若火篩再來犯,斬之!便這麼回了火篩派出的使者。今日乃廷對之事,無他事退朝吧!”

朱祐樘硬氣的表態,讓大臣感受到這位曾經以仁孝治國的皇帝,跟以往有極大的不同。

……

……

朝議結束。

朱祐樘要乘坐鑾輿往奉天殿去,主持殿試。

今天比以往任何一次殿試,都讓他期待。

主要因為今天也是張週考殿試的日子,他甚至不打算只躲在奉天殿內,他準備將御座設在奉天殿之前,甚至要在考試之前,跟在場的考生見見面。

“都到了,陛下。”蕭敬負責錦衣衛維持秩序的事,先前就沒去聽朝。

在皇帝鑾駕行到半路,蕭敬便過來跟皇帝說明。

朱祐樘笑道:“秉寬在最前面嗎?”

“是的陛下,張先生是會元,理應在前,奴婢還讓人將他的案桌往前稍微挪了一步,如此便可在所有考生之前。”

蕭敬為了迎合皇帝,也是有一手的。

張周如果是在前排,那也只是跟別人並列,為了凸顯張周跟別人不一樣,他的案桌還要再往前。

這就叫待遇。

“嗯。”朱祐樘微笑著點頭,“朕心中期許已久!移駕前往。”

……

……

奉天殿前。

皇帝親臨,並設了御座。

三百名貢士各自將自帶的筆墨和鎮紙等都擺好之後,起身,準備給皇帝行禮。

殿試之前,考生要膜拜皇帝,以體現出是天子門生。

隨後由臺階上的太監,宣讀皇帝的旨意,先體現出對考生的禮遇,隨後第二份,就是當天的考題。

“讓他們都回各自的位置,開始吧。”

朱祐樘沒拘泥於形勢。

在他跟蕭敬做了吩咐後,殿試正式開始。

髮捲。

明朝從鄉試開始,所有的考卷都是印刷出來的,並找人提前檢查過,所以考生無須聽清楚宣讀誥敕的人到底在說什麼。

張周坐在前面,抬頭就能看到皇帝。

而此時朱祐樘也在笑看著他,君臣之間第一次這般涇渭分明,卻也帶著幾分親和。

名義上,君在上而臣在下,但其實是朋友,朕是來見證朋友中進士的。

……

……

“制曰:朕惟自古聖帝明王之致治,其法非止一端,而孔子答顏淵問,為邦但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為言說者,謂之四代禮樂然,則帝王致治之法。禮樂二者足以盡之乎?

“宋儒歐陽氏有言,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當時道學大儒稱為古今不易之至論,今以其言考之,上下數千餘年,致治之跡,具在可舉而論之乎。”

“夫三代而上,無容議矣,漢高帝嘗命叔孫通定禮樂,負魯兩生不至,謂禮樂積德百年而後興。厥後三國分裂,其臣有諸葛亮者,而世儒乃或以禮樂有興,或以庶幾禮樂許之,蓋通與亮之為人,固不能無優劣,要之於禮樂,能興與否,亦尚有可議者乎。”

“我國家自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創業,聖聖相承百有餘年,禮樂之製作,以時以人宜無不備矣,然而治效之隆未盡復古,豈世道之升降不能無異耶,抑合一之實,猶有所未至耶。”

“朕祗承丕緒,夙夜惓惓欲弘禮樂之化,益隆先烈而未悉其道,子諸生其援據經史,參酌古今,具陳之,朕將親覽焉。”

……

……

殿試題目,張周發現,與歷史上別無二致。

會試被他提前“洩題”,導致題目全改,但殿試題目顯然是早就有定案的,沒有因為他的出現而出現更動,至於這題目是出自於誰,張周也無須知曉。

這道策問。

是經史策,論的是“禮樂教化”,或者可以稱之為“禮樂治國”。

題目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講孔子利用“答顏淵問”,引出禮樂治國的典範,所謂的禮樂,就是以規矩治國,什麼身份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配什麼樣的樂,不同人之間的接觸,用符合自己身份的禮。

第二部分是歐陽修所論述的古代禮樂治國的情況。

三代而上,說的並不是夏商周,而是堯舜禹這三代,講的是古聖人治國,全是靠禮樂,而到了三代之後,有點“禮崩樂壞”的意思,以規則來定刑罰,禮樂治國就成了虛名。

第三部分是論述從漢高帝到明朝之前“上下數千餘年”在禮樂治國方面的得失,提到了兩個關鍵人物和他們的事蹟,一個是“叔孫通定禮樂”;一個是“諸葛亮禮樂有興”,自古對於諸葛亮輔佐阿斗的事,被認為是禮樂教化的典範,所以拿他作為例證。

這道考題也沒有對叔孫通和諸葛亮二人的事做定論,提出“亦尚有可議者”,意思是隻提出這兩個人,你們考生還是要論一下禮樂興國是否有可行性。

叔孫通定禮樂時,尚且有魯二生不知時變,你們考生不會認為這其中就沒有可商榷的地方吧?

到第四部分,那就關鍵了,從明太祖開始,論述本朝禮樂之治的得失……或者說只有得,沒有是失。

客氣點,說是得失,但考生不能不識相。

大明治國那是傳自天意,怎可能會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就算可能會有被人非議的點,那也一定是小人不知其義,惡意中傷……乃亂臣賊子也!

第五部分是說,朕出這道題目,就是因為一直在思考禮樂之治的事,一直想參透其中的奧秘,也偶有一些所得,今天出此題目,就是跟諸位卿家一起探討一下。

你們要“援據經史,參酌古今”,寫一篇文章來論述一下,要把上面所涵蓋的五部分一一都論述清楚,不要有錯漏的地方。

說朕會親覽,其實是個託詞,皇帝看不看是另一回事。

殿試考題嘛,理論上皇帝都會看,但看幾份,就不是你們考生需要關心的。

答題吧各位。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討孫平叛傳

滅雷金仙

[原神]論我那柔弱不能自理的老婆

小兔子懷中揣

夫君請自重,公主上門搶親了

堵上西樓

盛世嫡女謀天下

蜜三三

我BE後全員火葬場

起躍

慘死99世後襬爛,成千古一帝了

我是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