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一章:迎闖王,不納糧,織明,蝸牛非牛,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歷史證明,人類是最擅長學習的物種,包含一切種族在內!

當然,這裡面不包含那類以少統多的種族,因為一旦學習了先進文明,就是在為自己的種族挖掘墳墓。

所以,他們必然會極力壓制主體民族,使國家越發走向愚昧與黑暗,這樣才能維持他們的統治,以求長治久安。

闖軍初次攻開啟封時,部下賊兵雖眾,卻因缺少足夠的精銳,而為張誠與城內守軍配合之下,殺得大敗虧輸。

此後,李自成蟄伏在伏牛山中,除了大肆擴軍練兵外,還對此前種種進行了深刻反思,並對今後的路該如何走,也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在牛金星、宋獻策、李巖等人建議下,李自成這一次自伏牛山中殺出後,便一改此前處處鏟城的毀壞行為。

開始分遣官將鎮守攻下來的各處城池,還設立將一些饑民編為營伍,分發田地,努力恢復生產,大有建立根基之勢頭。

同時,為了進一步鼓勵生產,使人們傳頌自己的聲名,闖王更是喊出“三年不納糧”的口號!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

不論豫東豫西,又或是豫南豫北,整個河南大地上,到處都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鼓動著河南的饑民日夜盼望闖王到來,破城殺官,開倉放糧。

這些民謠傳播極為迅速,其殺傷力也是極大的,甚至比十數萬賊兵還有過之,正是這些民謠,使得“闖王”的聲名自此傳遍天下,一時間從者如雲,也成為了大明王朝毀滅的催命符!

不過,永寧伯張誠卻對此嗤之以鼻:“李賊三年不納糧?是想餓死自己嗎!”

“闖王”的名聲大顯之後,各地饑民紛紛前來歸附,其麾下賊兵大軍也在以極其迅猛的速度擴充,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人馬出動。

不納糧?

如此龐大的人馬隊伍,他們吃什麼呢?

闖王麾下數十、上百萬大軍,他又拿什麼來賞賜作戰有功的將士們呢?

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簡單直接——“搶大戶”!

明末這一時期,雖然饑民遍野,尤其河南各地更甚,幾乎都到了易子而食之慘狀,但也同樣不缺少肥得流油的大戶。

只不過這些大戶多以家族的形式存在,他們往往在險要之地深溝高壘,結成一座座硬寨,內中建有眾多倉廩存放大量的糧谷,更有數百、上千的丁壯守衛。

莫說是普通饑民,就是人數略少的賊寇都無法攻破,而遇到大股賊寇過境之時,他們往往會奉獻一些糧谷,以求破財免災。

而大股的流賊也很少攻打這些深溝高壘的村寨,因為他們守護的是自己的口糧,所以往往都會以命相搏,就算攻打下來也是得不償失。

可現在闖王奉行“三年不納糧”政策,每次攻破州府縣城後,更是開啟官倉放糧給城中饑民百姓,以求擴大自己的聲名。

如此雖能收買許許多多底層饑民之心,但大軍吃糧也就成了問題,所以城中那些家有餘糧的鄉紳富商便成了李闖大軍的糧谷供應商,還是完全免費的那種。

可以說那些富有的“大戶”們才是闖王錢糧的真正來源!

闖王的賊軍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查抄城中大戶的不義之財,這種做法對於饑民百姓來說自然是好事。

因為,凡是被闖王盯上的所謂“大戶”,沒有一個不是靠著壓榨百姓而富裕起來的,闖王賊軍查抄了他們世代積累起來的財富,也自然就能做到不用饑民們再“納糧”了。

這種作派,前期固然很是得力,因為有許多的大戶供他們劫掠,可大戶也會越搶越少,直到最後佔據天下時,卻已無大戶可搶,那又如何?

而天下的饑民百姓們卻已習慣了“不納糧”,這時若再向他們抽丁徵糧,瞬間就會從恩人而徹底演變成刻骨的仇人。

“升米恩,鬥米仇。”古之名言自有其理。

自古以來,天下百姓墾荒種地,交糧納稅,實乃天經地義之事,更是基層政權組成的重要功能之一。

李自成固然是個打了老鼻子仗的主,在戰術上還是非常高明的,可在戰略層面上卻太過短視。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後世也有許多人戲稱闖王李自成為嫁衣王,並不是毫無道理!

當然,李自成此刻喊出的“不納糧”口號,還是具有無比強大的煽動性,無數饑民奔走相告,更蜂擁加入賊軍。

而其在豫省不斷攻州佔府,擴大地盤,同時大搞分田地吃大戶之事,極得民心,即使官兵再來反攻時,饑民們也是拼命的抵抗,拼死守護自己分得的田地財產。

其實,在原本的歷史上,闖王還真就靠著“不納糧”而佔據了半壁江山,然而最終卻也因為“搶大戶”的徵糧做法,導致軍心渙散,士無鬥志,也因此迅速落敗,最後更身死九宮山。

不過,這些在這個世界裡還沒有發生的所謂“歷史”,即使闖王與他的謀士牛金星、宋獻策等也無法預知。

…………

大明崇禎十五年,正是清國崇德七年,這一年的二月初,盛京城裡依舊十分寒冷,但更冷的還是人心。

圍攻錦州之戰,黃臺吉為之謀畫了長達一年之久,幾乎傾盡全國的人力物力,更是對南面的朝鮮、北面的蒙古各部大肆搜刮,催逼他們既出糧又出人,更是出了大力。

可到頭來卻成就了明將張誠——使其成為數十年裡唯一在戰場上擊敗清國勇士的明朝將領,而勇毅軍更是唯一一支曾經圍攻偷襲過清國皇帝的大明軍隊。

張誠兩厥名王,偷襲黃臺吉,連戰連敗大清國勇士,成就了他在明朝國內的傳說!

卻使得黃臺吉在清國內部的聲望大減,幸虧他藉由愛妃海蘭珠病危一事,提前離開錦州戰場,而將最後落敗的責任推在了睿親王多爾袞和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三人身上。

這一番操作雖然過於陰險,但卻在無形中保護了清國皇帝的無上正確,使得以黃臺吉為首的滿洲韃子們仍能繼續壓制蒙古各部,以及略有不臣之心的朝鮮王國。

只是如此一來,就苦了多爾袞、代善、濟爾哈朗三人,他們代帝受過,不但被罰了大量金銀,更是分別被抽走一定數量的旗中牛錄,各人實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

多爾袞雖然是被罰最重的一個,然在內心中卻是暗自竊喜不已!

自打從錦州城下撤軍時起,他就未曾睡過一個安穩覺,睿智如他自然知道這個時候的危險在哪裡。

清軍在錦州城下大敗虧輸,嚴重打擊了其在蒙古各部和朝鮮王國的統治地位,這是黃臺吉首先面臨的問題,也是他的首要之務。

而在這一戰中,黃臺吉也是幾乎耗盡了心力,卻又在關鍵時刻恰逢愛妃海蘭珠病危,雙重打擊之下,他的身體也是每況日下。

初時,上朝之際,還要在身邊預備下一個大碗,隨時接他流下的鼻血,現在雖然不必如此,但在多爾袞看來,黃臺吉的鼻血似乎已經流光,到了流無可流的地步。

就如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一般,黃臺吉雖不在流出鼻血,但他的精氣神卻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有時朝會才進行一半,就不得不中斷,待黃臺吉入內休息,恢復些氣力後才能再繼續。

在多爾袞看來,黃臺吉已經是時日無多,差不多一隻腳已經踏進鬼門關了,說不定就在今年之內,便會駕鶴西遊。

而他既然都能看出來這一點,作為當事人的黃臺吉又如何不知?

多爾袞心裡清楚知道,這個時候黃臺吉的心裡只會考慮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保證自己的兒子可以順利接班!

在黃臺吉的一眾兄弟當中,禮親王代善已是暮年,且族中又無出色人物,鄭親王濟爾哈朗最受黃臺吉信任,其威望也是不足,難以對繼承人構成什麼威脅。

反而只有他多爾袞正值壯年,不惟精力充沛,且又是聰明多智,無論在政治、還是在軍事上都有一批追隨者。

而且他與親哥哥阿濟格兩人,又是掌管著實力強大的兩白旗,別看阿濟格現在與豪格走得十分親近,但若是發生爭位之戰時,阿濟格會倒向哪一邊還說不定呢?

所以,多爾袞此刻最為害怕和擔心的也在於此,就是黃臺吉隨便尋一個由頭,將他的旗主之位剝奪掉,他又能如何!

不過好在黃臺吉暫時並未對其下手,而是為了保持內部穩定,只是略作處罰,便將錦州之敗的事情就此揭過。

其實在多爾袞心中,對於大清國皇帝的寶座,並非是毫無想法,只不過他很能隱忍,就連狡黠聰慧的黃臺吉都被他欺騙了。

多爾袞等兄弟三人一直以為大清國皇帝的位子,本就應該是多爾袞的!

當年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病逝歸天之時,就已有意將汗位傳給多爾袞,怎曾想被皇太極搞出個四大貝勒治國理政,給搶到自己手中去了。

多爾袞三兄弟雖然心中不服,卻也因實力不濟,只能默默忍受,別無他法。

錦州之敗後,人心惶恐,尤其是那些外藩蒙古各部大有脫離之勢,就連被清國徹底征服的朝鮮王國,也有了些許不臣之心,這才是黃臺吉目前最為頭疼的事情。

光是滿洲八旗兵馬,就戰死了一萬多人,如今的盛京城內,幾乎已是家家披麻,戶戶帶孝,其慘狀亙古未有。

因於此之滿洲八旗中也出現了一些怨言,各旗中的糧谷大多被強行徵用,如今又有眾多勇士死在錦州戰場,多重打擊之下有些怨言也很正常。

可這一戰中,外藩蒙古各部也都是損傷慘烈,不似以往跟在清國勇士屁股後面,不論是徵明,還是攻伐朝鮮,他們都賺取到許多油水。

而這一次錦州之戰,他們自己既出兵又出糧,非但沒有賺取到任何好處,還將許多部落勇士永遠留在了冰冷酷寒的遼東大地。

要知道這些可都是他們部落裡的勇士,原本草原上的收成就不好,還想著來遼東劫掠一番,卻將自己性命葬送於此。

恐怕若無大清國的接濟,很多的外藩蒙古部落今年的生活怕是要艱難許多,已經有人動起了心思,那個陣斬豫親王多鐸的明將不是放了話,吃不起糧就去找他嘛?

莫說這些本就與清國隔著心的外藩蒙古,就連那些被編入蒙古八旗的內附蒙古各部,也都有了一些怨言叢生之態。

他們雖然是早在後金時期就被征服,先後歸附於努爾哈赤和黃臺吉,但歸根結底也還是蒙古部族,與滿清仍然不是真正的一條心。

而錦州之戰大敗,使得清國對蒙古各部威懾力有所下降,就連黃臺吉自己的威望都大不如前,所以他們也生出了一絲異心。

不過,他們雖然在內心裡有了些不同於以往的想法,卻仍舊對清國十分畏懼,也因為前期捆綁太深太緊,生怕與清國解綁後會被其他外藩蒙古吞併,也怕遭到大明國的報復。

不單是如此,朝鮮此前被清國以武力壓服,錦州之戰,他們被逼迫獻出大量糧草,更是派出了一萬多人的軍兵助戰,卻傷亡過半。

錦州大敗的訊息傳回朝鮮國內後,一時間朝野大譁,原本被打壓得幾乎毫無話語權的親明派,竟爭相冒頭,蠢蠢欲動起來,大有重新復起之勢。

而此時的大清國由於錦州之敗,並未佔到大明的便宜,反而幾近耗空了自己國內糧米,同時也為安撫蒙古各部,卻對朝鮮國加大了壓榨的力度。

如此一來,更加激起朝鮮國上下的不滿,也給親明一派落下口實。(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女主的小丫鬟

江邊水色

就沒人心疼大師兄嗎?

莫尋秋野

[綜英美]大蝙蝠和布魯斯cp了嗎

矢車菊的斷章

晚清之亂臣賊子

吳老狼

寒門毒士

啊荒

流光幻世·與狼跡

墨守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