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悟道!我心即理!
咱叫劉可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4章 悟道!我心即理!,我在錦衣衛負責抄家的日子,咱叫劉可樂,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真正的聖人,不僅致力於改變世界,更致力於改變目光所及的腳下。
王守仁來到龍場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立起與雞樅寨苗人的友善關係。
他這一路南下四千裡,地方文官爭相給他送乘儀。全加起來得有兩萬兩。
此時的王守仁是真正的地主老財,有錢人。
這日清晨,王守仁和常風、巴沙邊吃著早飯邊商議著如何經營小小的龍場驛,做大做強,再創輝煌。
王守仁道:“之前我就聽說,貴州苗人被土司和漢官剝削,苗寨都很窮。”
巴沙建議:“不如咱們去一趟修文縣城。修文縣城是有錢莊的,咱們取一些現銀,送給苗人。這樣一來,苗人定對咱們感激涕零。”
王守仁擺擺手:“絕對不行!直接給苗人送銀子,會助長他們的懶惰和嗜酒!得想法子,讓他們透過雙手改變自己的生活。縣城是一定要去的,只不過不是取銀子。而是買耕牛和種子。”
王守仁獨守龍場,委派常風和巴沙去了一趟修文縣城。
自然,常風、巴沙的這趟進城之旅又要翻山越嶺,披荊斬棘。
直到一個月後,他們才趕著十頭耕牛,一千斤稻種回到了龍場驛。
三人立即帶著耕牛和稻種來到了雞樅寨。
雞樅寨的三百苗人熱情歡迎!他們直接將三人給抓了。
三人一通打手勢,苗人才大體知道這三個漢人沒有惡意,是來送禮的。
於是,當著三人的面,苗人把耕牛殺了烤著吃,把稻種蒸煮了準備釀酒。
三人目瞪口呆!本來盤算授人以漁,教苗人耕種的。好傢伙,漁具直接被他們吃了。
不過這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開端。至少雞樅寨的頭人明白了龍場驛破房子裡住的三個漢人不是敵人,而是來送禮的客人。
烤牛眼被苗人視為珍饈美味。頭人給了三人一人一個烤牛眼。
苗人們的目光凝聚在他們三人身上,彷彿他們不吃就是看不起苗人。
為了漢、苗之間的友誼。為了實現自己改變龍場面貌的志向。
王守仁眼一閉,嘴一張,幹了奧利給!
常風亦是忍著噁心,大口咀嚼著牛眼。
至於巴沙他是土家人,土家人也是吃牛眼的。乾淨又衛生,嗯,真香!
與苗人的第一次接觸,算失敗也算成功。
失敗是因為苗人把牛吃了,把種子蒸煮釀酒了。
成功是因為,至少苗人不再拿龍場驛的三個漢人當敵人。不會再有事兒沒事兒跑過去放火燒房子。
接下來大致相當於一個後世的博士生放棄城裡優渥工作,下鄉扶貧的故事。
王守仁先去雞樅寨住了一個多月。學會了簡單的苗語,深入瞭解了苗人的生活習俗。
接下來,王守仁再次派驛卒常風、巴沙進修文縣城,買來了種子、耕牛。
這一回,王守仁幾乎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才勸動苗人不要宰牛煮種。
王守仁是書香門第,官宦之後。從沒種過地。
但他靠著苦讀《齊民要術》,邊學習邊摸索,跟苗人兄弟一起掌握了種地的技巧。
他們在龍場驛開墾了八百畝的良田,下了稻種、種了果蔬。
收穫的季節,雞樅寨的苗人第一次體會到了辛苦耕種換來大米、果蔬的喜悅。
除了勸苗農耕。文化建設方面王守仁也絲毫沒有落下。
他在龍場驛開設了一家書院。教苗人小孩識漢字、說漢話、讀書明理。
修文縣雖是窮山惡水,卻也是有儒生的。
縣裡的儒生們慕名前來龍場驛,請教王守仁。
龍場書院除了一幫苗人小孩,又多了一幫如飢似渴鑽研學問的儒生。
說句後話,一年之後的會試大筆,修文縣破天荒的出了一位進士。這其中就有王守仁的功勞。
聖人就是聖人。走到哪裡,聖人的光輝總是能夠照耀身邊的土地。
龍場驛是一塊死地。王守仁用了不到一年的功夫,讓這裡變成了百姓的樂園,學風濃厚的沃土。
不過,暫時王守仁還不能被稱之為聖人。
因為他還沒參透儒家的至高哲學——理。
理是人間的至高智慧。有些筆力有限的八流作家甚至說不明白啥叫理。
總之,理是一個很厲害的東西。如果能參透它,便可參透世上的一切奧秘。
所謂一旦通理,便知天下萬事萬物。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麼,理在何處?
按照朱子的理論,萬物皆有理。你今早拉的那坨屎是有理的,你用的癢癢撓是有理的,你擦屁股用的那張草紙也是有理的。
程子給出了讀書人探究理的方法“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則終知天理”。
所謂的“格”可以用眼看,可以用心想,可以用耳聽。
十八歲那年,“守仁格竹”。王守仁對著一根竹子坐了數天,也未能參透竹子中蘊含的理。還生了一場大病。
程朱理學主張,追尋“理”最大的障礙則是“欲”,應“存天理,滅人慾”。
自來到龍場後,王守仁便在附近找了個溶洞。取名“玩易窩”。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是獨自來到這裡,思考參悟至高智慧“理”。
然而,結果卻是一無所獲。
這日,王守仁和常風、巴沙騎著騾子,在龍場附近考察適合開墾的荒地時,偶然發現附近的龍岡山上有個大溶洞。比“玩易窩”要大上數倍。
於是王守仁決定,將參悟“理”的地點改在了這裡。
他將其取名為“陽明小洞天”。他在陽明小洞天內打造了一個石槨,每日躺在棺槨之中悟道尋理。
日子一天天過去,春去夏來,夏去秋來,秋去冬來。
轉眼到了正德二年的臘月。
王守仁出得陽明洞,下了龍崗山,回到龍場驛。
常風笑著問王守仁:“參悟了嘛?”
王守仁搖了搖頭:“還是沒有。”
常風道:“不必心急。一旦參悟,伱就是亞聖。亞聖哪有那麼好當的。”
就在此時,一人一馬出現在了龍崗驛的門前。
馬上之人,乃是常風的義子,尤敬武!
常風驚訝:“敬武,你怎麼來了?”
尤敬武道:“義父,李首輔有一封要緊的信要帶給你。旁人當信使他不放心。”
如今尤敬武在錦衣衛中當得僉事職位。
實打實的講,劉瑾待他不錯。又是加散階,又是賞宅邸的。
但尤敬武卻時刻牢記著,他只有一個上司,那就是義父常風。
常風問:“哦?快把李先生的信給我!”
尤敬武遞上了那封信。常風開啟一看,只見信上只有短短的兩行字“回京吧。我需要你。”
看來,劉瑾在朝中已無人可敵。李東陽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讓常風回京的。
常風問尤敬武:“朝中情勢如何了?”
尤敬武道:“很糟糕!閹黨已經徹底把控了朝政。內閣成了司禮監的傳聲筒。皇上對劉瑾言聽計從。”
“連楊一清,都被劉瑾栽贓,關進了錦衣衛詔獄。還好李先生從中調停。楊一清湊了六萬兩銀子送給劉瑾,這才脫罪出獄。”
常風驚訝:“楊一清是皇上極為看重的人啊。竟也被劉瑾關了起來?要給劉瑾行賄才能脫罪?”
尤敬武苦笑一聲:“要麼說,皇上對劉瑾言聽計從呢!朝野紛傳,大明真正的皇帝不在豹房,而在司禮監。”
常風轉頭看向王守仁:“朝中形勢險惡,我只得出山,助賢臣收拾局面。守仁兄,我要走了。”
王守仁點點頭:“嗯,明年便是大比之年了。你是舉人,進京趕考名正言順。”
常風轉頭望向巴沙:“巴沙,你是留在龍場驛陪王先生,還是回京?”
巴沙答:“我還是跟著常爺您回京吧。”
如今的王守仁已經不需要常風和巴沙的保護。
誰要敢動王驛丞,修文縣的苗、漢百姓第一個不答應。
再說,劉瑾已經允諾常恬了。也沒人會動王守仁。
常風道:“那我們收拾收拾,明日便啟程回京。離開京城一年了。真想家裡人啊。”
雖然權宦當道,京城一片漆黑。但常家人在這一年裡過得真心不錯。
因為劉瑾把常風視為敵人,卻從未將常家人視為敵人,他將他們視為親人。
黃元高升了北直隸按察使,起初還兼任順天府尹。劉瑾覺得他擔子太重,乾脆將常破奴升為順天府尹。黃元則專司北直隸刑名。
常風的孫子常青雲年僅一歲,便被劉瑾授了錦衣衛世襲千戶職。
要走了,常風有些不捨,他騎著騾子,在龍場附近轉悠了一圈。
一年前他初到這裡是滿目荒涼。如今這裡卻是勃勃生機,萬物競發。
這其中也有常風的一份功勞。
當天夜裡。常風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而王守仁,則去了陽明小洞天,躺在石槨中悟道參理。
正值冬天,貴州地方雖不至於寒冷刺骨,棺槨中卻也是陰溼陰溼的。
這麼多年來悟道路上,人生路上的一幕幕,浮現在王守仁的眼前。
歷經千辛萬苦,我還是沒有參悟“理”。
萬物皆有理,格物可窮理。但我今日格這個,明日格那個。就是格不出來!
日復一日的無用功,又有什麼意義?
天才的頓悟,有時就在一瞬間。
譬如砸在牛頓頭上的那個蘋果。
王守仁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整日格物,格過山,格過草木,甚至格過身上的鞋襪。
但唯獨沒有格過自己——人!
不對!
理或許並不在遠方。而在人心中!
我心即理!
至於存天理,去人慾——天理就是人慾,人慾就是天理!
悟了!悟了!我終於悟了!
王守仁像一個瘋子一般,飛跑出陽明小洞天。
自今日起,他不是大賢王守仁,而是聖人王陽明!王陽明!王陽明!
他跑過自己辛苦開闢的菜園、良田。爛泥沾滿了他的鞋。
他跑過照射在龍崗山上的月光。
他跑過一手建立的龍場書院。
彷彿天地間,只剩下了他這個為追尋至理,不斷奔跑的人。
他衝進了龍崗驛,一腳踹開了常風臥室的門。
常風被嚇得不輕,連忙起身:“怎麼了?”
王守仁一臉瘋狂的表情:“咦,好,我悟了!”
常風見王守仁表情瘋瘋癲癲,一身爛泥。還以為他被痰迷了心智。
“啪!”果斷一個大逼兜!
常風一聲暴喝:“畜生,你悟了什麼?”
王守仁捱了一巴掌,絲毫不怒。反而激動的拉著常風的手:“常兄,理其實就在人心中!”
“我心即理!追尋天理,先滅人慾是錯的!人慾即是天理!因為人慾起自人心中!”
常風只是舉人水平,充其量只算個優秀做題家。遠非什麼大儒。
王守仁所說,他一時間還不能想明白。
但他知道,王守仁是一個安靜平和的人。他今夜如此興奮,定是在悟道參理的道路上獲得了突破。
常風道:“恭喜王先生。”
王守仁一屁股癱坐到了地上,久久不言。眼神中充滿著激動、興奮。
翌日清晨,王守仁送別常風。
常風握住王守仁的手:“守仁兄,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今後定會再見!”
王守仁點點頭:“一定會。”
朝陽的陽光正盛。常風騎上騾子,跟巴沙、尤敬武消失在了陽光中。
在翌年春天,王守仁到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學說。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為兩截。更沒有孰輕孰重。
以知為行,以行為知。陽明心學正式出現在了華夏思想史中。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王陽明的故事還遠未結束。
正德三年,初春。常風來到了正陽門前。
如今內廠連九門防務都監管了起來。每個城門前都有一名內廠檔頭當值。
正陽門前的內廠檔頭來到了走到了常風面前:“常帥爺?你不是被貶到貴州當驛卒了嘛?驛卒擅離驛站是壞規矩的,何況離驛進京?”
常風道:“我不僅是龍場驛的驛卒,還是大明的文舉人。此番進京是來趕考。舉人趕考既附和法度,也天經地義!”
檔頭拱手:“常帥爺,您進京的事幹系太大。我得稟報老祖宗。”
常風點點頭:“嗯,儘管去稟報吧。我就在正陽門前等便是。”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