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黃河不死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章 獨孤九劍,大明武帝崇禎,不到黃河不死心,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時王承恩王國興王文采等等明軍紛紛退到了崇禎皇帝身後,呈雁翅型,各拿刀槍,對流賊虎視眈眈。

劉芳亮頓時站住了,手中的單刀鮮血淋漓。在他的身後,也有四五十名流賊聚集。

「原來是劉將軍,今天朕來會一會你這煉體境5層的高手。」

崇禎說到這裡,右手一拍劍鞘,天子劍赫然出鞘,飛到了空中,崇禎看都不看接劍在手,唰的一下劍指斜空。

左手旁若無人一般背在身後。

這造型,瀟灑的簡直比江湖劍客還拽。

崇禎皇上就露這一手,包括劉芳亮在內,這幾十名流賊,頓時面如寒霜。

行家伸伸手便知道有沒有。

大明天子,當真成了武道高手?

而且他能一眼就看出劉芳亮的武力修為,著實令劉芳亮吃驚非小。

「昏君,劉芳亮今日跟你分個高下?」劉芳亮說著,一道白光斬向崇禎。

刀光所致,崇禎已經沒了蹤影。

劉芳亮臉色一寒,背後一道劍光襲來,寒氣逼人。

劉芳亮縱身而起,剁到這一劍,在空中刷刷刷又連斬三刀,刀影重疊,刀刀逼向崇禎。

崇禎踏影而過,飛起兩三丈高,凌空俯衝下來,手中利劍,直插而下。

「這是什麼劍法?」

嚇得劉芳亮趕緊躲閃,但是卻閃無可閃,因為他躲向哪裡崇禎的劍就刺向哪裡。

就像令狐沖一樣,可以在空中瞄準。

「哈哈,告訴你這是華山劍法中的獨孤九劍,你沒聽說過嗎?」崇禎煞有介事。

劉芳亮的確沒有見過這種劍法,他沒學過華山派的功夫,他練的是八卦刀,但是今日一看,跟崇禎的劍法差的太遠。

慌忙之中,他翻下了城頭,才躲過崇禎這一劍。

看到崇禎落地之後,劉芳亮身後的四五十名流賊臉色一怔,如臨絕境。

他們的主將劉芳亮都不是對手,他們這兩下子只能送人頭了。

因此往後面退了好幾步,但是他們後面此時全都是明軍了,王家彥帶著數不清明軍已經切斷了他們的歸路。

退已經無路可退。

除了拼命就是墜城,就這兩條路。

不過墜城還有兩個選擇,可以往城外墜,也可以往城內墜。

但是不管墜到哪裡,後果都是無法預測的,或生或死或殘,皆有可能。

只是後兩種機率更大。

這些流賊都不缺心眼,最後一橫心吶喊著撲向崇禎。

崇禎對付他們簡直就是小兒科,刷刷刷見光閃爍之處,流賊慘叫著死屍翻滾,有的飛到了城外,有的飛到了城內。

有的則滾落到腳下。

這時王家彥也下手了,崇禎身後的明軍包括王承恩、王國興王文采等錦衣衛也衝殺過來。

這幾十名流賊眨眼之間全部報銷。

崇禎剛要追殺劉芳亮,因為他看到剛才劉芳亮翻身落到了城內。

這時聽到禎……」

城外的吶喊聲如潮水一般,驚天動地。

崇禎手扶剁口往城外觀看,流賊鋪天蓋地,馬隊在前,步卒在後,眨眼之間衝過了護城河,如洪水一般湧進午門。

王承恩王家彥王國興王文采眾皆色變。

「皇上,城破了。」

「皇爺,我們保著你突圍吧。」

「是啊陛下,遲了就來不及了。」

「突圍?」崇禎道,「能突圍到哪裡去?」

這一下眾皆無語。

崇禎說的不錯,

就算能從皇宮突圍出來,還有皇城內城呢,現在全都是李自成的人馬。

皇宮如果被佔了的確就沒有他立錐之地了。

「皇上,如何是好?」

包括王承恩,一時都不淡定起來。

崇禎穩如泰山,看著東方的天色已經發白,「慌什麼?這些流賊順著進來,讓他橫著出去!朕早就說過,這是朕的皇宮,他李自成進得了京城卻進不了皇宮!」

崇禎說著,飛身跳下了城。

「快護駕,快!」

王承恩王家彥王國興和王文采等,城頭上總共還有200多明軍,叫喊著紛紛衝下了城。

但崇禎早已沒了蹤影。

他們的身法哪裡跟得上崇禎?

「皇爺?……午朝門,快!」

王承恩叫囂著,提著大斧子,帶著幾十名錦衣衛衝向午門。

王家彥帶著一二百名兵將,在後面緊隨不捨……

午朝門戰鬥正在激烈。

原本是錦衣衛指揮使同知李若璉和百戶王守林帶著50名錦衣衛在這裡駐守。

城頭上交戰正酣,他們這裡是安全的。

因為現在他們知道,皇上運籌帷幄,妙計天成,皇宮伏擊戰,城頭油水退敵,一仗比一仗打的漂亮。

城外的流賊只有吃鱉的份兒。

而且現在城中的兵馬已經增多了,由原來的800來人,現在增加到了2000多人,當然包括流賊那些降卒。

重兵現在都在城頭,皇上,王承恩等錦衣衛,王家彥鞏永固文臣武將,還有兩大武林高手韓印楊萬里,他們在這守城門其實是閒差。

他們當然也知道皇恩浩蕩,有意照顧他們。李若璉年紀大了,王守林傷勢剛剛康復。

但是他們沒料到,天快亮的時候,突然出了狀況。

一道道黑影從天而降,吶喊著向他們殺來。

「敵襲!」李若璉大喊一聲,帶著王守林等錦衣衛,拉刀迎敵。

大明武帝崇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大明當反骨逆子

我欲龍行

趨吉避凶,從黃金家族開始

綠毛蟲的夢

我在異界擺攤成神

第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