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大蒜素
七年之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一章 大蒜素,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七年之期,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弗蘭茨來到自己的實驗室,一旁已經備好了大蒜。當然這些大蒜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它們無疑都是成熟、乾燥、無蟲蛀、無黴爛;並且已經去蒂、分瓣、剝內皮,清水洗淨後,剔除雜質。
先是將其搗碎成糊狀,之後經過低溫脫水處理。
(低溫脫水,並不是要零下,而是要低於某個臨界值,比如對大蒜來說50-60度正合適。)
研磨成粉之後,加入無水酒精,之後加蓋密封,讓大蒜素充分釋放,經過24-48小時溶解。
倒入過濾網內,得到相對較純的大蒜素,倒入雞心瓶內,加熱至78度讓酒精蒸發,大蒜素的化學性質要在80度以上才會遭到破壞。
然後再次過濾,大蒜素純度大大提高,經過低溫脫水,研磨成粉末,裝入特製的海藻膠囊內,外部用金屬軟管密封,儲存時間可達6-12個月。
當然這只是實驗室做法,實際上工業生產的程式和方法會略有不同,但這是十九世紀的歐洲,並不是明末清初,量產這種簡單藥物還是可以做到的。
這玩意批次生產之後,會讓奧地利帝國相當一部分庸醫下崗,當然也會導致濫用抗生素的問題,所以只能提高價格,來限制這種情況的發生。
由於這種藥物的生產成本很低,所以利潤會非常的高。只不過前期它的知名度還很不明顯,所以採購的主要物件依然是軍隊和政府官員,以及海外的殖民者。
當然弗蘭茨也沒打算在初期就大規模推廣這種藥物,毫無疑問其最大的受益國會是英法美。
後果是直接導致這些國家殖民效率如火箭般上升,加上已有的奎寧,根本不用經歷漫長的過程,只要十年內就能完成對世界版圖的瓜分。
對於此時的奧地利來說,它擁有的殖民地已經達到它所能支撐的極限了,打下更多的地盤既無法發展,更增添防守壓力,因此毫無意義。
這玩意最坑人的一點是科技含量極低,仿製起來毫不費力,就算是此時的大清的科技水平想要仿製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因此就算弗蘭茨放棄99%的利益,想要延緩英法的步伐也是不可能的,索性不如直接註冊專利,然後拼命抬高價格,讓所有人都吃不起才是上善之道。
於是乎一種成本只有幾芬尼的藥物,硬生生地被抬到了20弗羅林。(1弗羅林等於120芬尼)
但它的出現,直接重新煥發了奧屬殖民地的活力,配合上奎寧幾乎能抵禦當時所有疾病的威脅。
尤其是在悶熱潮溼的中南半島,大蒜素和奎寧還有漂白粉的三者組合大大降低了當地的死亡率和疫病的傳播速度。
在九龍江平原,那些被解放的奴隸覺得自己彷彿踏入了極樂世界;只要勤勞和努力工作,非但不會享受到皮鞭的待遇,一日三餐還能達到及格水平,甚至擁有私人財產也不在話下。
而各種藥物和治療方法的傳入,讓當地人都對奧地利帝國這個神秘的國度產生了敬畏之心。
而紹治帝派去真臘教權區打探情報的密探們幾乎都被傳教士們策反,這些上帝的侍者們自然不會放棄這些迷途的羔羊。
於是乎他們在經受過一番訓練和教誨後被派遣到了越南地區。這些間諜還成功地發展了下線,其觸鬚甚至延伸到順化皇宮之中。
第一次奧越戰爭的結果此時也傳到了暹羅(泰國),作為絕世明君的拉瑪三世適時地向他的東邊強鄰慷慨地送上一匹馬匹,金銀珠寶美女外加一連串的不平等條約。
甚至就連弗蘭茨一直覬覦的鐵礦也一併送給了奧地利,讓人想找茬都找不到理由。
同時由於兩國貿易的加深,戰爭逐漸成為了一個負收益的選項,甚至為了保證其他列強無法吞併暹羅,奧地利還要定期向其低價出售武器。
別看拉瑪三世總是擺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樣子,但是他手中的裝備已經能讓其武裝相當規模的軍隊。
同時,由於列強賺的是暹羅人的錢,所以那些平民一直都是堅決擁護王室以對抗外國侵略者的。有著獨佔泰國野心的國家,會不會被列強群毆弗蘭茨不知道,但是他們極有可能根本拿不下這個國家倒是真的。
其實列強來這裡殖民的目的都是求財。只要能賺錢,誰在乎這片土地的歸屬者是誰。弗蘭茨自然也不例外,之前唯一的以補上鐵礦缺口的戰爭藉口都不存在了,就更沒有理由採取那種竭澤而漁的做法了。
而且炸魚時要是被魚反咬一口,或者是傷到了自己那就更得不償失了。
讓我們將目光轉到非洲,整個奧屬西非除了奈米比亞之外,全都陷入了棉花熱。由於奧地利帝國的紡織業得到空前發展,不久前更是霸佔了整個中歐的市場,對於原料的需求自然也是成幾何倍數增長。
此時它的西非的殖民地裡只有棉花的收入是穩定的。其它商品要麼是價格波動較大,要麼是需求量的不穩定,根本無法判斷可預期的收益。其實此前拜訪西非的酋長時,弗蘭茨也給出了在當地推廣咖啡和可可還有橡膠的建議。
只不過鑑於那些作物較長的生長週期(咖啡5年,可可4年,橡膠最快要8年,而棉花最多隻要5個月),最終還是暫時放棄了這個想法,畢竟經濟收益和作物生長的規律是不能人為地改變。
前面說過,在結束西非之旅前弗蘭茨給了當地的酋長們,更準確地講是未來的種植園主們兩種選擇,一是以傳統的物易物模式進行貿易,二是換取預期鈔的採購模式進行交易。
前者是以獲取廉價工業品和武器為主,這種模式對於土著來說十分熟悉,他們也樂於接受。這種模式下,帝國不僅可以賺取豐厚的利潤,還能傾銷其一部分商品。
而很少有部落會選擇後者,畢竟他們不理解這些紙片的實際作用。然而隨著第一個敢吃螃蟹的酋長出現,其他旁觀者發現這種預期鈔的購買力完全超出他們的想象。
不要小看這薄薄的一卷紙,部落成員只憑它們就能到奧地利去自由採購他們想要的物資。唯一的缺點是隻能僱傭奧地利人的船隻,而且往返還需要支付一部分費用。
但是這些起初還持懷疑態度的土著高層看出了這是一個完美的契機,如果把握好就是一個能讓他們脫非入歐的機會。
這種模式下雖然帝國產生的直接利潤會稍微少一點,但是那些部落一旦採取了第二種模式,那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間被納入奧地利的經濟系統。
從長遠來看顯然是後者的收益更高,對殖民地的控制力會更顯著,而且還能免費培養一批“精奧分子”。
當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民族的精英分子全部背叛,那麼它自身想要反抗的成功率幾乎為零。除非靠著更強大的外力推動,才能打破這種邪惡的平衡。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