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白人酋長與棉花
七年之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四章 白人酋長與棉花,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七年之期,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弗蘭茨的詢問才知道,被放走的酋長們並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他們利用幫助修建港口的機會,意圖將留守多哥的奧地利的軍隊一網打盡。
當然這些土著先遣部隊帶著隨身武器混入的企圖被奧地利士兵一下就識破了,於是乎躲在後面觀察的酋長們索性露出了本來面目,他們直接派出大部隊,試圖以兵力上的優勢衝破奧地利人的防守。
只不過那些沒有親身體驗經歷的土著們,對艦炮的恐怖一無所知,在八艘戰列艦的炮火洗禮之中,實心鐵球滿天飛舞,所過之處一片血肉模糊。
更好笑的是那些土著居然沒有選擇逃走,而是直接獻上他們酋長的頭顱投降了。到此為止,多哥南部的七個部落已全部投降,而且他們一致要求由一位白人作他們的酋長。
“戰場投敵?”弗里德里希覺得十分荒謬。
“不?這叫戰場起義,更準確的講,是棄暗投明。”弗蘭茨更正道。
“那這碼頭都是土著人造的?”弗里德里希有些難以置信。
“是的,弗里德里希大公。莫里森上校監督那些土著人建造的。”負責留守的帕裡什上尉說道。
“這工程質量還是可以的嘛,好吧,看在你工作認真的份上,莫里森,你就留下來給他們當酋長好了。”弗里德里希半開玩笑地說道。
莫里森在大學學習的專業是建築,但是他的父親希望自己的次子未來能有更好的前途,所以便將他送去了海軍。
莫里森是個典型的奧地利人,那就是不務正業。一個不想當酋長的海軍上校,不是一個好建築師。
這幫人的天賦都是亂點的,就像陸權國的奧地利從來不缺乏海戰天才。內河水軍暴打橫行歐洲的巴巴里海盜,正規騎士團打不過胡思起義的農民。
“好的,弗里德里希大公,我會按照您的命令,將這裡建設成西非最好的港口!”莫里森十分莊重地向弗里德里希敬了一個軍禮。
“我”弗里德里希可不想接這麼一口天大的鍋,不過他的話被弗蘭茨打斷了。
“恭喜你,莫里森先生。您終於找到了您願意為之奉獻一生的事業。”
“我會用我的行動來證明,您的決定沒有錯。”莫里森再次鄭重地發誓。
“幕後主使查出來了嗎?”弗蘭茨其實挺好奇,到底是誰在後面搗鬼。
莫里森和帕裡什搖了搖頭,那些土著人根本說不清,只知道這次襲擊是之前那些酋長們商量好的。
不過那場大戰之中,知道秘密的人幾乎都死光了,後來為了清除那些酋長留下來的影響力,又將曾經擁護過他們的人都釘死在了十字架上。
多哥南部的部落都很弱小,長年的捕奴戰爭,再加上最近的幾次大戰,整個多哥南部的土著人口已經不到五萬人了。
多哥的保護協議完成之後,弗蘭茨的這次西非之行也算是圓滿結束了。
如果一切順利,六個月之後,奧地利就能收到第一批來自殖民地的棉花了。
棉花的重要性,其實遠超大多數人的想象。
棉花不只支撐著這個時代的紡織業,今後在醫療,軍事領域,民生領域都會有著無可估量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紡織業已然成了最重要的工業,一個國家加工棉花的多少,直接可以體現出那個國家的實力。
伱以為罪惡的種植園經濟,那些黑奴種的是什麼?沒錯,除了蔗糖就是棉花!
而此時的蔗糖生意早已不復當年,按美國人的說法,這是一個黑白的時代(黑代表鴉片,白則是指棉花。)
歷史上1840年,奧地利帝國生產棉布100萬錠、法國300萬錠、英國1500萬錠,德意志諸邦為120萬錠,其中薩克森生產了60萬錠。
這也是為何薩克森只有原來國土的三分之一,依然敢和普魯士叫板的底氣所在。
此時(書中的世界線),奧地利帝國生產棉布數量達到了150萬錠,原因是紡織業得到了墨西哥的棉花支援,同時又開拓了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市場。
法國的棉布達到了360萬錠,雖然在埃及損失慘重,但是卻意外得到了德克薩斯的棉花產地,大量的廉價棉花湧入法國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其實此時奧地利的工業能力不弱於法國,單論機械製造更是歐陸第一,就連薩克森(德意志諸邦和義大利諸邦用的也是奧地利的織布機,只不過用量都不大。)用的紡織機都是奧地利生產的。
但奧地利帝國僅僅生產了150萬錠棉布,不是其他原因,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棉花。
英法兩國吃進了運往歐洲84%的棉花,其餘的歐洲各國只能吃英法剩下的殘羹冷炙。
此時世界上最大的棉花供應商是美國,它實際上是英國人的狗腿子,隨時可能會與其合謀提高棉花價格對某國實施制裁,甚至直接斷供,這種被人卡脖子的感覺相當不好。
同時期巴西和墨西哥兩國的棉花產量總和,大約是美國產量的3%。這兩個國家,墨西哥連年戰亂,加上人力資源匱乏,種植面積小,市場等諸多原因疊加在一起,使其棉花產業始終沒有形成規模。
巴西雖然和美國一樣是奴隸種植園經濟,但是由於管理上的問題,使巴西的棉花單產非常低。
而且巴西當地的莊園主非常懶散或者說異常,比如弗蘭茨已經多次在向其瘋狂進口橡膠,然而其擴大產能的速度卻依然跟不上需求,甚至寧可派奴隸工人去採野生橡膠,也不願意擴大產能。
埃及倒是曾經接近過美國的10%,但由於戰爭和阿里政府的失勢,棉花種植遭受了重大打擊。
當地的農民並不相信棉花,也不信任貨幣,他們更相信可以吃的糧食。於是乎大片的棉田成了糧食基地,這讓法國人感到十分無奈,但對於英國人來說則是影響不大,因為他們並不依賴埃及的棉花。
同時整個歐洲沒有一處優秀的棉花產地,適宜棉花生長的只有西班牙南部的小部分割槽域和希臘南部的部分地區,不但產量低,而且質量差,與非洲生長的長絨棉完全無法同日而語。
棉花不僅僅是可以做成棉布,還是戰略物資。
硝化棉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無煙火藥的重要原料,含氮量低的硝化棉,用以製造噴漆、人造革、膠片、塑膠、油墨等。
無煙火藥的價值,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它是人類繼黑火藥之後,第二種應用廣泛的炸藥,沒有它,甚至無法進行現代戰爭。
任何一個強國都對優質棉花有著強烈的需求,沒有它就沒法持續戰爭。
隨著近代醫學的發展,人類對消毒殺菌概念的普及,棉花在醫療上的消耗也會成幾何倍數增加。
輕工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棉花
現代非洲棉花產量低,是由於投入少,種植面積小、基礎水利設施缺失、管理疏漏、品種劣化等諸多原因導致的,並不是這片土地不適合種植棉花。
奧地利帝國想要成為真正的強國,就要突破棉花這一限制,所以西非的殖民計劃是必需的。
感謝書友202210140011311291的打賞,今天非洲的打野之行結束了,明天寫歐洲。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