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科學家們(1)
七年之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四章 科學家們(1),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七年之期,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海岸邊非常安靜,漆黑的海水,狠狠地拍打著礁石。
奧地利海軍陸戰隊計程車兵們,將小船藏在了不易察覺的礁石後面。
十個攻擊小組,一共50名海軍陸戰隊員,正踩著礁石,緩緩向亮起三點火光的位置移動。
為了儘可能地減少響動,他們的鞋都是弗蘭茨的兵工廠裡特製的,橡膠防滑鞋,上面的紋路能極大地增大摩擦力,同時又不至於太過沉重而發出不必要的響動,外部採用翻毛防水技術,同時內部加裝了一層鋁合金板,還具有防刺功能。
他們的軍靴應該是這個時代最好的,鋁合金的技術並不難,只要加入一些銅和鎂就能極大地強化鋁的強度,同時又十分輕便。
只不過要和工匠們解釋這個原理不太容易,弗蘭茨索性將其歸為鍊金術。
硫化橡膠技術本來是美國人發明的,不過弗蘭茨不打算給美國人交專利費,所以讓這項技術提前問世了,和鋁合金技術差不多,並沒有很高的門檻。
而且在弗蘭茨的運作下,維也納的化學界可以說是群星薈萃。
阿佛加德羅,又一位科學史上的倒黴蛋,同樣生活在奧地利,一位天才的化學家,生前默默無聞,在他的文章發表五十年之後終於有人看懂了將其奉為神人,並將其發現的規律命名為阿伏伽德羅定律。
在都靈大學領著500弗羅林工資,晚上還要給人當抄寫員的阿伏伽德羅,聽說有一份年薪2000弗羅林的工作,便立刻舉家前往維也納。
弗里德里希·維勒,此時36歲的他是哥廷根大學化學部的部長,正處於人生的巔峰,弗蘭茨幾次邀請都被拒絕了,哥廷根大學對其也十分重視極力挽留。
最後是阿佳妮讓她的一個屬下,透過接近維勒的老師利奧波德·格麥林,打通了維勒的線路。
維勒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師格麥林,自然不能拒絕老師的邀請,於是乎這對師徒便打包來到了維也納。
利奧波德·格麥林也是一位偉大的化學家,然而私德方面不是很好,很容易就被阿佳妮的屬下控制了。
紫羅蘭騎士團在索菲夫人的手中根本發揮不出作用,交到阿佳妮手上之後,有些麻煩的事情,可以用極小的代價解決。
當然索菲夫人也不是什麼都沒做,她將那些孤兒和誤入歧途的婦女都塞進了紫羅蘭騎士團,原本只有十幾人的隊伍,現在已經壯大到了近三百人,只不過水平就一言難盡了。
阿佳妮過去的副手卡羅林臉上多了一條不太明顯的傷疤。
羅伯特·威廉·本生、基爾霍夫,這兩人是四處閒逛時來到維也納的,弗蘭茨並不認識這兩位,自然也不會對這兩位做出邀請。
血氣方剛的二人並沒有什麼名氣,在維也納一番花天酒地,第二天剛一醒來,便看到一輛輛馬車載著一位位花枝招展的貴族小姐,向城北駛去。
二人一路尾隨,糊里糊塗地就進了維也納皇家女子學院,正巧學校的教師數量不足。
而負責招生的正好是李比希教授,他本來對兩個醉鬼十分反感,又聽說他們是化學專業出身,更是讓李比希教授火冒三丈。
可是在一番考教下來,二人居然頗有見地,李比希也為二人的才華所折服,伸出手。
“先生們,恭喜你們成功透過考核。自我介紹一下,尤斯蒂斯·馮·李比希。很高興和你們共事。”
羅伯特·威廉·本生、基爾霍夫先是一愣,然後連連搖頭。
“不可能!一定是在做夢,你要是李比希,我就是柏拉圖。”本生說道。
“那我就是蘇格拉底了。”基爾霍夫跟著說道。
“憑什麼伱是蘇格拉底?我比你年紀大!”本生說道。
“年紀大了不起啊,我還比你喝得多呢!”基爾霍夫反駁道。
“我看你是沒醒酒,我幫你醒醒。”本生扇了基爾霍夫一個耳光。
“呼呀!好疼,怎麼夢裡還會這麼疼。你也醒醒!”基爾霍夫也打出一記耳光。
基爾霍夫和本生,一人一下地扇著對方耳光,李比希終於受不了了揚長而去,只留下一句。
“兩個瘋子。”
過了好一會,基爾霍夫和本生各自捂著紅腫的臉頰說道。
“好像不是夢啊?”
“那剛才的真是李比希本人?”
“哇!”
兩人又抱頭痛哭起來,也不知道是激動,還是羞恥。
查爾斯·巴貝奇一位天才的發明家,他在1834年發明了分析機(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前身)的原理,在這項設計中,他曾設想根據儲存資料的穿孔卡上的指令進行任何數學運算的可能性,並設想了現代計算機所具有的大多數其他特性。
但因其思想過於超前,設計難以實現為由,英國政府拒絕支援他的工作。
就在這位天才四處求職的時候,維也納給予他回應,查爾斯·巴貝奇一心只想完成自己的研究,所以立刻接受了弗蘭茨的邀請。
計算機究竟有多重要,這個時代沒有人比弗蘭茨更清楚,而且巴貝奇要求的經費並不算很高,每年一千五百英鎊。
與巴貝奇一同前來的還有他的助手,阿達·洛芙萊斯,拜倫勳爵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歷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
他們是英國人,而且研究的課題需要大量的數學計算,弗蘭茨便安排了一些數學家做他們的助手。
弗蘭茨知道巴貝奇的夢想不會成功,然而在一百年後的人們正是在他研究的基礎上開發出了真正的計算機,也就是我們後世所熟知的電腦。
歷史上的巴貝奇由於得不到任何資助,但為了把分析機的圖紙變成現實,耗盡了自己全部財產,搞得一貧如洗。
他只好暫時放下手頭的活,和阿達商量設法賺一些錢,如製作什麼國際象棋玩具,什麼賽馬遊戲機等等。
為籌措科研經費,他們不得不“下海”搞“創收”。最後,兩人陷入了惶惶不可終日的窘境。
阿達忍痛兩次把丈夫家中祖傳的珍寶送進當鋪,以維持日常開銷,而這些財寶又兩次被她母親出資贖了回來。
貧困交加,無休無止腦力勞動,阿達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1852年,懷著對分析機成功的美好夢想和無言的悲愴,巾幗軟體奇才魂歸黃泉,香消魄散,死時年僅36歲。
之後巴貝奇在窮困潦倒中,又堅持了20年,最後帶著不甘離開了人世。為了生活和研究,巴貝奇甚至做過這個時代最為學者不齒的家庭教師和女傭搶飯吃。
所以巴貝奇和阿達來到維也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胡吃海塞。
堂食的廚師們從沒見過吃相如此狼狽的教授,好在女子學院有手工課,一群小蘿莉端著自己的試驗品,排隊投餵這兩個飢餓的教授。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