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毀滅吧,都別活了
三天四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章:毀滅吧,都別活了,三國:誰讓他做謀士的?,三天四包,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溫瑞一直在旁陪伴,聽到劉協不悅的問話,小步走到近前來躬身而下,輕聲道:“奴婢知道陛下最近食肉無味。”
“於是,也派遣黃門去丞相府請見丞相,原是因那雞精沒有了……”
“嗯?沒有了?”劉協吃過之後知道味鮮美,豐富,於是更想吃食,現在忽聽沒有了,自然明白是珍貴之物。
“去讓丞相為朕再尋一些。”
“哎呀,”溫瑞細聲細語,唉聲嘆氣,滿臉苦澀道:“尋不到了,奴婢也是今日方知,世間本無此物。”
“是,是——”
“是什麼?!”劉協也覺得奇怪,怎麼今日溫瑞說著話都是怪怪的,立刻橫眉豎眼,回頭有些慍怒的看著他。
“有什麼話,說出來便是,為何要這般遮遮掩掩?”
劉協想到這,還補上一句:“若是丞相自己想要,朕也不會動怒,丞相有恩於大漢,奉他為長也並無不妥。”
“哦……”溫瑞鬆了口氣,細長如馬臉般的面容露出笑意,“那倒不是,此事說來話長了。”
“這雞精,實際上也不是從何處購來,是丞相之子,哦,也就是五官中郎將去南臨山大營的時候,從青亭侯手中討來的。”
“而後進獻給了丞相,丞相聽聞陛下食慾不佳,就送入宮中讓食監試一試,哦,這東西太醫署的仲景先生說有藥補之用,常食可鍵骨。”
“哦?!伯常!”劉協兩眼放光,他最近常聽到這個名字,但卻都不是什麼好訊息,還以為現在張韓居功之後已經腐朽了。
看來還在發光發熱!!
“他從何處得來?”
因略微激動,劉協竟忍不住先問了,本來溫瑞就打算立刻說不賣關子的。
這侍中苦惱的笑了笑,兩手輕輕一拍,道:“問題就出在這了。”
“這是伯常君侯,花了很多精力,錢財等請人研製之物,製作之法現在也只有他那南臨山有。”
“當時,就這一小罐,被中郎將要回來了,就送入了宮中,現在沒了……”
“這青亭侯啊,聽說朝廷裡對他武裝黑袍騎的事情彈劾太多,一氣之下,就不幹了,其實他研製此物,也是大功。”
溫瑞是向著曹氏的,兩代中上到丞相,下到五官中郎將的曹氏侍郎,都給過不少好處。
否則他也不會提拔到這麼重要的位置上來。
溫瑞接著道:“青亭侯的性子,陛下應當最清楚,那是——呃,丞相所說的呃,烈馬!得順著毛捋,否則他就撂了。”
“這不,耽誤多少事,”溫瑞埋怨了一句,“不過,照奴婢說啊,其實這也是御史們錯怪了南臨山了,雖說是工造之事,但司造民用通商之物,難道就不要了嗎?”
“奴婢覺得陛下都如此喜歡,恐怕日後會是走通商道之物,未嘗不可喲。”
“原來是這樣,”劉協心道這事還說得還真是夠長的,伯常怎麼就這般倒黴。
這滿朝公卿也是,為何總欺負一個老實人,當初髒汙人家貪墨錢財,結果弄出個《寒窗賦》羞煞了多少人。
現在那《寒窗賦》的鐘卿執筆捲,還在太學院裡的歪脖樹上掛著,供勳貴學子一觀呢。
這次又是這樣,他喃喃道:“這些人怎麼就不肯放過伯常呢?”
這句話說的,旁邊的溫瑞都流汗了。
他多想提醒一句,說不定是青亭侯給的機會就很多呢……
因為人御史彈劾的話,差不多都是真的呀……他在心裡無奈的想道。
但這話又不敢說出來,否則上下不討好,陛下要責怪不說,丞相那邊估計要命。
校事還會抄家數罪,釘他在恥辱柱上……
“彈劾之事,丞相怎麼說?”劉協抬起頭來問道。
溫瑞眉頭緊皺的思索了很久,道:“好似,有尚書檯的人來稟報過,丞相只嘆著氣說了句,黑袍騎乃是這些年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勳貴精銳……”
“說得不錯,”劉協眼中精芒一閃,沉聲道:“黑袍騎,在弘農之地救過朕的性命!這是救駕天兵!憑什麼不得擴充,又憑什麼不能精煉軍備!?”
“哼!”劉協怒拍案牘,“傳召文武百官,朕今日便要理一理這些人所說之事!”
“誒,奴婢這就去傳陛下旨意。”
……
半個時辰。
許都內城幾乎震動,所有參議的官吏立刻乘坐馬車,進入皇城門口,停下之後魚貫而入。
人人均不知發生了什麼。
曹操的華麗車駕亦是在中流跟隨而來,許多年長的官員都來行禮詢問。
“丞相可知曉陛下忽然召見百官,所為何事呀?”
“唔,”曹操挺著腰板走著,“我也是剛剛得令,即刻趕來。”
“諸位可有知情者?”
周圍未能作答,走了一會兒大校場的石板路,曹操忽然停了停腳步,道:“難道是諸位彈劾伯常一事?!”
他神色略有慍怒,很多官吏都因此不敢與之對視,也有不少人依舊淡然,隔岸觀火般。
不遠處有一年長者,面容雖老邁但不失英朗之相,黑白鬚各參半,但髮鬚皆打理得極為整潔。
他遠遠地看了一眼曹操,沒敢作聲,默默前行。
不過曹操一眼見到他,立刻走到身旁來並肩而走,“司馬公,最近身體可硬朗?”
“丞相,”這老者便是司馬防,聽見曹操的話後面露笑意,似有慚愧一般躬了躬身,“多謝關心,老朽的身子骨依舊還硬朗。”
“嗯,那就好,司馬公可謂大漢中流砥柱,可不能因公務繁忙而累倒了。”
“操,還仍記得當年司馬公教導,如今正是圖報之事。”
“不敢,不敢……”司馬防表情平靜,含笑緩行,走路時氣度依然較為沉穩,倒是沒有被曹操的話影響多少。
“方才丞相說,此次召集百官,恐是御史彈劾大理寺寺正之事,可是想起了什麼?”
“哈,”曹操輕鬆而笑,搖頭感慨道:“能想起什麼,乃是最近截獲了很多冀州送來兗州的書信,其中有幾封,曾有言說欲施流言,以伯常下手。”
“其實便是要繼續拉攏百官來中傷伯常,使得朝堂亂事不斷,上下離心,彼此懷疑,因此達到擾亂之目的。”
“從而,在此一兩年的彼此準備中,亂許都而穩冀州,方是此消彼長之效,日後準備自然更加充沛。”
“噢,原來如此。”司馬防簡短輕快的回應了一聲,但是這話說出之後顯然人有些古怪。
曹操自起事開始,到現如今最厲害之處便是攻心御下。
一眼就看出來司馬防心中有鬼,對這個訊息,很是敏感。
但他知道,司馬氏不至於投向袁紹,最多隻是表示好意,為未來的大戰結果鋪路而已。
曹操只說了截獲書信之事,但是沒明說裡面有送給他司馬防的書信,這已經是一種試探了。
司馬防此刻看似平靜,實則內心已是驚濤駭浪,難以平復。
書信,竟已經被截獲過,那為何還能送到我手上來?
書信內容並無太多過界之處,即便是落到校事府手中,也不能因此定罪。
所以司馬防內心還是頗為平靜。
但他的心思,也因此忐忑了起來,說不定現在他的一舉一動,都在丞相的監視之下。
“哼,”曹操此刻冷笑了一聲,率先加大了腳步,“罷了,倒是也無需猜測,上了殿自然會知道為何召集。”
“不錯……”司馬防輕聲答道。
……
不多時,百官齊聚,文武皆在,大殿之上劉協正襟危坐,面色不是很好看。
待曹操被請到劉協一側的位置上,面朝百官跪坐而下後,百官躬身行禮,劉協雙手張開,道:“諸位卿家,請起。”
“此次召集百官來,皆為青亭侯,擴黑袍騎之事,御史彈劾極多,尚書檯送來之奏章,有三十七封均言此事,為訴不滿,以正朝綱。”
“朕,深為震撼,心中甚痛。”
劉協直截了當的說道,這些話很是模糊,此刻少有人揣測得到聖意為何,大多都是默默相互對視,並不知曉其意。
許多人心中動盪,開始猜測之時,曹操已經心領神會,並且暗暗露出了笑意,身下雙腿稍稍挪動了分許,悠然自得的期待起來。
這一幕,不就是此前之計的成效嗎?
曹操在前幾日得到張韓研製的那名為“雞精”之物後,便只做了一件事——拿到食監來給天子試用,此物能改善膳食的口味,濃郁鮮香,陛下定會喜歡。
特別是,當初從長安逃難到許都,歷經數月的苦難,他對於吃食方面的要求其實比一般人都要高上許多。
此計簡單,就只需要做這一件事便好。
恰到好處的一記推手,便可把事態攪動到此,曹操若是再進宮來和劉協多說張韓的好話,實際上適得其反,因為已經說過太多次了,這次要讓他自己去領悟。
大殿之上,慢慢陷入了平靜之中,沒有人敢打破這種平靜,過了不久,劉協才嘆道:“朕心痛的是,過了這麼久,諸位竟還在企圖與冀州取得聯絡,暗害我大漢忠臣。”
“嗯?”
“陛下這話是何意?”
“這麼說,陛下心思還是向著那張伯常的……”
“都是御史太過激烈,此前看丞相與陛下都不肯受理,而清廉令之下,校事府查探越發的嚴密,有些人恐怕為了保命,方才盯上了青亭侯。”
“法不責眾。”
“正是此理。”
在後的劉備耳邊聽得許多竊竊私語,讓他心思微動。
“為何與冀州互通書信之事,依舊屢禁不止?”劉備內心發出了疑問,他在朝堂之上已經觀察許久了,朝臣雖然臣服,之前領頭的董承和伏完都已經身死,但這些公卿老臣也不會全身心的歸順丞相府。
十分頑固。
除卻這些之外,他們還在嘗試性的恢復漢廷的支柱之效,想要形成一股勢力來稍微權衡丞相府的權力,這其中,當下最大的力量其實就是言官。
御史、廷尉等,乃至尚書檯都是拉攏的目標。
而出言彈劾的物件自然就是張韓,因為在曹操的文武之中,只有張韓始終處於浪潮之上。
不過,能讓陛下屢次為其開拓,伯常的確頗有能耐。
待騷亂之後,眾臣微微安靜下來,劉協沉聲道:“近日,朕食不安逸,幸得伯常從南臨山大營送來了一味新研製之物,名為雞精。”
“入膳食之中,可調味至濃郁鮮香,令朕愛不釋口,但最近缺斷了,為何呢?”
“啪!”
劉協把狀告張韓的書卷掃砸在了地上,怒道:“皆因他知曉你們在朝中中傷!彈劾!於是不敢再做研製,唯有放棄此物,再無產出!”
“朕食之可用,諸公、百姓未嘗不喜,若是此物可大量產出,以商貨之道賣至南北,則可活我大漢商賈之道,興盛繁榮耳。”
“今年早春時,丞相在朝議上所提,諸位難道都忘了嗎?”
“荀令君,你告訴朕,丞相今年所說力促之事是什麼?”
荀彧站出來,躬身而下,輕言道:“回稟陛下,乃是興盛商賈,籌措軍資。”
“興盛商賈之道,此物可比之油鹽,則可令商事活也。”
“如今斷絕此處,世上再難尋,你們這一本參得可真好,參得朕措手不及!”
“陛下,”此刻,朝堂上亦有人站出來,眾人看去,乃是現任的豫州刺史陳紀,因許都在豫州,故而召集時他也是必須要來朝議的,但官籍看仍然是外臣,“御史之言,應當也是為君分憂,忠君體國,還望陛下不要過於苛責。”
劉協看了他一眼,道:“朕深思熟慮,知曉眼下御史臺之中,有太多心向冀州之人,心中難安,亦是非常痛心。”
他掃視下方,目光頗為冰冷,道:“每個人,在寫上來的奏章之中,無處不是大言不慚的表其忠心,為君分憂之願。”
“但是朕不明白,朕喜丞相輔佐,更信賴伯常之才智,更感念於當初黑袍騎軍在弘農河畔的救駕之恩。”
“為何伱們就是不肯尊重朕的心意呢?”
“你們口口聲聲是為了大漢,但所做之事,多是利好於冀州那位諸侯,而非是朕的。”
“若是如此,荀令君。”
“臣在!”
荀彧躬身聽令。
劉協道:“朕欲下詔,封袁紹為公,而後將這些御史全都記錄下來,送他們去袁公的封國做個官吏,日後不必在入朝堂了。”
“陛下!”
“陛下!!切莫如此!”
“陛下,是臣之過,萬不可封公!”
這些御史、校尉,乃至九卿之中不少高位者,在聽見劉協這句話後直接嚇得宛如雷霆劈下,直接匍匐在地,大呼不可,若真是這樣,豈不是將他們釘上了“不忠”之名,這將會是整個家族之恥。
“丞相覺得呢?”劉協看向曹操。
此刻曹操,背對劉協,已是在暗暗發笑了。
這是真的發火,若是這詔書發到冀州,袁紹斷然不敢接受,只能拒絕。
甚至暗中與許都往來都要收斂很多,這名義誰也背不起,一旦受了袁紹可就是眾矢之的了。
封公?
這一步走出去,和袁術有何不同?
當年新朝那位,走的路不就是先封公麼,袁紹敢走這一步,必遭天下共擊之。
原本還在觀望的諸侯,可謂是找到路子了。
那這些御史,對冀州也不能算有功,背上不忠之名的同時,送過去還要被袁紹砍頭。
想到這,曹操都忍不住笑了笑,“呵呵,陛下如此英明,臣心中甚慰。”
“不過,臣還是不摻和此事了,御史之中,也有不少人提及微臣包庇、縱容之罪。”
曹操不冷不熱的加了一句。
整個朝堂上恨不得倒吸一口涼氣把它吸乾。
好傢伙,這一句話,恰到好處,又把氣氛往絕路上推了一把……
“呵呵,哈哈……”劉協在沉默片刻後,直接被氣笑了。
沉聲道:“依朕看,這御史臺,可以廢置了。”
這話說來,整個朝堂之上,全都安靜了下來。
陛下竟是要因為一人,廢置整個御史臺。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