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士農工商並無高低貴賤
墨色江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四十六章 士農工商並無高低貴賤,大明:哥,和尚沒前途,咱造反吧,墨色江南,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時候抨擊百姓過的不好,都是武將的過錯,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沒毛病,但如果落在朱元璋耳朵裡,這句話就是另外一種意思了啊。
讓武將去打仗,是朱元璋乾的事情,現在抨擊武將,那和指著朱元璋的鼻子罵有什麼區別?
朱元璋:這不是罵咱窮兵黷武嗎?
作為最瞭解朱元璋的臣子,李善長可不會觸黴頭,而且在這件事上,他是堅決和朱元璋站在一起的:“諸位,我大明能有今天的成就,全賴陛下之功,陛下要繼續對外用兵,也是為了大明更好的發展,吾等一定不要辜負了陛下的一片良苦用心。”
李善長說的雲裡霧裡,讓在場的大臣聽得摸不著頭腦。
在國外一直打仗,還怎麼發展貿易?
他們認為和氣才能生財,一直打仗只會破壞和滯後商業的發展,李善長卻並不這麼想。
自古以來,所建王朝願意發展商業的幾乎沒有,但在大明卻破了這一先例。
大明之所以和前朝有這麼大的不同,原因在朱瀚身上,如果不是朱瀚一直在推動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絕不會讓商業成為大明的另外一條‘腿’。
在大明建國後,朱瀚不喜歡管事,在朱瀚的建議下,朝堂上的一大攤子都是李善長幫著朱元璋來管理,為了更好的服務朱元璋,李善長對朱瀚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從龍興寺開始到如今,李善長把他能得到的朱瀚訊息全都研究了一遍。
結論倒是沒得出來什麼,但卻讓李善長對朱瀚越發佩服,朱瀚非常看重商業的發展,現如今又提出了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概念,李善長正在根據朱瀚提出的概念,對兩種工業型別進行細緻的劃分,在這些過程中,李善長對朱瀚的瞭解又加深不少,尤其是商業。
根據朱瀚的商業理論,無論是戰時還是和平時期,都各自有一套可以執行的理論,並不受限制。
打仗的時候,就多賣點武器和糧食,把這些價格抬高;如果在和平時期或者和平的地區,就把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的價格抬升起來,終歸是可以掙錢的,就算把一個國家打爛了又能怎麼樣?重新建設不一樣是掙錢的機會嗎?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隨著人口的越來越多,大明的商業發展只會越來越好。
既然無論是打仗還是不打仗,最後都能賺錢,那為什麼還要反對朱元璋繼續對海外用兵?
再說,朱元璋是多純潔的一個人,他只是想建立一個前無古人的強大帝國,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而已,哪裡像朱瀚似得——天下有800個心眼,朱瀚獨佔799個。
所以,在李善長看來,與其在這裡琢磨朱元璋,不如想想怎麼能在朱瀚手底下謀得更大利益。
這些話,李善長是不會直接說出來的。
他只是告訴諸位大臣不要和朱元璋過不去,要多聽聽朱瀚的話……更直白的話,李善長並沒有說,如今的李善長並不是權傾一方、連朱元璋都要給他面子的百官之首,因為有了朱瀚的參與,他不過是一個高階打工人而已,如今也是靠著大明的海外貿易來填充一下腰包,至於貪財、斂財的事,他是一點都不敢做。
李善長下定決心,他要在別人沒反應過來之前,搶先一步去買更多的海外商貿股權,爭取讓自己掙的更多。
宋濂也沒有多說話,跟著李善長走了。
劉伯溫、胡惟庸、楊憲……等等一群朝臣,都默不作聲的離開了。
他們要趁著現在,趕緊去投資,大賺一筆,以後還不知道有沒有這個發財的機會呢。
只有一小部分腦子還沒轉過來彎的朝臣,還在執拗的想要請求朱元璋收回成命,不要一直髮動戰爭。
……
朱瀚對朝堂上的事並不知曉,等他知道的時候,是沐英和平安來找朱瀚告辭的時候才知道的。
沐英和平安,曾經都是朱元璋收養的義子,他們小時候不能打仗,是被朱瀚帶著訓練、成長的,他們文能提筆處理朝堂政務,武能提刀安定江山。
朱瀚可是非常清楚,朱元璋收養的二十多個義子,對朱元璋都是忠心耿耿,他們只服從於朱元璋,對於這些義子,朱瀚心裡是非常認可的,而且還幫著朱元璋收養了更多義子,他也不擔心會有白眼狼混入其中,就算是有,也會受到影響發生改變。
沐英和平安是朱元璋義子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他的刻意培養,這些人的能力比歷史上提升不少,他們要前往殷州接替胡大海,所以在臨行前找朱瀚告別。
朱瀚用燒烤來招待他們,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沐英和平安又都是武將,朱瀚直接串上大肉串,烤好後用發麵餅裹著,夾了根大辣椒直接遞給兩人:“吃吧,吃吧,吃完了我繼續給你們烤。”
“謝謝叔。”
沐英和平安接過裹著肉串的發麵餅開始狼吞虎嚥起來,朱瀚看著他們吃飯的樣子,就知道再來兩張發麵餅裹肉是沒跑了,他一邊烤肉一邊說道:“你們倆小子別光顧著吃,看看我是怎麼烤肉的,省的到了那邊自己不會烤。”
“叔,你這就小瞧我們了不是?”
沐英狼吞虎嚥的把手中的食物吃完,嘿嘿笑著說道:“叔,以前您教我們讀書,帶著我們練武的時候,可是經常帶著我們吃烤肉的,這些手法我們早就學會了,就是覺得沒叔您做的好吃,嘿嘿。”
擺明了,今天沐英和平安過來,就是來吃朱瀚做的烤肉的。
朱瀚也沒當回事,這些孩子都是他看著長大的,特別的親切,他也願意為孩子做吃的,以前的時候還會來上幾句葷素不忌的笑話,朱元璋的義子們也快速朝著‘老兵油子’的方向發展。
朱瀚正和他們聊著天呢,看到沐英和平安已經完全放鬆下來,朱瀚猛地詢問了一句:“我哥讓你們去殷州,是去給我使絆子的是吧?”
“是,呃……不是,什麼使絆子?”
沐英剛答應下來,卻又突然意識到不對勁,看著朱瀚的眼睛裡充滿委屈。
叔,您拿著肉餅讓我們往火坑裡面跳呢是麼?
朱瀚看著沐英和平安,似笑非笑。
平安是個老實的悶葫蘆,說話並不多,現在突然意識到自己被朱瀚‘騙’了,自然選擇閉嘴應對,沐英比較機靈,反應相當快,對自己剛剛的失態就當沒有發生過似得,天真的對朱瀚詢問道:“叔,您說的話,我怎麼聽不明白?”
“臭小子,還想糊弄我?”
朱瀚作勢要打,沐英趕緊躲開,然後在平安身後笑著說道:“叔,這是您和義父的事,我和保兒都是老實孩子,您可不能拿我們撒氣。”
“小兔崽子,把你養這麼大,還不能拿你撒氣了?”
朱瀚可不吃這套,但卻並沒有對沐英和平安動粗。
因為他知道這和倆孩子沒關係,都是朱元璋在背後使壞。
胡大海是朱元璋的心腹,但胡大海更是對朱瀚信服。
朱瀚說,要儘快把殷州拿下,並且快速投入到生產建設中去。
胡大海就聽命令的去做,把朱元璋氣的牙癢。
建設的這麼快,就那麼想把朱瀚送走嗎?
朱元璋讓胡大海建設的慢一點,可胡大海根本不聽,反而速度更快了,這次正好藉著把胡大海送回來的機會,讓沐英和平安到海外歷練歷練。
沐英和平安是朱元璋的義子,在安排事情的時候就方便很多了,而且朱元璋對他們也不需要客氣,直接說明原因:“等殷州建設好以後,七五要搬到殷州去,咱不想讓他離開,所以你們兩個去了殷州,建設速度都給咱放到最慢,你們倆能做到嗎?”
面對朱元璋的詢問,沐英和平安也是回答的斬釘截鐵:“能!”
一定能。
他們也捨不得朱瀚去殷州,而且沐英和平安不是永遠呆在殷州,他們做個三五年還得再回大明,可不想朱瀚永遠的留在殷州。
朱元璋叮囑沐英和平安一定要保密,千萬不能說漏嘴,可現在還沒出發呢,直接被朱瀚套路了出來。
見朱瀚沒有怪罪的意思,沐英的膽子大了不少,對朱瀚說道:“叔,您得理解爹為什麼這麼做,他也捨不得您不是嗎?不光是他們,我和保兒,還有文忠大哥,我們都捨不得您離開,叔……幹嘛非要去殷州啊,那兒有什麼好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豈不是更好?再說我和保兒想吃到您做的烤肉、烤串,難道還要專門跑到殷州去麼?”
“臭小子,就知道在這耍無賴。”
朱瀚敲了下沐英的腦瓜崩,隨後說道:“我離開有我的原因,再說我又不是去了就不回來……算了,和你們兩個臭小子說不到這些,回頭我去找他聊吧。”
說完,朱瀚就不再糾結朱元璋扯後腿的事,繼續烤肉讓兩個小傢伙吃飽喝足。
朝堂上激烈反對的聲音,並沒有讓朱元璋改變主意,反而變本加厲,他快速的把兵馬派出,並且對各大海外將領進行調換,讓海外的擴張絕不停止,並且,朱元璋並沒有撤回藍玉和張定邊,他們兩個深入的太靠西了,朱元璋留下他們繼續在前面打仗,而是把屬於後方的海外領土交給文武兼備的臣子來坐鎮。
朝堂上的臣子哀嚎一片,李善長等人卻默不作聲。
因為朱元璋宣佈要繼續進行海外擴張,有不少人擔心自己的投資會虧本,於是就想把購買的股份撤出來,李善長和劉伯溫、宋濂、楊憲、胡惟庸他們等的就是這個機會,紛紛出手買了不少股份,為的就是保持增值。
朱元璋對這些事情心知肚明,對李善長等人私底下購買股份的行為非但沒有制止,而是採取了默許的態度,畢竟這些購買海外貿易股份的人,都是支援和信任他的人,朱元璋豈會在這個時候拆自己的臺?
而且,朱元璋之所以預設百官藉著海外擴張之機發財,是因為朱瀚之前對他的提醒:大明的商業經過推動的確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這些進步是非常片面的,如果想讓商業進一步發展,就需要朝堂上的官員作為其中的推動力。
至於這個推動力到底是什麼,朱瀚沒有說,朱元璋現在還不是很清楚,可他相信朱瀚說過的話,而且他也相信距離那個時間……並不會太遠,因為朱元璋已經有些忍受不了官員們藉著海外貿易的機會發財了。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較真的人,而且是非常固執的那種,他認為官員就是官員,商人就是商人,這兩者不要有什麼牽扯……當然,大明官府管轄的商業不算,那些屬於朝堂職能部門的一部分,但除此之外的那些,就不能繼續這般不清不楚的扭在一塊。
朱元璋討厭腐敗,官員收受賄賂是絕對不可以被原諒的。
而官員參與到生意中,是最容易出現關上勾結現象的。
朝堂上的政令是這些官員制定出來的,他們是最先知道政令的人,如果讓他們發現政令中可以得到的利益,必然會第一時間和相熟的商人勾結,這不利於商業的平衡發展。
朱元璋想改變這一現狀,但如何去做卻讓朱元璋有點拿不定主意。
如果換成平常,朱元璋肯定會第一時間去找朱瀚,詢問朱瀚的想法,但最近他卻有點慫,不因為別的,就因為朱瀚識破了朱元璋讓沐英和平安去殷州的小算盤,讓朱元璋在面對朱瀚的時候有點忐忑。
“咱難道還不會自己想嗎?”
朱元璋想了半天,最後還是從朱瀚和他說過的話中找到答案。
朱瀚曾經說,大明商業的發展需要大明官員的推動……難道,七五的意思是想,逼迫百官放棄官職,然後去經商?
當朱元璋心中冒出這個想法後,立刻從腦海中揮之不去了,仔細的思考一番後,猛地一拍大腿:“七五可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士農工商……士在頭,商在尾。
朱元璋接受朱瀚的建議,不斷地在提高商人的地位,並且讓士農工商的地位在一條水平線上,可在一些人眼中,商人依舊是最末等的那個,官員依舊是高高在上的。
可是,如果逼迫官員下海經商,這就很有說法了,就算在大家眼中商人依舊是末等職業,但那些下海經商的官員卻會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其他人士農工商並無高低貴賤之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