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3章 正國本(廿一)“伍子胥”,大明元輔,雲無風,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言談間,二人已經抵達乾清宮。此時陳矩已經親候殿外,一邊將二位閣老迎上臺階抵達西暖閣外,一邊低聲道:“皇爺龍體康泰,今日收到朝鮮建省諸般準備就緒之後,皇爺宣恭順王前來聽了曲,事後已然談妥,將恭順王封在蔚州。”

王家屏腳下一緩,問道:“恭順王可有勉強之色?”

陳矩笑道:“怎會勉強呢?恭順王感激涕零,如獲新生。”

此言一出,不僅王家屏不敢置信,就連高務實都覺得頗為詫異。二位閣老對視一眼,仍是王家屏這位首輔發問:“此非人性使然,其中必有緣故,還請掌印明言。”

陳矩也不禁佩服二位閣老的反應簡直未卜先知,便解釋道:“皇爺召恭順王同聽了《吳越春秋》第三十三出‘死忠’,其後問恭順王是否願意就封越國。恭順王大驚,堅請近封於神京左近,以仰聖榮。皇爺感其至誠,乃許之,議封於蔚州。”

《吳越春秋》講述的故事王家屏和高務實當然都是清楚的,不過王家屏是真的聽過全套的《吳越春秋》,也就是《浣紗記》——畢竟崑曲本來就是文人雅士的喜好,他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高務實顯然是個假雅士,他對戲曲毫無興趣,因此這具體的“《吳越春秋》第三十三出”到底是何故事,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陳矩說完這番話,見王家屏和高務實都沒再說什麼,便稍稍一禮,進去通稟了。

此時,相比高務實的一頭霧水,王家屏卻立刻沉下了臉,嘆息道:“皇上或是將恭順王比作勾踐,使其不敢糾纏封地富庶與否,但這伍子胥老相國……若是再不知進退,恐也是真到該死之時了。

想我自隆慶二年中試,入京已三十又一載,只稍盡臣責,卻長失孝道,本以自愧無地,今即皇上不卷,該當早日致仕回鄉,免遭士林譏諷,以為戀權。”

這下就輪到高務實震驚了。他吃虧在不知這出戏到底唱了什麼,但聽到王家屏這麼說,大抵還是猜出可能是伍子胥被殺那段歷史。

只是,伍子胥被殺一事看似是勸諫過激,導致夫差大怒而控制不住脾氣,可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純屬小孩思維。事實上伍子胥之死的主因只能是兩點:其一,伍子胥功高震主,封無可封;其二,伍子胥權力太大,不殺他不足以攏王權。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這樣的:在吳王夫差報仇成功將越國打敗之後,越王勾踐成為給夫差餵馬的下人角色。這個時候的吳國不僅擊敗了楚國,還近乎消滅了越國,正處於巔峰狀態,所以吳王夫差有點膨脹。

此時,伍子胥不停的勸說夫差將勾踐殺掉,夫差不同意。多次勸說無果,伍子胥認為吳國的強大到了盡頭,於是將兒子託付給了齊國的鮑牧。這時,伯嚭趁機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因此夫差賜劍給伍子胥,讓其自刎。

在伍子胥死後,身為朋友的孫武感到心寒也離開了吳國,而越王勾踐則在臥薪嚐膽之後大敗吳國,一洗屈辱。

但其實伍子胥這樣的先王重臣,怎麼可能簡簡單單地因為多次勸說無果就反而被殺呢?夫差就蠢到一點也不在意自己的形象,不在意更多的臣下對自己失去信任嗎?顯然不可能,否則他也不可能取得當時的勝利。

伍子胥被賜死有兩點原因,第一點就是伍子胥的功勞太大。在伍子胥給先王打天下征戰的時候,夫差還沒有權力,是伍子胥擊敗數國,使吳國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如此不世之功,在先王時期還好,畢竟伍子胥是先王慧眼識人而簡拔起來的,可是等到夫差即位後,這對夫差就是很大的威脅了,因此夫差一定要想法子打壓。

只不過,打壓有時候是一件很需要耐心的事,往往要透過擴大伍子胥一系列的錯誤來證明打壓的合理性,然後才好行事。但一來伍子胥可能沒什麼錯誤,二來夫差可能也沒本事布那麼大的局,此時恰好吳國擊敗越國,夫差威望大漲,因此乾脆趁機將伍子胥殺死,一了百了。

第二點原因就是因為伍子胥權力太大。當時伍子胥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在夫差繼位時,甚至說過要將吳國分一半給伍子胥。

這種話顯然只是政治表態,當不得真,所以被伍子胥拒絕了,但也由此可見伍子胥在吳國的聲望和地位。

一個臣子,還是先帝老臣,某種程度上帶著“顧命”的意味,伍子胥權力太大對於吳王夫差來說當然有著很大的威脅,因此情況與前一條類似,吳王夫差要麼對伍子胥逐漸削權,要麼將伍子胥殺死。

故事既然是這樣,那麼假若朱翊鈞今天聽這出戏真是在隱射朝中某人是伍子胥,那麼高務實可以肯定,朱翊鈞絕對不是針對王家屏,只能是針對他高某人。

雖然相比而言,王家屏顯然更符合“老相國”這一人物形象,但仔細想想,除了年齡之外,他有哪點比高務實更像伍子胥?

在先帝手中就立下大功,這一點王家屏顯然不符合,因為他是隆慶二年的進士,到穆廟駕崩之時,王家屏只幹過兩件大事:一是參與編纂《世宗實錄》,二是奉命入蜀冊封親藩。

參與編纂《世宗實錄》的人多了去了,當時翰林院大半的人都參加了這項工作,有他王家屏不多,沒他王家屏不少,能算什麼大功?

奉命入蜀冊封親藩就更別提,這活兒隨便找個翰林學官都能幹,甚至過分一點派個司禮監的大太監去也沒什麼大問題,實在談不上功勞,頂多算個苦勞。

當然了,高務實當時也沒什麼不世之功,就算有,比如他的確提出過不少改革方面的建議,可因為年齡關係,也基本都被記在高拱頭上了,高務實也從來沒有想要從已經過世的三伯名下把那些功勞摘過來自己享用。

那麼,不看先帝時期,只看萬曆朝呢?這就乾脆別比了——滿朝上下袞袞諸公,要論事功的話,全加起來還不一定有高務實一個人夠分量。

尤其是萬曆八年之後的這二十年裡,朝廷的大勝幾乎全是高務實一手打下,朝廷的改革幾乎全是高務實一手推動,這還比什麼呢?真要這樣比,倒顯得滿朝諸公全是尸位素餐之輩,舉朝上下就他高務實一個人在幹活似的。

不是其他人真沒幹活,實在是他高務實幹得太多太多了!

活幹得又多又好會有什麼結果?當然是官越當越大,威越積越重,權也越攬越多。同時身邊跟著他撈功、看著他臉色行事的人也越來越多。

誰更像那時候的伍子胥?當然是他高務實啊!王家屏自以為皇帝隱射他是伍子胥,實在是因為自己正好做著首輔,此前一段時間又老是勸諫皇帝,因此犯了教條主義錯誤。

既然想明白了其中道理,高務實就想指明情況、勸慰王家屏,但話未出口便又改變了主意。

眼下這場政治鬥爭已經進入白熱化,事實上成了實學派與心學派的一場大決戰。王家屏作為傳統理學一方的中立派,自身政治勢力因為傳統理學派過於鬆散而幾乎沒有,夾在這場衝突之中很容易變成炮灰。

說實話,本來對於高務實而言,王家屏就算真成了炮灰,他也不會有多大的內疚,畢竟政治鬥爭雖然沒有硝煙,但往往比戰場還要殘酷。但是,王家屏近來明顯有傾向實學派一邊的跡象,而他的舉動又肯定會影響更多的傳統理學中立派。

如此一來,高務實無論於情還是於理,就都應該考慮一下王家屏最後的結果了。如果王家屏真的變成炮灰,於情高務實有虧與他,於理則會讓中立派失去靠攏實學派的積極性。

但高務實的考慮到此並不算完,他轉念又想到,如果朱翊鈞今天真有隱射自己已經成了伍子胥的意思,那麼王家屏要是真的現在請辭,自己一旦接任首輔,是不是就成了出頭的椽子?

倘若再加上王家屏的一些影響,鬆散的傳統理學中立派開始朝實學派靠攏,那這個伍子胥的地位豈不是更加坐實了?

所以,現在問題的關鍵就變成了如何確定朱翊鈞今天聽戲究竟有沒有隱射“伍子胥”在朝。或者直白一點說,是不是在隱射他高務實就是當時吳國的老相國伍子胥。

可惜的是,陳矩只是去稟告皇帝說二位閣老已至,這不需要多久,沒時間給高務實認真推斷了。陳矩此時已然重新出來,笑容可掬地躬身道:“皇爺口諭,請元輔、高閣老入內覲見。”

王家屏已經做好了請辭的準備——當然,並不是現在當面請辭,畢竟這樣做不符合規矩,反而有逼迫皇帝的意味,他是打算在覲見結束之後就回去寫辭疏。

但既然決心已定,他此刻的態度就顯得異常從容了,面色肅然而不迫,舉步之間泰然自若、不怒而威,宰相氣度竟然一時拉滿。

反倒是一貫在宮中走得如閒庭信步的高務實,現在卻步履沉重。他眉頭緊鎖,似乎面臨一件異常棘手的難事而遲遲無法下定決心一般。

進到西暖閣中,朱翊鈞翹著二郎腿,正笑眯眯地看著兩人。

“參見聖上。”兩位閣老同時行禮道。

“免禮。”朱翊鈞笑道:“今日有個喜訊,早前司禮監收到朝鮮奏疏,建省一事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後,朕把恭順王找來商量了一番,他已經答應就封蔚州,這樣的話,建省的事就沒有阻礙了。”

按理說,此時兩位閣老應該聰明的做一下捧跟,至少應該就著這個話題拍幾句馬屁,說幾句“吾皇英明”之類的話。

然而,高務實正打算說,王家屏卻肅然拱手道:“皇上,有道是君君臣臣,如今老臣與高閣老前來面聖,均是肅然而立,而皇上卻連個坐姿都不盡端正,實非君姿。還請皇上端正坐姿,老臣與高閣老方好奏議。”

朱翊鈞顯然沒料到會有這麼一出,不禁一愣。

說起來,王家屏這話道理當然沒錯,但其實大家君臣多年,怎麼著也不至於每次見面都完全按照禮儀一點不差的來交談。何況今天本來就是談一件喜事,這種坐姿之類的講究大可以不那麼絕對。

關鍵在於,不就是翹了個二郎腿嘛,又不是很過分,至於這麼上綱上線到“君君臣臣”去嗎?

朱翊鈞心裡現在主要並非被王家屏懟了這麼一句之後有多少不滿,他更多的是納悶王家屏今天火氣怎麼這麼大?

“啊……元輔說的是,是朕得意忘形了。”雖然納悶,但王家屏的話至少道理沒錯,而且元輔的面子還是要給的,因此朱翊鈞馬上認錯,收了二郎腿坐好。不過這樣一來,朱翊鈞一時也失去了說話的興趣,乾脆端坐著看王家屏怎麼回應。

“皇上有過即改,善莫大焉。”王家屏並未有什麼表情變化,點了點頭,直接進入正題道:“皇上與恭順王商議就藩地點一事,老臣以為過程並不重要,總之事情既然談妥,那麼接下來就應該是朝鮮建省的事了。”

朱翊鈞總覺得王家屏今天說話直愣愣的,好像嗆著火,即便他平時脾氣就很直,卻也沒直到這個程度,實在有些莫名其妙。

不過王家屏既然這麼說了,朱翊鈞也只好擺出公事公辦的態度,木然點頭道:“那麼,元輔何以教朕?”

王家屏搖頭道:“老臣未曾到過朝鮮,對朝鮮建省一事並非提出建議之最佳人選。日新是朝鮮內附之首功,老臣以為皇上不如聽聽他的看法。”

“唔……元輔說的是。”朱翊鈞心說:我本來就是要聽務實的看法,只是你為首輔,我總不能不把你叫來備詢。既然你自己都這麼說了,那我還有什麼好客氣的。

“求真,那你來說。”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援,謝謝!

感謝書友“書友20221218160527834”、“——你如我”、“阿勒泰的老西”、“flexbio”的月票支援,謝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陛下,您安心駕崩吧!

米蘭小鐵匠哥

穿書嫁首輔,錦鯉甜妻旺全家

卿不負韶華

我只想勾欄聽曲,為何逼我當皇帝

唐十玖

八歲瞎眼聖孫,開局爬出大明皇陵

河套大聖爺

這好像不是虐文劇本

巡禮

大明:拿命教太子,皇帝求我別死

李夏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