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7章 吸儲(上),大明元輔,雲無風,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北洋海貿同盟比較突兀地召開了一次股東大會,連久不露面的定國公徐文璧都拖著病體出席了會議,幾個本在京郊療養的侯爺伯爺也都移駕到新近落成的日新樓,無一缺席的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的主題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公佈出來,高務實在此次會議上先就海貿同盟預備對西班牙人佔據的呂宋諸島發起進攻一事做了通報,然後同與會諸公討論了一下作戰方略、戰後安排等事項。

攻打呂宋諸島一事,在眾勳貴看來最大的麻煩不在於西班牙人強或不強——反正高盟主說了,那地方的西班牙人很少,兵不過兩千,船不過二十。

這點人手,就算他們個個都是以一敵十的猛將兄,那也一樣白給。家門口作戰的好處明擺著,海貿同盟不可能打輸這場仗。

更不必說,高務實自聽了劉馨那日的分析之後,已經把南洋艦隊方面對馬尼拉等地的調查報告仔細審視了一番,對於水淹馬尼拉戰術的成功機率做了充分肯定。

這個戰術從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說很有問題,高務實從內心來講,其實不太喜歡這種宛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效果的戰術。

不過絲毫也不意外的則是,勳貴們對於這個戰術極其滿意,紛紛盛讚“劉姑娘不愧將門虎女”、“巾幗英雄,不讓鬚眉”之類,根本沒人提什麼殃及無辜有違天道這樣的話。

也是,當年都掌蠻造反,大明是硬生生給人殺到滅族了的,指望這些人講人道主義精神那是太過分了。高務實甚至懷疑是不是他自己考慮太多。

不過話說回來,除了人道主義之外,高務實糾結這一點還有一個更加現實的原因,就是他不希望一下子把馬尼拉打成一座死城。

死城是不能創造財富的,哪怕可以重建、移民,畢竟也很麻煩,而且費時費力。他需要的是馬尼拉一刻不停地充當美洲白銀的中轉站,為自己的銀本位紙幣計劃添磚加瓦。

白銀這玩意,來源不外有三,一是政府庫藏銀,大明朝廷前期曾一度禁止白銀在民間流通,加之鈔券提舉司只能單向兌入金銀的制度安排,使得朝廷早期囤積了一定數量的白銀。

二是國內銀礦產銀,大明自建立伊始就在國內大開銀礦,到了中後期由於經濟發展,對白銀需求日漸增加以及冶煉技術的提高,國內白銀產量有所增加。但是眾所周知,中國在地理位置上沒有規模較大的銀脈經過,因此國內白銀產量極為有限。

到了現在,透過以上這兩條渠道進入流通的白銀佔市面上白銀總量的比例很小,其餘大部分白銀均來自國外,是透過大明對外貿易的出超流入國內的。

後世學者梁方仲先生就曾指出:“中國向來是一個產銀不多的國家。自近代與歐洲各國通商以來,銀的供給,大部分依賴外國的來源;本國產量,殊不重要。”

大明自己開採銀礦的資料是可考的,還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銀課”。高務實作為戶部尚書,能輕鬆查到相關案卷。

成祖朝與宣宗朝是大明銀課收入最多的兩個時期,到了英宗朝以後,銀課收入就開始顯著減少;孝宗至武宗朝,呈現直線下降趨勢。

略微具體一點說,大明每年平均的銀課收入,大約在10萬兩左右,進入後期,實際上早已不足10萬兩。全國銀課在最多時,每年也僅達到10萬或12萬兩而已。

偌大一個國家,十萬兩銀子的產能夠乾點什麼啊?這說明國內銀礦開採的白銀數量嚴重不足,根本不能滿足國家和社會對白銀日益增長的巨大需求。

不過,如果看太倉(基本等於國庫)白銀收入的話則有一點值得說,即直接的白銀入庫到隆慶朝開始,突然之間出現了暴增。更確切一點說,是在隆慶五年開始暴增,即高拱回朝秉政的第二年。

【注:這條也是史實。不知道那些看了本書開篇就說我吹高拱的讀者還在看沒,看到這裡會不會無言以對?】

隆慶四年的太倉白銀入庫為230萬兩,這個資料從嘉靖早期開始就幾乎沒有什麼變動,而到了隆慶五年,太倉白銀入庫直接達到310萬兩。考慮到財政是按年計算的,基本上可以確定:就是從高拱回朝秉政的那一年開始,國家的收入就直接出現了一波暴漲。

這筆錢是怎麼漲出來的?兩個主要來源:其一是高拱派海瑞去江南(應天巡撫)推廣一條鞭法,透過鬆江退田案一事的威懾,把一條鞭法推行了下去,因此江南地區繳納的白銀稅收大幅上升;

其二就簡單了,那一年高拱把因為他之前被徐階搞下臺而幾乎暫停執行的“隆慶開關”繼續推行,月港的關稅收入大幅上漲。換句話說,美洲白銀開始大量流入大明。

回顧一下同時期的世界歷史,就能更加清楚看到當時中國大量海外白銀的來源。

由於貿易經濟的發展,歐洲在中世紀後期(10世紀後)就廣泛使用金銀作為交易貨幣,到了15世紀,歐洲因貨幣供給不足而陷入“銀荒”的困境。於是,歐洲人就開始了在全世界尋找金銀的歷程。

1492年(弘治五年)哥倫布到了美洲,1498年(弘治十一年)達﹒伽馬開闢了繞道好望角抵達印度的新航線,1519年至1522年(正德十四年到嘉靖元年),麥哲倫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為西方世界的航海家開啟了通往美洲的大門。

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和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西班牙殖民者相繼在波託西(今屬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發現的特大型銀礦。大量低成本的美洲金銀自16世紀開始流入西班牙。

之後,這些金銀財富又透過國際貿易、金融操作、走私、海盜掠奪及戰爭賠款等多條渠道注入歐洲其他主要國家。後世有學者估計,這些金銀總額的1/3至1/2最終都流入了中國。

恰好在此時,因為高拱的堅持,大明“隆慶開關”,憑藉外貿出超優勢,鉅額海外白銀滾滾流入中國,滿足了大明朝不斷擴大的白銀貨幣需求。

1571年(隆慶五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馬尼拉建立殖民首府,當時菲律賓群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當地物產難以滿足殖民當局開支,而大明所產手工業品價廉物美,菲律賓殖民當局只能就近依靠大明供給,於是開始從事對華轉口貿易。

為了吸引華人前往菲律賓移墾經商,殖民當局一開始對華人商旅、貨物採取了一些保護和優待措施。受馬尼拉貿易厚利吸引,大明商人(除京華外,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商人)紛至沓來,刺激了明菲貿易的發展。

按照京華的報告,如今的馬尼拉已成為南洋地區最大的貿易中心之一,可以與葡萄牙佔據的馬六甲分庭抗禮。

輸入馬尼拉的大明貨物主要有生絲、絲織品、天鵝絨、綾絹、綢緞、棉布、麻織品、珠寶、工藝品、鋼鐵錫鉛製品、硝石、火藥、食品、家禽、家畜等,尤以紡織品居多。西屬美洲每年就有200-300萬比索的白銀流往馬尼拉。

這個資料符合高務實的記憶,他記得後世學者全漢升在《明代中葉後澳門的海外貿易》中曾說:“自隆慶五年馬尼拉開港以來,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間,經由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可能在6000萬比索以上,約合4000多萬庫平兩。”

實際上,哪怕現在有京華的加入,目前雙方的貿易量都沒有達到歷史最高點。因為按照高務實的記憶,原歷史上僅1631年一年,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就有1400萬兩,大約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年-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內中國官銀礦總產量的2.1倍,相當於萬曆年間明朝國庫平均歲入的3.8倍。

歷史上的鄭芝龍為什麼富可敵國?現在的京華為什麼富可敵國?

海洋貿易收入僅西班牙的菲律賓中轉站這邊,就能達到大明全國的幾乎四倍啊!這能不富可敵國嗎?而回過頭來看,這筆白銀收入對於穩定大明的銀本位貨幣政策又該多麼重要?

這就好像冥冥中有一隻手,把西班牙人在美洲發現的白銀,與同時代大明的貨幣問題聯絡起來了:大明能生產世界上最好的商品,而驅動大明不斷擴大商品生產的,卻是大明緊缺的貴金屬——白銀。與此同時,西班牙人儘管一無所有,但手裡卻掌握著經墨西哥出口的白銀。

中國從宋代至元明時期,商品經濟有很大發展,市場繁榮居世界之冠,然而在16世紀以前,總是經歷週期性的貨幣短缺。每當商業和市場發展,貨幣供應量就出現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國內貴金屬短缺而沒有建立起以貴金屬為基礎的貨幣制度。

白銀貨幣化大大推進有明一代商品生產和交換關係的發展,也約束了當權者濫發貨幣的權利,切斷了大明朝廷通向惡性通貨膨脹之路,國家無法像濫印紙鈔時那樣輕易地把大批社會財富憑白聚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這也大大推動了生產和貿易的增長。

不過,這樣的財政體系雖然穩健,但並不具有彈性,是一種很僵硬的制度。

打個比方說:崇禎末年如果朝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彈性貨幣政策,那麼大明朝一定不會是那樣一種死法——在士紳階層個個鉅富、江南民眾堪稱整體殷實的情況下,這個朝廷居然死於貧窮。

紙幣需要準備金,但紙幣在需要調控經濟的情況下,是可以按照具體情況進行超發的,這其中準備金最大的意義其實是給使用紙幣的人建立信心,為該紙幣建立信譽。

當信譽有了絕對的保證,紙幣的多少其實就可以按照當時的具體經濟情況來進行調節。當國內有通貨緊縮危險時,他可以多發紙幣,緩解錢荒;當開始出現通貨膨脹時,他可以在回籠紙幣之後少發少補,平穩物價。

而在朝廷萬一出現有急需用錢的時候,他也可以透過直接增發紙幣而獲得財富,使朝廷渡過危機——這當然會導致通貨膨脹,但有時候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總比戰爭失敗之類的局面要好,只要這種通貨膨脹的幅度還在控制之內就行。

所謂財政彈性,大抵便是這個意思。

然而單靠高務實自己手裡的現銀也不足以搞出個“明聯儲”來,甚至就算夠,他也不敢這樣搞——你一個人的資本就掌握了全國的經濟執行,那還得了?

所以他必須拉攏更多的力量,這其中勳貴和皇帝是兩個關鍵力量,因為這兩派力量從法理上來說是最具備穩定性的——他們是世襲的。

文官們的投入就沒這麼穩定了,因為文官是科舉考出來的,一個家族連續兩三代人考不中進士,這個家族就很有可能家道中落。因此,文官的投資只能算作是“封建地主階級”或是“新興資產階級”的投資,與他們的官職地位關係不大。

為了拉攏京師勳貴這個最為關鍵、也是第一個必須拉攏的團體,高務實在說完攻打馬尼拉的相關事宜之後,立刻丟擲了“明聯儲”的概念。

按照他的說法,“明聯儲”將以京華錢莊為基礎打造。在“聯儲”內部,白銀不在作為直接交易貨幣,凡是加入“聯儲”的商家都需要向“聯儲”繳納數額不等的白銀作為保證金,以保證金而獲得信譽金。

比如說,如果成國公府繳納了十萬兩白銀保證金,那麼朱應楨可以直接擁有二十萬信譽金的紙幣,這些紙幣可以從“聯儲”內部按照幣值購買他所需要的一切貨物。超額部分的風險,由“聯儲”承擔——考慮到出資比例,也可以說主要由京華承擔。

不過,京華在承擔這樣的風險同時,也擁有對成國公府這筆保證金的處置權,以及根據事前約定的規章制度,對成國公府貿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違規行為進行處罰的權力。

眾人一聽,先是明白了其中的利益:一兩銀子當成二兩銀子花,相當於本錢直接翻倍!在海貿獲利如此巨大的情況下,本錢翻倍的效果誰聽了不流口水?

但大家沒有馬上答應下來,因為他們需要思索一下京華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大家都不是開善堂的,哪怕高務實頂著“萬家生佛”的美名,勳貴們也不會忘了他是天下頭號點金聖手。

京華怎麼賺錢?嗯,當大家都交了保證金,這些保證金實際上就是京華的錢了,雖然大家會用這些保證金帶來的信譽金在內部交易,但既然不是直接拿銀子,京華就好操作。而京華本身可能會用這些真金白銀去做別的事……

具體做什麼事大家現在想不到,但其中的道理應該大差不差。這樣一來,還需要考慮的就是監察和懲罰制度,不過高務實既然說了這個是要提前商議、經過雙方認可的,那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不過,顯然他們還小看了高務實的手筆。如果只是內部交易,高務實搞這個“明聯儲”的意義根本不大,因為京華錢莊的銀票現在大家本來就都在用。

所以高務實在得到他們原則性同意的表態之後,立刻拿出了進一步的計劃:由他去說服皇室參股,也加入到“明聯儲”中來。按照他的說法,他會讓皇帝直接把整個內帑投入到“明聯儲”中,全部成為保證金!

更讓勳貴們目瞪口呆的是,高務實還說讓內帑加入“明聯儲”也不過是第二步計劃,他還有第三步、第四步,甚至更多……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援,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好事終”、“啊裡巴巴四十大盜”、“destinyzxx”、“maomaofengle”、“書友20181128233110910”、“河馬騎兵”、“定庸”、“zhou4770”、“書友20190224103304146”、“Dr.徐嘉輝”、“Nazgeer”、“兒子我愛你”、“soviet2003”、“宇少_2008”、“單騎照碧心”、“Myzen0915”的月票支援,謝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陛下,您安心駕崩吧!

米蘭小鐵匠哥

穿書嫁首輔,錦鯉甜妻旺全家

卿不負韶華

我只想勾欄聽曲,為何逼我當皇帝

唐十玖

八歲瞎眼聖孫,開局爬出大明皇陵

河套大聖爺

這好像不是虐文劇本

巡禮

大明:拿命教太子,皇帝求我別死

李夏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