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62章 暴怒的圖們汗,大明元輔,雲無風,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廢物,廢物,通通都是廢物!”全蒙古的大汗、扎薩克圖圖們汗在大明獨石堡外的盤古鎮附近汗帳中暴跳如雷,幾乎是毫無形象地破口大罵起來。,

“速把亥這個廢物,本汗讓他來平定土默特之亂他不來,非要利慾薰心去打山海關輜重的主意,甚至在董狐狸連番示警之後,扔下察罕浩特不顧,南下去匯合董狐狸他打的好主意啊,以為匯合董狐狸之後,兩部兵馬合在一處,不僅李成梁不敢輕動,甚至還能繼續去搶山海關輜重隊”

“結果呢?這兩個廢物用自己的腦袋,成全了李成梁、李如松父子的威名!本汗用腳指頭都能想到,漢人皇帝聽說這兩個訊息之後一定又要祭祖,說不定還要築京觀!”

帳中所有人,包括四位執政和一票蒙古將領在內,全都陰沉著臉不說話。

圖們汗餘怒難消,繼續罵道:“不過他們兩雖然是廢物,好歹還是戰死沙場的,可是長昂那廝是怎麼回事?戚繼光出兵不過一萬餘人,他長昂手下騎兵就有一萬多,居然只是小戰一場就直接把大寧巨鎮給丟下不要,逃之夭夭了?早知這廝膿包如此,就不該留他呆在大寧!”

帳中諸人都是長嘆一聲,說不出話來。

圖們汗一臉怒色之中夾雜著難以言喻的恐懼,語氣冰冷地道:“誰能告訴我,戚繼光此舉,是不是朱家皇帝想要重開大寧鎮?”

圖們此言一出,帳中諸人就不是長嘆,而是一個個目瞪口呆,臉色都瞬間有些變白了。

重開大寧鎮?

這大寧,乃在喜峰口外,是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明初是便為巨鎮。該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萬,革車六千,朵顏三衛當年就歸出鎮大寧的寧王統屬。

要不是後來朱棣靖難獲勝之後,擔心大寧鎮實力太強,且地理位置緊要,又有朵顏三衛精騎聽令,因此將寧王內遷,大寧廢鎮,近兩百年都未能恢復的話,當年察哈爾部能不能順利東遷到察罕浩特都不一定呢。

因此圖們一提朱家皇帝可能想重開大寧鎮,帳中所有的蒙古貴族全都驚呆了。

重開大寧鎮,然後再次“統塞上九十城”嗎?那我們蒙古人怎麼辦?又北遷去捕魚兒海貝加爾湖那個幾乎連熊都能凍死的鬼地方?

不過,這群蒙古人的思維還是太簡單了,他們知道重開大寧鎮對他們的壓迫力之大,卻不知道重開大寧鎮對大明而言的難度有多高。,

實際上,作為此番漠南地區連番大戰的“幕後黑手”,高務實並沒有打算現在就恢復大寧鎮。

非不欲為,力所不能及也。

這件事得從靖難之役說起,才能說得明白。

建文元年,靖難之役爆發。燕王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為防止寧王包抄他的後路,起兵襲陷大寧,挾寧王朱權及諸軍歸。

後世關於大寧都司內遷的原因,學界觀點不一。在明代有些史籍中認為是兀良哈的泰寧、朵顏、福餘三衛在靖難兵變中,追隨燕王朱棣作戰有功,明成祖朱棣以大寧都司諸衛之地與之,此說見於撫安東夷記、吾學編、三衛考、四夷考、明史、讀史方輿紀要等書記載。

其中,明史紀事本末指出,自朱棣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奔襲寧藩,威脅寧王附歸,“盡拔降騎還北平”明史則說,朱棣當時直趨大寧,劫走寧王及其家屬,收其精銳,尤以朵顏三衛最為驍勇善戰。朱棣登基後棄守大寧,實為酬庸兀良哈三衛助己奪位。

在後世的明史研究中,也有類似說法,如蒙古族通史就認為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藉助兀良哈三衛蒙古人的支援,挫敗了鎮守大寧衛的寧王朱權。後來他又向兀良哈三衛借用三千名精兵,作為其靖難軍的骨幹。

因此,在朱棣即皇帝位後,為了酬謝從戰有功的兀良哈三衛蒙古人,決定把大寧衛割讓給他們。同時,他還封三衛領主以都督、指揮、千戶和百戶等職決定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使兀良哈三衛蒙古人和大明進行互市。

然而這一觀點也遭到很多學者的質疑,他們認為朱棣當時是為了保證北平的安全,並著重鞏固保定的防守力量,所以才將北平行都司內徙至保定。

更有觀點進一步認為,在建文帝時期,由於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無暇東北邊務,且重心在用兵南方,所以盡抽大寧兵力,使得大寧都司下轄諸衛戰力大損,原本駐所的人員、補給嚴重不足,難再擔負守邊的責任,導致兀良哈三衛趁著明政府困於內亂的機會,開始逐漸向南進展,幾乎恢復了獨立的姿態。

這一觀點說明,當時兀良哈三衛已經在大寧附近進行活動了。不過,根據明史卷四十中的記載,景泰年間,三衛曾乞居大寧廢城。

但大明的反應是什麼呢?

“不許,令去塞二百里外居住”。也就是說,兀良哈三衛在大寧一帶的活動是非法的,明廷不允許三衛的蒙古人南遷到大寧地區駐牧,仍然要他們回到潢水以北地區。

實際上,面對覬覦南下的兀良哈部,朱棣在永樂年間所採取的是軍事打擊與政治懷柔相結合的政策。一方面採取多種策略,招撫兀良哈各部,同時接受瓦剌、韃靼的朝貢,並賜予其領主封號另一方面,對於不服從大明的蒙古部落,他採用軍事征服,曾先後五次親征漠北。

不僅如此,朱棣即位後,還開始著手經略邊防,並命兵部複議大寧、營州、興州三衛,制訂各種辦法,試圖恢復屯田制,修復各衛所的生產,但為時已晚。明實錄中記載,朱棣以“以大寧兵戈之後,民物凋耗”為由,封徙寧王於南昌。

朱棣此舉,一方面是迫於大寧衛的現實所採取的應對之策,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為了進一步的削藩。

把大寧諸衛屯於京師周圍,強化北京周圍的軍事配置,建設新的政治軍事中心,再將谷王、寧王、代王等人改封他處,削弱邊塞藩王實力。

然而這些舉措實際上破壞了朱元璋廣建諸藩、以鎮北疆之策,導致大明北邊防線內縮。

不過,朱棣內遷大寧明面上的理由“民生調耗”,也不是隨口亂說,而是確有其事。

其中最大的一個麻煩就是糧食短缺。從洪武二十年設定大寧衛開始,保證軍食供應就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

洪武二十年三月,朝廷曾經動員山東、北平、河南、山西四省民夫前往大寧運糧,凡參加運糧者免除夏稅。

同年七月,大寧儲糧31萬石、松亭關5萬石、會州25萬石,加起來就是100餘萬石。但只過了兩年,大寧糧食就已告罄,“軍儲不給”,結果不得不加以變通,改為商人納粟中鹽,“凡大寧輸粟五斗,給淮浙鹽一引。”

由於政策得力,到洪武三十一年正月,大寧的積粟已經達到62萬石。結果朱元璋命令停止向大寧輸粟,令商人轉粟到東勝等處。

透過以上零星記載可以看出,大寧的糧食運輸壓力有多麼重。為保證大寧等北方軍事重鎮的糧食供應,朝廷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從南方向北方運輸糧食,其中光遼東海運就持續了三十多年。

永樂初年,為恢復北方殘破的經濟,不得不再行海運,但時間不長就陸續停止,船隻和人員轉入下西洋的活動,北方軍食改為以“屯田為主,中鹽為輔”的解決辦法。

但是,大寧的情況則不同。從洪武初年,這裡就沒有居民,洪武二十年設衛後,出現恢復人口的好機會,但大明朝廷有向這裡移民。

靖難之役爆發後,朱棣又把其人口全部南遷,這裡再次成了無人區。

至於現在,那更不用說,大寧成為蒙古人的草場已經一百好幾十年了,要恢復大寧,保證十餘萬鎮守軍兵的軍食供應,談何容易?

以高務實的觀點來看,重設大寧鎮,那還不如設“大板升鎮”呢起碼大板升城的漢人都差不多有十萬了,而且現在農耕化程度越來越高,算是有了農耕基礎,不說完全自給自足,至少能保證大部分糧食供應,剩下的部分,朝廷再想法子解決就是。

但大寧根本沒有漢人,沒有農耕哪怕到了後世,此地變成寧城縣,也不是種糧的好地方,直到21世紀都還在大搞“高效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這些工作。

現在重開大寧鎮,除非朱翊鈞打算每年向大寧鎮投入一百萬兩,用於確保供應和盤活農業經濟。

朱翊鈞有這麼多閒錢?肯定沒有啊。

何況他要是真有這麼多錢,也不會去幹這件事啊!比方說,九邊諸軍統一換裝萬曆一式刺刀款新式火n,它不香嗎?

甚至拿這一百萬兩去賑災,也比去“開疆拓土”、“恢復舊地”看起來更靠譜一些,畢竟這重開大寧鎮又不是一竿子買賣,這是持續性投入,每年一百萬兩呢,鬼知道大寧什麼時候能夠自給自足?

這種虧本生意,高務實可不會推薦朱翊鈞去做,至少在虧不起的當下,那是不能去做的。

腦毛大忽然一拍桌子,怒道:“長昂該殺!”

切盡黃臺吉瞥了他一眼,又朝圖們汗看了一眼,開口道:“長昂怎麼處置,這件事不妨先放一放,現在我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速把亥和董狐狸戰死,長昂棄守大寧逃竄,察罕浩特也沒有了任何保護,朵顏三衛之地幾乎一朝盡失,只剩下一個炒花朵顏三衛現在剩下的唯一一衛首領,偏偏還遠在遼河河套”

他嘆了口氣,問道:“請問大汗,還要繼續西征土默特嗎?”1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十倍西楚霸王戰力,開局手撕龍袍

是太一啊

穿越後大將軍非我不可

三人行ing

清末土司王

司徒南

從軟飯秀才開始稱霸天下

我將踏歌而來

隋唐:我的猛將模擬器

天府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