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125章 高精度穿刺,外科教父,海與夏,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譚博雲跟於教授握手時,於教授說:“譚主任現在一飛沖天呀!”
譚博雲爽朗地笑:“必須感謝於主任的辛苦栽培!”
兩人表面上笑容滿面,要是不知道內情的,以為兩人交情深厚,握手寒暄。
知道內情的,都明白各自話裡有話,相互嘲諷。
兩人的關係是惡劣到何種地步,已經不在一個醫院,沒有任何瓜葛,見面握手還要互相較勁。
骨科機器人手術,附一走在前列,開機手術量已經五百多臺,單論骨科機器人手術量,進入全國前三沒有問題。
而附二還遲遲沒有開展骨科機器人手術,只是開展了胸外、普外、泌尿外科和婦產科的機器人手術。
譚博雲一到三博醫院,在韓主任大力支援下,短短一個月時間,就開展了十多臺,按照這個手術量進度,對附一已經成追趕態勢。
三博要是第二臺機器人買來,脊柱、關節和運動醫學全部開展,那將是開啟了瘋狂的追趕模式。
譚博雲充滿幹勁,野心勃勃,敢於進軍行業的前沿尖端領域,不僅雄心壯志挑戰附一的創傷骨科,還要誓在全國攻下一席之地。
他在韓主任手下,現在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全無掣肘,大展拳腳。
“譚主任後發制人,一個月就開展了十幾臺。”蘇教授誇獎。
譚博雲雖然目中無人,但是在蘇教授面前,不敢有半點傲氣,不僅因為蘇教授學術人品均出類拔萃,更因為蘇教授曾經幫助過他。
“這臺機器人是我們顯微創傷骨科專用,所以使用密度非常高,明天還有手術,這個星期排了五臺,我們要多向附一學習,相比附一,我們還是剛剛學步的娃娃。”
譚博雲以主人的身份介紹三博機器人手術的開展近況,他介紹前,目光投向韓主任,以表示尊敬,獲得首肯。
“我們目前開展的十幾臺手術,骨盆和四肢均有涉及,我們的目標是,用機器人做全品類的創傷骨科手術。”譚博雲介紹自己的藍圖。
這十幾臺手術,不過是熱熱身而已,好戲還在後頭。
蘇教授心裡讚歎,韓建功會用人,譚博雲這匹烈馬在附二寸步難行,在三博卻一日千里,此人日後必有非凡建樹。
華僑樓的病人寧先生已經送到手術室,剛剛譚主任做手術的隔壁,因為這裡有導航裝置--計算機輔助外科手術導航系統。
蘇南晨考慮過用機器人來完成穿刺,但是放棄了,因為這種穿刺不僅要求精準,而且進入導絲的時候,需要極好的手感,依據手感調整導絲方向才能成功置管。
機器人手術精確性非常高,但是缺乏對器械接觸的反饋,也就是缺乏手感,這是最大的不足。
蘇南晨完成了模擬穿刺,從模擬穿刺中掌握了最佳穿刺點、穿刺角度和深度,對各個解剖的關係瞭然於心。
楊平帶蘇南晨到手術室,宋子墨跟在後面。
蘇南晨、溫仁濤,都是宋子墨心中的目標,他一直暗中加油,要超越這些被號稱明日之星的人物。
宋子墨跟在後面,一言不發,他不是不善交際,而是懶得交際,他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剛剛在花園碰到的那個阿姨,右膝關節打軟腿的,你給她做的手術”蘇南晨趁機問。
插播一個app:完美復刻追書神器舊版本可換源的APP--咪咪閱讀。
楊平點點頭:“今天上午剛做完手術,明天要出院了,怎麼,熟人?”
蘇南晨說:“我的老病人,第二次手術就在我這裡做的,做完效果不好,剛才我碰到她,這次症狀完全解決了。”
楊平沒想到這個病人是他的,病人提到過,第二次手術附一的蘇醫生幫他做的,但是楊平也沒有在意:“這個病人是膕肌腱裂孔的條索滑膜帶卡壓引起的,我找到膕肌腱裂孔的滑膜,切除掉,病人的症狀自然緩解。”
“沒有聽過這個病?”蘇南晨問道,以他的淵博學識,居然不知道這個病。
楊平笑笑:“我也沒有聽過這個病,在她的磁共振上發現的異常。”
“等下有空我們一起看看磁共振片子?”蘇南晨好學。
手術室到了,換鞋子,換衣服,戴口罩帽子。
病人已經擺好體位,俯臥位,張林和小五已經幫忙消毒鋪單,器械也準備好。
蘇教授、於教授和韓主任三人已經穿上鉛衣,坐在裡面聊天。
“南晨,抓緊時間,刷手!”蘇教授催促。
“小楊,刷手,給蘇博士配臺。”韓主任吩咐。
兩人穿鉛衣,開始刷手。
楊平和蘇南晨聊得非常投機,他不喜歡那個宋子墨,高冷的,無時無刻不透出一種高傲之氣,拒人千里之外。
楊平不同,身上有一種強大的自信,但是沒有高傲和咄咄逼人之氣。
高手往往是寂寞的,能夠找到對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青年才俊之間的惺惺相惜,讓蘇南晨對楊平相見恨晚,刷手的時候,兩人一直在聊天,從那個膕肌腱裂孔滑膜條卡壓的病人,再聊到這個病人的穿刺,好像刷手的時間太短,不夠兩個人聊天。
一切都準備好,主刀再一次的核對,開臺,局麻,經皮在棘突植入空間參照定位針,為導航提供座標。
蘇醫生的臺姿很好,坐有坐的姿勢,站有站的姿勢,走路有走路的姿勢,吃飯有吃飯的姿勢。
做手術有做手術的姿勢,有人姿勢規範,看起來非常美妙;有人低頭含胸,時而湊近術區去看;還有人扭動身子,不僅難看,還容易汙染術區;更有人,一個簡單的骨折,非常用蹩腳的跪式姿勢,不知道是特殊需要,還是第一次做手術。
從蘇醫生的手術風格,可以看出蘇教授平時對他要求嚴格,大單的皺褶被抹平,操作器械要求擺放整齊,按照使用頻率先後排列。
挺胸低頭,雙手距離手術檯合適,動作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能夠限制在手指的,儘量在手指;需要腕關節協助的,控制在腕關節;即使需要肘關節協助,也是極小的動作。
每一個步驟,標準規範,看起來非常漂亮,手術節奏清晰,步步推進。
導航螢幕的影象,呈現出三維立體的解剖結構,參照點將器械和解剖結構之間的座標關係顯示準確,導航指標指示帶著鞘管的穿刺針朝目標精確地前進。
模擬穿刺和精確的導航,加上蘇醫生的天賦和經驗,穿刺一次到位,經過椎弓根,在最佳的位置,突破皮質,骨性通道走完,前面就是目標--神經根鞘管。
一步到位,沒有任何失誤。
蘇青雲的兒子果然名不虛傳,於教授關注整個穿刺過程,不得不佩服人家把兒子培養得出類拔萃。
即使沒有蘇青雲的幫助,蘇南晨進附一也完全夠資格,協和八年制,那是全國學醫含金量最高的學歷。
何況蘇南晨是當年南都省理科高考狀元,以狀元的身份進入協和的,對蘇青雲,無論從科室的學術地位,還是他個人的成功,於教授自行慚穢。
穿刺針拔出,鞘管留在裡面,細的空心穿刺針從穿刺鞘管裡穿出,針尖碰到了神經根鞘管,即使有導航,這也是極高難度的操作。
後生可畏!大家一致認為。
針尖準備刺破神經鞘管,進入鞘管裡,這一步不是導航可以幫助的,必須憑藉手感。宋子墨坐在旁邊,蘇南晨果然不愧是跟溫仁濤齊名的明日之星,與他父親無關。
針尖刺破胸2神經根鞘管,微導管帶著彈性導絲,從空心針管裡進入鞘管,露出一點點,但是卻難以繼續前進。
穿刺在最後一步置管受阻了。
蘇南晨皺皺眉頭,因為腫瘤組織的侵犯,鞘管和神經束膜粘連,現在要進入鞘管的導絲是彈性的,設計的初衷是適合鞘管和神經之間的自然間隙,但是現在這種間隙因為粘連不存在了。
再次推進,導絲在影象上呈現彎曲,無法突破粘連。
蘇教授起身看螢幕上導航圖片,穿刺過程完美,但最後一步受阻。
他相信蘇南晨可以應付,蘇南晨也沒有慌張,停下操作,思考解決的方案。
術前他已經考慮到粘連,要解決這個問題,要調整穿刺針的角度。
穿刺針現在幾乎垂直神經走向進入的,需要調整針尖的角度,讓針與神經走向呈現一定的角度,這樣導絲可以以更好的方向去突破粘連。
就像劈木頭,橫著劈,非常費力;豎著劈,一斧頭就能劈成兩半。
導彈打到茶杯就不錯了,還要求從特定的方向擊中茶杯,這就難上加難了。
能夠調整的範圍非常小,骨性隧道的直徑本來就細,更細的穿刺針有調整的範圍,但是很小。
退出導絲導管,重新對神經根鞘管進行穿刺。
蘇南晨對脊柱的解剖非常熟練,年紀輕輕,剛剛三十歲,就積累了上百臺脊柱側彎的手術經驗,這是非常罕見的。
他手感很好,針尖稍微調整,角度便呈現出來,但是針尖剛剛觸到神經根,一推進,居然滑開了。
“角度不準,調整十五度才行。”
楊平提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