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見繁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三章 稱王建制,暢遊武俠諸天,黑夜見繁星,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打洛陽時大軍勢如破竹,摧枯拉朽地直入洛陽,可等一切平息下來,完全捋順,卻已是三個月過去了。
趙明淵率軍輕易地打下了洛陽,王世充不戰而逃,此番訊息早已傳遍天下。
瓦崗軍的兵威之盛,令天下震驚。
這讓一眾諸侯嚇得紛紛厲兵秣馬,想方設法地增強自身的實力。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統一天下的程序。
這三個月,李閥已經掃平了其西面的薛舉,穩固了後方。
在接納了王世充之後,自以為實力足夠,更是讓他擁立的小皇帝禪位,自稱唐王,開始稱孤道寡了起來。
有了李淵開頭,一眾諸侯也不示弱,紛紛稱王。
竇建德自立為帝,國號“夏”,稱雄河北。
宇文化及在魏縣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
梁師都聯合突厥,自立為帝,國號“梁”,年號“永隆”。
高開道自稱“燕王”,年號“始興”,建都漁陽。
徐圓朗攻佔東平,自稱“魯王”。
林士弘也自立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
李子通佔據江都,自稱“楚王”,國號“吳”,年號“明政”。
沈法興自稱“梁王”,建都毗陵,建年號為“延康”。
更有劉武周依附突厥,圖謀帝業;朱粲這著名的吃人魔王趁亂為禍,自稱“迦樓羅王”;李軌、高開道、汪華等大小勢力也虎視眈眈,隨時都有稱王稱帝的可能。
不過寥寥數月,天下稱孤道寡者絡繹不絕,很快竟已超過雙手之數。
這樣的風潮之下,趙明淵也不得不受其影響。
事實上,剛打下了洛陽之時,就有人舊事重提,請趙明淵稱王。
這提議一出,立即便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
畢竟與稱王相聯絡起來的,便是建制。
稱王建制主要是為了確立和維持一個國家的統治者的地位和權威,並藉此來實現統一、穩定和治理國家的目標。
稱王建制,這也意味著趙明淵要拉起一個朝廷的架構了,一切都將走向正規化。再不是像原來一樣只有寥寥幾人來運轉的草臺班子了。
這同樣也意味著大家都要加官進爵,論功行賞了。
這種事情怎麼會有人反對呢?
即便是趙明淵也無法忤逆眾意。
剛開始,趙明淵還可以用大戰初定軍政大事亂成一團為由,暫緩此事。可隨著,四方諸侯紛紛稱王,麾下文臣武將紛紛覲見,他再也無法推辭了。
既然如此,趙明淵也不能落於人後,終於答應了下來。
並非他想嚐嚐稱孤道寡的滋味,而是此事已成為了風潮,許多實力地盤都遠不如他的諸侯都已經稱王,他不好再拖延了。
畢竟許多外交商討行文往來,別人都自稱什麼什麼王,趙明淵卻還稱公稱大帥,那豈不是要比別人矮了一頭?
外交無小事,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方面自然不可以大意。
況且,稱王也可以給麾下眾人信心,表示自己志在天下,不會像寇仲、徐子陵那樣半路撂挑子不幹。
而且,封官封爵之後,將士們也才更有幹勁嘛。
既然決定稱王,首先自然要取一個合適的名號。
這個名號可不簡單,甚至很大可能就是未來的國號,要流傳數百年的,因此不可以輕易下定論。
於是,趙明淵便令人商議,訊息傳出去,頓時,朝野上下議論紛紛。
有人根據洛陽此處地理位置,取名為鄭,似乎是春秋之時此地一個小國的稱呼。
趙明淵這才明白,為什麼原本的命運之中,王世充稱王的時候,便稱為鄭王,原來就是這種來歷呀。
這個國號聽上去就不像長遠的樣子,趙明淵都沒有讓人怎麼討論,便直接否決了。
然後還有人提議定國號為宋,將來趙明淵就是宋王了,建立的國家便是大宋。
聽到大宋,差點把趙明淵給氣懵了。
雖然自己也姓趙,可怎麼就要成宋王了。
這大宋竟然要提前數百年出現了,怎麼回事?
要是真成了宋王,那非得把趙明淵鬱悶死不可。
雖然大宋也流傳數百年,在歷史上不算是一個短命的朝代了。
可趙明淵寧願稱鄭王也不會稱宋王,那也太晦氣了!
趙明淵忙問緣由,這才知道,原來春秋之時有一個國名為宋,便在鄭國之東,現在也是趙明淵的疆土。
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這四位聖人皆出自宋國,是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
可無論宋國有什麼來歷,這個稱號自然被趙明淵直接否決了,半點緩和的餘地都沒有。
即便欽天監有人說宋這個國號足有數百年國運,趙明淵也未曾有半點猶豫。
也有人提議,可以以衛為國號,便是因為瓦崗寨起兵於古衛國境內,算是以龍興之地來定國號。
雖然以衛為國號的沒有出過什麼大國,但至少也要比宋要好得多。
因此,趙明淵並沒有直接否決,而是留作備用,看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了。
既然國號大都是依春秋戰國之時那些曾經存在的國家來起名,自然也有人建議,不如直接定國號為趙。
這正是趙姓的來源,也算是勉強能夠體現趙明淵的來歷不凡,是當初的皇族。
畢竟趙國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叫這個稱號也不算是辱沒。
可既然都提到趙國了,自然也有人順勢提到定國號為秦。
秦國國君本就是贏姓趙氏,趙明淵要承接這個國號,也名正言順,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畢竟大秦一統六國,比之趙國要威武霸氣得多。況且,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國也遠不是趙國可以相比的。
或許,定國號為秦的唯一缺點,就是大秦名聲不好。
畢竟數百年來,暴秦的名聲幾乎天下皆知。
而隋楊二世而亡,就是因為楊廣的好大喜功,廣建宮殿,營造大運河,三徵高麗。不少人都說,楊廣有暴秦之風,這才致使大隋滅亡。
因此,若是趙明淵定國號為秦,說不定就會有人在這上邊做文章。只怕在有心人的煽動之下,會被百姓誤解,認為趙明淵也是暴虐之君。
這倒是一個問題。
當然,對趙明淵來說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李淵自立為唐王之後,曾封李世民為秦王。
若是自己也要號稱秦王,總感覺好像被人佔了便宜似的。
這怎麼能行?
因此,雖然定國號為秦,自稱秦王,讓趙明淵也有幾分心動,但最終還是擱置了下來。
最終,卻定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卻又順理成章的稱號,那便是大明,而趙明淵也被稱為明王。
之前雖然被稱為明帥,但趙明淵也只以為是一個暫時過渡性的稱號罷了,卻不想此時又有人提了出來。可能要成為自己的王號,甚至是整個朝代的國號。
明這個稱號好不好?
事實上,很好,趙明淵很是喜歡。
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是對明朝最好的評價,也是趙明淵極喜歡的風骨。
因此,即便似乎有拾人牙慧之嫌,趙明淵卻也把國號定為了明。
希望自己的大明,也能有這樣的風骨。
然後,趙明淵自然也被稱為了明王。
嗯,這就聽起來不太好聽了,總讓趙明淵想起什麼冥王哈迪斯、大輪明王鳩摩智。
這不是個好寓意呀!
不過,在這些選項之中,這確實是最合趙明淵心意的。
因此,趙明淵並沒有再改動,明王就明王吧。
既然是稱王建制,那麼國號定了,國家將要施行的制度自然也要確立下來。
趙明淵所選用的自然也是明朝的內閣制度,這麼算起來,這個國號確實合適。
明朝的內閣制度,幾乎是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發展的巔峰。即便是嘉靖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天下也依然可以運轉自如,便可見這制度的優越性。
事實上,這離現代的內閣制度也已相差不遠了。
至於說明之後的清朝,雖然是封建王朝帝制的巔峰,可那只是皇帝權力的巔峰罷了。
那些大臣還算是大臣嗎?
只是一群跪在地上的奴才罷了,不過是應聲蟲而已,毫無大臣的風骨,整個朝堂都只是皇帝的一言堂。
這並不是趙明淵想要的。
內閣制度雖然削弱了帝權,但同樣也把宰相的職務分為內閣大臣,互相制衡,使其不能一家獨大。即便是內閣首輔,也無法一手遮天。
當然,趙明淵之所以啟用這個制度,自然也有另一項好處。
那就是,有內閣在,趙明淵這個皇帝絕對不會當得太累了。
趙明淵來到這個世界,雖然的確有解救天下百姓之心,也並非是要做個昏君。可也同樣不準備被這個皇位綁在皇宮之內。
首批內閣大臣自然便是沈落雁、虛行之、魏徵三人,有他們在,趙明淵相信即便自己離開洛陽,也不會有什麼差錯。
當然,既然稱王建制,自然要論功行賞。
一眾文臣武將自然皆有封賞,升官發財,自是不提。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