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8章鄢郢困大廈將傾,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沒辦法,這些年來,對於鄢郢之地的防禦體系,秦國的確是有些疏忽了。.z.
這倒也怪不得秦國上下,實在是面對楚軍,秦國幾乎一直處於優勢的地位,一直想著的是如何從鄢郢打出去,自然也就沒有想過要如何守住鄢郢了。
而匆忙從潁川郡撤下來的秦軍又忙著回援函谷關,當然即便不是孫崮所部的趙軍近在函谷眼前,王齕也根本沒有時間來得及重整鄢郢地區的防務。
沒辦法,趙軍來得太快太急了。
面對數萬的趙軍,秦軍還能以郢都為核心進行一番抵擋,可面對數十萬的趙軍,秦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趙軍甚至不需要進攻郢都,只要將城一圍,要不了多長的時間,秦軍就要自潰。
沒辦法,潁川的撤離,部隊是安全撤出來了,大量的軍械,尤其是糧草卻沒能撤出來,而作為中轉站的陳都,秦軍甚至連進都沒進過,就更別提什麼補充糧秣了。
要不是郢都還有一些剛剛轉運來的糧食,恐怕王齕的三十多萬大軍抵達郢都之時就要餓肚子了。
三十多萬大軍人吃馬嚼,雖然只有短短的幾日,卻也已經讓郢都的糧倉消耗了大半。
如今主力大軍撤離,剩下的這些糧食也不過堪堪夠這十幾萬大軍旬月之用的。
因此,只要趙軍將蜀中的糧道一掐斷,要不了一個月郢都就要斷糧。
可以說,隨著趙軍五十萬大軍向秦軍浩浩蕩蕩壓過來之時,秦軍便已經處於失敗的路上。
說到底,戰爭就是這樣,機會對於任何人、任何國家都是平等的。
你一拳沒能打死對手,對手回過神來的一拳,恐怕就會要了你的命。
就如現在,秦國彙集了天下幾乎所有的力量,狠狠的一拳向趙國砸了過去,卻被趙國提前發現給躲了過去。
回過頭來,自己為了攻出這一拳給導致的門戶大開,立馬就成了對手的機會手。
吃虧已經是在所難免的了,想要硬剛,那更是愚蠢之人才會做的愚蠢之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地躲掉對手的這一圈,哪怕是付出一定的代價,也決不能讓對手的鐵拳紮紮實實地轟在自己的要害之上。
什麼是如今秦國的要害?
毫無疑問當然是函谷關,只要函谷一失,趙軍的鐵騎瞬間就能衝入關中平原,到那時候,即便王齕將三十萬大軍全都調回來,也不會是趙軍的對手了。
而要守住函谷關,王齕的部隊就不可能進行回援。
換言之,鄢郢之地,便成了秦國勢必要捨棄的地方。
而知道前線緊急的王齕也是當即建議秦王孫子楚,立即放棄鄢郢之地,儲存兵力。
其實,不用王齕提醒,子楚也知道南線的危急。
沒有猶豫,王孫子楚便已經下令鄢郢之地的蒙驁立即放棄郢都,轉道入蜀。
王齕的提醒很及時,王孫子楚的命令也很果斷,但只可惜,李牧的速度卻是比兩人的反應更加快。
確切地說,因為田單所部北上的迷惑性,已經讓秦軍陷入了資訊的滯後之中。
早在田單率軍北上繞道函谷之時,駐紮在陳都的李牧也沒有閒著。
十萬大軍在周騏的帶領下,確實繞開了郢都,從南北兩側,卻是繞到了蜀中與郢都之間。
而隨著田單將軍二十萬大軍出現在了函谷關,周騏所部也是迅速開始了行動——南北對進。
等子楚的命令終於抵達郢都,蒙驁想要帶著郢都城內的十五萬秦軍撤回蜀中之時,周騏十萬大軍卻是已經切斷了蜀中與郢都之間的聯絡。
蒙驁率軍數次進攻,卻依舊沒法突破周騏的封鎖。
隨後,李牧也是帶著剩下的二十萬大軍迅速南下,直逼郢都。
眼看著後路也要被抄,蒙驁無奈,也只能率軍回返郢都。
於是,蒙驁和十五萬秦軍隨即被堵在了郢都城內無法動彈。
這可真是要了秦國的親命了。
鄢郢地區大片的國土不要緊,這十五萬秦軍卻是如今的秦國所損失不起的。
要知道,幾乎傾盡了關中、蜀中的男子,秦國才窮兵黷武地擠出了近四十萬大軍,在與趙軍的對戰中就已經損失了數萬了,這十五萬大軍一旦再被趙軍消滅,秦國的主戰兵力可就將下降到二十萬左右了。
這幾乎是一個不可想象的數字。
相對應的,對面趙軍的數字將會輕鬆突破五十萬。
二十萬對五十萬,還是一個不斷增長中的五十萬和不斷縮減的二十萬,這還怎麼打?!
更何況,這被圍的十五萬大軍之中,還有王齕為大秦挑選和培養的下一任上將軍的接班人,這要是被絞殺在了郢都,這讓十數載之後的戰鬥,誰去打?
哦,或許也沒有十數載之後的事情了。
但即便是沒有十數載之後的事,可趙軍兩線進攻的態勢也是很明確了,王齕再強也只能顧一邊啊!另一頭,還是需要蒙驁坐鎮才行。
唯一的好訊息,或許就是郢都之中糧草還夠蒙驁部堅持一個多月的了。
不過趙軍似乎也並不準備一舉拿下郢都,反而是以大軍圍困了郢都之後,其餘部隊便開始掃蕩起了鄢郢之地,大有坐等郢都糧盡的意思。
而這也就給了秦軍想辦法救援的時間和機會。
嗯,怎麼說呢,趙軍可就怕你不來救援啊!
好在,子楚倒是沒有亂命,在得到郢都被圍,蒙驁突圍失敗的訊息後,子楚也是立即向已經抵達函谷戰場的王齕進行了通報。
意思很明顯,要王齕拿主意,到底救不救,怎麼救?
可是,遠在函谷關的王齕又有什麼辦法呢?
說實話,王齕是真的有些後悔,既然已經決定了要分兵北上救援函谷,為什麼還要貪戀鄢郢之地,將兵力全部撤回蜀中不好嗎?
憑著蜀中的天險,哪怕只要三五萬大軍,就足以牽制趙軍數十萬大軍的進攻了。
可惜,自己就是這麼一念之貪,終是釀下了禍患。
說白了,經驗主義害死人,王齕總歸還是大意了。郢都城有多難打,跟隨者白起一起拿下郢都的王齕自然是清楚不已。
只是,王齕顯然忘記了一個問題:當年的郢都之所以難打,除了城牆本身堅固、地理本身足夠優秀之外,更重要的是,那鄢郢之地本就是楚國的地盤,城內的百姓那都是鼎力支援楚軍的,而在郢都之內的存糧,更是足夠讓楚軍打上個三年五載不成問題的。
可如今秦軍手上的郢都,卻根本沒有當年那般的完整的防禦體系,城內的百姓也遠沒有到鼎力支援的地步,而蒙驁的手中更沒有如同當年那般多的存糧。
城還是那座城,可其堅固程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既然錯了,那勢必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今針對郢都的包圍圈已經形成,即便是王齕不顧函谷關的危險,不顧關中的安危,親自帶兵,日夜南下去救,恐怕也是來不及也根本救不出來了。
說一千道一萬,為今之計,只有靠蒙驁自己了。
看著手中的帛書,王齕也是再度無奈地嘆息。他知道,隨著自己的一聲聲嘆息,身旁的戰友將一個個離去,而秦國的國運也在這嘆息中逐漸的流逝著。
一瞬間,王齕也不知道自己為何還要堅持下去,明明已經沒有了希望。
是的,即便是王齕也有些灰心了,就更別提下面的將領和士兵了。
面對著已經佔據了絕大半途的趙國,任誰都明白秦國已經沒有了希望。
既然已經沒有了希望,那麼堅持下去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或許也只剩下了「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口號,讓秦軍士兵們繼續堅持了吧。
也就在秦國上下都陷入了迷茫,甚至「投降」的話語就要到嘴邊之時,那個男人再度站了出來。
是的,久不視事的老秦王再度站了出來。
一場朝會,老秦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幹了三件事情,卻是暫時地穩住了動盪的朝局與人心。
「第一,去王號,向趙國稱臣,並以鄢郢之地及大量財貨,換取蒙驁等十五萬大軍的歸來;
第二,開內庫,盡取財貨,以供進貢趙國之用,餘者悉數用於秦軍陣亡將士只撫卹,以及從軍家庭之補給;
第三,自擔其罪,卸秦公之尊,自囚宗廟反省,立孫子楚為秦公,召上將軍王齕、相國屠賈輔政。」.z.
第一條,所謂去王號也好,稱臣納貢也罷,看似是擺明了在拖延時間。
趙國當然不可能答應,也更不會講十五萬大軍放虎歸山。
只是,老秦王的這一手卻是第三層。他當然知道趙軍不可能答應,可這看似無意義的舉動,卻是告訴所有秦軍將士——我已經盡力了。
在根本無法抽調兵力進行救援,卻又不得不給秦軍上上下下一個交代時,這已經是秦王能想出來的最好的辦法了。
當然,只是交代還不夠,這也就有了第二條,財貨。
趙國既然拒絕了交還「人質」,那秦國自然也不會稱臣納貢,至少不會將財貨全數給與趙國。
換言之,那這些內庫的財貨就幾乎全都是給秦軍的。
用嬴氏數百年積累,穩住底層的百姓軍士還是足夠的,當然也是划得來的。
而在穩住了底層之後,接著要穩住的便是秦國的中高層。
除了權力,秦王也沒有別的籌碼了。
自囚宗廟,是將宗族之權放出,以上將軍王齕、相國屠賈輔政,則是將文武職權放於諸世家貴族。
於是,以秦王—宗族—世家為三角的新的權利構成,就將取代以往的秦王獨大下控文武世家的構成,成為秦國權力的執掌者。
說白了,就是將秦王的權力、王室的財富讓渡給更多的人,從而穩住人心。
如此一來,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家族,中高層的世家貴族也好,底層的軍士百姓也罷,又被牢牢地綁在了秦國的這輛戰車之上。
搖搖欲墜的戰車轉眼間似乎又煥發了新生,只可惜,這輛戰車的前路已經被趙國堵得死死的。
饒是如此,不得不承認,老秦王就是老秦王,執掌秦國數十載,到底不是子楚所能比擬的。
只是,這恐怕也是老秦王最後的貢獻了。
至於這輛新的秦國戰車還能開多久、開多遠,自縛於宗廟的老秦王,卻是已經看不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