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1章我自分兵大梁去,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仔細檢視過一番輿圖之後,趙括的心中終於有了成算。

「傳令。」趙括冷冷的聲音隨即響起。

數名將軍與傳令兵齊齊躬身答道:「在。」

「駐守空倉嶺之軍,立即抽調銳卒與屯田兵各一萬五千人,立即南下,進駐野王城。」趙括從案桌之上抽出一支令箭,冷聲道。

「是。」當即,一名傳令兵便上前兩步領過了趙括手中的令牌,轉身便出了營帳。

顯然,所有人都明白,此時已經到了最為緊要的關頭,任何一點時間都不能浪費。

「孫崮。」趙括目光隨即掃過眾將,繼續冷冷開口點將道。

作為與秦的最後一站,身為總管軍事情報的羽林衛指揮使孫崮當然也在行營之中,這倒是讓趙括不至於陷入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面。

「末將在。」孫崮也是立即出班答道。

「點兵兩萬,其中銳卒三千,即可趕往野王城。從空倉嶺南下之軍由你統一指揮。」趙括隨即再度抽出一枚令牌,下令道:「只有一個要求,守住野王城,等候我的召喚。」

「是。」孫崮也立即答應道。

接過令牌的孫崮也是立即轉身而出,快步地點兵而去。

有孫崮領五萬軍駐守野王城,即便是魏秦十五萬大軍傾巢而出,短時間內也休想拿下野王城。

只要野王城、空倉嶺一線不出紕漏,那麼趙國的基本盤也就穩住了。

而只有趙國的基本盤穩住了,趙括才有精力投入到正面的戰場之上。

安排好野王城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趙括也是隨即便將目光投向了輿圖。

雖然心中已經有了主意,但顯然,趙括的成算也不算太多。

只是,在這樣緊迫的情況下,能有辦法解局便已經是萬幸,至於成算,只能付諸天命了。(AR牛逼!)

深深地撥出一口氣,趙括告訴自己:秦國和魏國都已經拼命了,想要贏下這場戰爭,趙國絕不能繼續求穩了。

再度掏出一塊令牌,趙括隨即命令道:「傳令平原君,立即向齊國提出照會,務必確保齊國不會參戰,同時敦促楚國,儘快出兵。」

「是。」又一名傳令兵接過了令牌,轉身出了營帳。

「傳令田單將軍。」趙括的聲音很快再度響起:「集中所有兵力,立即向魏國大梁進發。」

「是。」負責飛鴿傳書的傳令兵再度答應道。

「傳令李牧、周騏、趙韋。」趙括繼續下達指令:「堅守陣地,不可輕出,寡人很快會打通糧道,會師潁川。」

「是。」傳令兵繼續答應著。

「其餘諸將。」趙括隨即站起了身,對著眾將宣佈道:「跟隨寡人,改道向東,目標:魏都大梁。」

「是。」眾將士隨即轟然應諾道。

是的,趙括放棄了進攻軹城打通補給線的想法。

儘管這是最直接的方式,卻遠不是最容易實現的方式。

十二萬對十五萬,兵力本就吃虧,而且軹城的魏秦聯軍顯然是蓄謀已久的。

以少擊多、以弱擊強、以無備而攻有備,怎麼看著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更別說自己還要分兵去駐守野王城。

甚至即便是最終趙國取得了勝利,自己所率的援軍也勢必要損失慘重,勢必無法再作一錘定音之用。

極大可能,潁川之戰,或以兩軍平手而告終,甚至趙軍被迫撤離潁川也不是不可能。

這顯然不是趙括可以接受的結果。

既然魏國用全副的身家來賭,那就跟他玩一把大的。

是的,趙括就是要重現圍魏救趙的故事。

你不是傾巢而出佔我軹城,斷我糧道嗎?

好,我以一十五萬大軍(包括田單軍五萬),直攻大梁,看你如何招架!

不回援,我不僅可以拿下大梁,滅掉魏國,還能間接地打通趙地與潁川郡的聯絡。

要知道,軹城隔絕的不過是趙地與周王畿的聯絡,可魏國,卻正好與趙國本土和潁川郡都有大面積的接壤。

拿下大梁,趙國的糧食就能從東郡、從河間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潁川郡。

魏國斷絕糧道的企圖不僅會落空,甚至還將面臨亡國的危險。

而若是回援,則分全軍回援與偏師回援兩種。

若是偏師回援,我這十五萬大軍,有著兵力之優勢,勢必就要截擊之於大梁城外,重現馬陵道中故事;

若是全軍回援,則我大軍可暫避鋒芒,與其對峙與大梁城外。與此同時。野王城內五萬大軍則可分兵收復軹城,同樣可以打通糧道。

甚至在佔領了軹城之後,孫崮還可率此軍尾擊魏秦聯軍,與趙括的大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

如此一來,魏秦聯軍的企圖同樣將被徹底摧毀。

當然了,這個計劃之中,也不是沒有風險。

最大的風險莫過於來自齊國的風險。

隨著,田單所部全部撤離,整個趙國東面,從淮泗郡、東郡、到薊北郡、河間郡甚至到邯鄲郡,幾乎將陷入不設防的境地。

一旦齊國有所動作,趙國將在短時間內淪陷大量的土地。

不過,也正是因為有著如此廣袤的地盤,才讓趙括有膽子抽調兵馬。

說白了,這麼大的地盤,就算是齊國真的出兵來打,一個個城池奪下來,也且費點時間,這點時間,足夠趙括解決掉糧道的問題了。

以齊軍的戰力,即便是打完了這場戰爭,再抽調出兵力回頭彌補,也還來得及。

沒錯,就是以空間換時間。

當然,若是齊國能不動,那是最好。這也是趙括要求平原君立即照會齊國的原因。

相信平原君也會理解自己的意圖,一定會安撫好齊國的上下,不要參與到這次的決戰之中。

而除了齊國的風險之外,大梁城也是這次行動的風險之一。

雖然從現在來看,魏國的絕對主力已經全部調了出來,可難保大梁城內還有部分部隊,哪怕只是萬人,也足夠魏國堅持一段時間了。

此時若是信陵君跟那龐涓一般,無奈班師,那倒還好,不管是全部班師還是偏師救援,自己就有十足的把握能解決掉糧道的危機(偏師救援,吃掉偏師之後,信陵君還是得救援大梁)。

可若是信陵君就是在軹城硬挺著不回來,跟自己拼時間,誰勝誰負,趙括還真不敢確定。

除了以上兩者之外,最後的風險,自然還是前線的李牧及周騏的大兵團。

在先失了廉頗這位大將,如今又被斷了糧道,雖說軍中的糧秣還足以支撐一段時間,但對於將士們心理的影響卻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保持戰力,繼續和秦軍戰鬥,等待自己略略有些「遙遙無期」的救援,將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尤其,趙括甚至都不能給李牧一個具體打通糧道的時間。

這對於一名將軍而言,的確相當不容易。

若是一般的將軍,甚至不惜代價,直接帶兵迴轉都有可能。

趙括當然願意相信,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會有足夠的能力平復將士們的心情,也會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著他的救援。

但終究,那可是三十萬大軍啊!

不管怎樣,趙括的軍令既下

,便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餘地了。

若是失敗,只要邯鄲、上黨以及代北、中山郡的基本盤還在,那趙國就還有希望,畢竟,僅僅這些地盤,已經比自己穿越而來時更大了。

即便失敗,無非是將統一的日子稍稍後延而已。

一邊想著,趙括的十萬大軍一邊已經踏上了前往魏國大梁的路程。

看著茫茫的前路,趙括的心中卻是充滿了鬥志。

而此時尚在軹城城樓上,看著手下將士鞏固城防的身影的信陵君,隨著輕鬆拿下軹城,切斷趙軍補給線的興奮感漸漸褪去,信陵君卻是更加期盼著在軹城之前,看到趙括大軍的身影。

是的,從信陵君的角度來看,趙括不可能會不管軹城。

圍魏救趙的情況,他不是沒有考慮過,可在信陵君看來,攻軹城遠比攻大梁來的可能性更大。

造成這樣認識偏差的原因很簡單,信陵君小瞧了一件事情——趙軍在戰事一線所囤積的糧食數量。

誰都知道,糧食對於一支軍隊的重要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古語更是不絕於耳,可偏偏,軍隊和糧草往往還是分置兩地,除了糧草要源源不斷地收集和運輸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卻是「制約」二字。

三十萬大軍孤懸於外,換了你是王上,你會放心?

即便那人忠心耿耿,可那人下面的人呢?

因此,糧草、兵馬分置,既有利於統兵的便捷,也更有利於王上對軍隊的遙控。

這也是大軍之中,往往只有十數日糧草的原因。

只是這些,在趙括這裡卻通通行不通。

首先是洛城和新鄭的存在,讓存糧有了足夠的地方,根本不用擔心會影響到行軍佈陣;

其次,趙括在趙軍之中的威信,別說李牧了,就算是李牧和廉頗、田單加起來,也抵不過,自然也根本無懼什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問題。

也因此,從一開始準備和秦軍決戰之時,趙國就在洛城和新鄭城內囤積了大量的糧食。

即便戰事已經進行了月餘,兩城之內的糧食也依舊足夠三十萬大軍至少一月之供給。

只可惜,作為襲擊軹城策劃者的信陵君顯然沒有意料到這樣的情況。

也正是因為對於糧食存量的判斷失誤,這才讓信陵君得出了完全錯誤的結論。

很簡單,若是大軍只有不足十日之糧,趙括得知軹城丟失,便有一兩日,大軍趕至大梁還要五六日,粗粗算下,僅僅是陳兵大梁便要六七日的時間。

而想要兩三日便攻下一國都城的大梁,卻也根本不可能。畢竟,城內雖然兵力不多,但湊一湊,一兩萬人還是湊得出的。

十萬對兩萬,還是沒有攻城器械的情況下,堅持個十數日根本不是問題。

在信陵君的謀算中,趙括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也自然也根本不敢冒這個險。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剛遇退婚,就被偷聽了心聲

憤怒的小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