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0章新的格局已誕生,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鳴金聲在秦軍陣營中轟然響起,已經被趙軍撕裂了防線的秦軍當即便調轉了方向,朝著營寨的方向狂奔了起來。
與此同時,守在營寨之中的後軍聞令,也是紛紛扛著盾牌和長矛便到了寨牆邊上。
顯然,這是要將寨牆做成更為堅固的一個矛陣。
長盾入地,又以手臂粗細的木棍支撐,加強寨牆的防護能力;長矛末端杵地,前端倚靠在盾牌之上,尖頭狠狠扎向天空。
很快整個營寨便如同一個炸刺的刺蝟一般,即便是重騎兵一頭紮上去,恐怕也不好受。
而前線的秦軍雖然依舊在趙軍的追擊之下,卻也依舊沒有潰散,依舊井然有序卻又十分快速地向著營寨方向退卻。
即便是區域性已經被趙軍所包圍的秦軍部隊,也會就地擺成圓陣,固守著陣地,拖延著趙軍的進攻。
損兵折將,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幾乎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有數以百計乃至千計的秦軍被趙軍的重騎、弓弩和步卒所殺。
但,即便是在如此的情況下,秦軍卻依舊保持著不潰不逃的行軍。
這儼然就是奇蹟!
即便是身處中軍的趙括也不由得為秦軍嚴整的軍紀所折服。
當然,這跟秦國嚴苛的法制不無關係。一人逃,全伍斬,甚至連帶著還在國內的全家都要受累,因此秦軍的將士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逃跑。
前提是主將不逃,主將逃跑,只誅主將,大軍免罪或輕罪。
顯然,作為如今大秦唯一的上將軍的王齕,自然是不可能逃走的。因此,秦軍一直保持著不潰不逃也就不難理解了。
眼看著秦軍的營寨就在前方,而自己的大軍始終沒能截住秦軍,趙括知道,這一仗,也就是隻能到此為止了。
不過,趙括卻並未直接傳令,而是靜靜等候著前線李牧的指令。
果然,李牧沒有辜負趙括的信任,也很快得出了相同的判斷。
當即,李牧的命令便已經傳遍了全軍:「重騎止步,步卒攻寨,輕騎追擊。」
應該說,這一十二字的命令,很是及時而恰當。
說及時,是因為重騎兵戰至此時,實際上也幾乎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經過近兩刻鐘的鏖戰,不論是在重甲裡的騎兵,還是馱著騎兵和重甲的戰馬,都幾乎已經到了極限了,繼續進攻,只會是馬失前蹄的結局。
說恰當,自然是對不同兵種的分工很是恰當,這倒是無需細說了。
很快,按照李牧的將令,趙軍十餘萬大軍便再度行動了起來。
可惜,因為秦軍營寨的阻隔,趙軍的騎兵想要追擊只能繼續繞遠,自然更不能留下更多的秦軍了。
唯一手拿把攥的,也就只剩下了營寨之中的萬餘秦軍了。
也沒有絲毫的懸念,在趙軍十餘萬大軍的圍殲之下,殿後的秦軍不出意外地被趙軍全殲在了營地之中。
至此,這場長平之戰後,規模最大的趙秦之戰,終究以趙國的全面勝利畫上了句號。
好在的是,因為秦將王齕的當機立斷,秦軍也不算是大輸潰敗,回到原韓楚邊境方城之中的秦軍依舊有著十萬之數。
換言之,除了在前期與趙軍互拼中損失的六萬餘人,實際上此戰之中秦軍的損失也不過三萬多而已。
也正因為秦軍還仍有著足足十萬大軍,趙軍也不敢繼續向南進攻。
畢竟趙軍在此戰之中,損兵也達到了近六萬七千之多,如今趙括的手下,也只有區區不到十二萬大軍而已。
而趙軍的重騎兵,可沒法攻城。
從趙軍的角度來看,經此一
戰,趙國拿下了韓、燕兩國的領土,土地、人口將全方面地反超秦國;
同時在與秦軍正面作戰之中,趙軍依靠重甲騎兵,第一次僅僅靠著自己的力量正面擊敗了秦軍,這對於趙軍無敵軍心的樹立,顯然是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的。
此戰的結果,除了未能全殲或重創秦軍主力,略略有些遺憾之外,其餘的戰略目的實際上都已經達到。
這自然是趙括和一眾趙國的臣子所樂意看到的。
而從秦軍的角度來看,此戰的結果也並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首先,秦國雖然敗在了趙軍的手上,但實際上損兵也只不過是比趙軍多出了兩萬多而已,用兩萬多秦軍為代價,逼出了趙國重騎兵這樣的大殺器,秦國並不能算太虧。
其次,趙國雖然得到了韓、燕兩處地盤,但秦國也不是一無所獲,楚國最為豐饒的地盤已經被秦國納入了囊中。
相比之下,秦國雖然所獲略略比趙國少了一點點,所付出的也比趙國多了一點點,但就這一點點的差距,顯然並不是不可彌補的。
而隨著趙秦的息戰,原本七國爭霸的格局,也徹底地被打破。
偏居一隅的楚國,基本上已經徹底地退出了爭霸的舞臺;醉心於內鬥本的齊國,本就無心與爭霸;唯一還對爭霸有著幻想的,也就是曾經的霸主——魏國了。
更要命的是,魏國,如今一隻腳插在了上黨與韓之國的領土之間,一隻腳又插在了韓之國的領土與被秦國佔領的楚國地盤之間。
趙國,想要更好地接管韓之國的土地,將周地收回來,從而把上黨與韓之國連成一片,幾乎是必然的選項。
至於秦國,東出之路要過的,是魏國控制下的周地,想要北上,最先要解決的還是臥榻之側的魏國之潁川。
顯然,隨著地理態勢的改變,魏國,已經成了秦趙之間共同的眼中釘肉中刺了。
接下來魏國要面臨的輕卡,幾乎不用想也知道——今日割三城與趙國,換得一日安眠;明日割五城與秦國,換得秦軍駐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至魏國的骨血流乾挖盡。
當然,這個問題,即便魏王看不清,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又豈會看不清。
而信陵君給出的解決辦法則是:聯齊楚,而抗秦趙。
是的,隨著趙軍南下滅韓北上滅燕,國力迅速地膨脹,魏國的國策也從聯趙抗秦,變成了聯齊楚而抗秦趙。
不得不說,信陵君還是有些政治遠見和嗅覺的。
很明顯,從楚國的失利中,信陵君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趙國已經不再可靠。甚至就連秦趙相繼所地於魏的未來,信陵君也已經能夠看到。
自然,信陵君也已經意識到唯一能讓魏國這個插在兩國之中的小國,繼續活下去的辦法,就是將其他的小國綁在一起,形成一個不弱於兩大強國的軍事利益同盟。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趁著趙秦在韓之國的故土上打得不可開交之際,魏國悄然派出了使者,分向楚國和齊國。試圖說服兩國,與魏國結成同盟。
楚國自不必說,剛剛在秦國大軍下吃了大虧的他,如今正急切地想要同盟。
魏國此舉,幾乎是雪中送炭。楚王甚至都沒有怎麼思考便一口答應了下來,已經失去了半壁江山的楚王,是在也不敢再有猶豫了。
不過,楚王雖然與魏國結盟,卻也沒有捨棄掉與趙國的結盟,甚至準備將楚國在周地的領土都送給趙國。
畢竟如今的楚國,與秦國的仇恨已經不可調節,這樣的情況下,楚國可得罪不起趙國,更何況,不管怎麼說,在楚國求援之後,趙軍也是派兵南下了。
雖
然最終沒能救下陳城,但這個問題還真怪不到趙軍。
但要說楚王對趙國沒又怨恨呢,顯然也不是。畢竟陳城丟了之後,你趙國可是把秦軍給打敗了的,就不能提前派兵前來嗎?
哪怕早個幾天呢?自己也就不會主動撤離了。
這樣的想法雖然有些無恥,但卻是楚王真實的內心表達。
至於周地,本就對楚國而言屬於雞肋,如今就更加了。隨著陳都以及以北區域的全部丟失,實際上楚國如今已經基本與周地不接壤了,繼續佔著周地的地盤雖然也有些收入,可是佔著就意味著要駐軍,如今楚國最缺的就是軍隊了。
送給趙國,楚國就徹底與趙國不再接壤了,因此也就沒有了利益的衝突,不僅可獲得趙國的友誼,更重要的是,楚王還可以從趙國再要來一批的武器裝備,甚至是趙王的一句承諾。
可謂是一舉多得。
當然,這一舉動對於魏國而言,就顯然有些噁心了。但沒辦法,想要結盟的魏國,也不能在此時說些什麼。
楚國很快談攏,本也在信陵君的意料之內,倒是齊國那邊也痛快的同意,著實是讓信陵君有些意外了。..
不過,雖然有些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了。
趙國一年滅兩國的操作屬實是有些嚇到齊國了,尤其是燕國的被滅,更是給齊國敲響了警鐘。
要知道隨著燕國的倒下,趙國實際上已經從北、西兩面完成了對齊國的包圍。
齊國的東面,那是大海,而齊國的南面又是窮鄉僻壤的吳越之地,可以說,再沒有渡海能力的戰國時代,齊國的發展,實際上已經被趙國給鎖了喉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內鬥還在繼續,但對外的態度,卻也漸漸地轉變了過來。
不管怎樣,新的格局已經誕生。
而新的王,也即將誕生。
不過,在此之前,趙括還得趕回邯鄲,處理掉內部的一堆事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