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4章各自準備的春夏,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使楚國的趙國使者,依舊幾乎不費什麼氣力就完成了趙括所交代的任務。
秦國即將進攻楚國的訊息,楚王倒是並沒有多少意外,兩國積怨已久,楚國也是日夜防著秦國來襲。甚至明天秦軍就大舉進攻,楚王都不會意外,當然,要不是楚國國力不足,楚王也想在明天就反攻秦國,奪回鄢郢。
至於趙國用軍械武器換取糧食的建議,楚王也是滿口答應,絲毫沒有感覺趙國以秦國為餌的意思,倒是讓趙國使者滿肚子的算計都落了恐。
說實話,楚國的武器真的是不太行。
儘管吳越之地,自古就是出名劍的地方,當然那都是青銅器時代的輝煌了,也正因為青銅劍器的足夠優秀,也讓吞併了吳越之地的楚國滿足於青銅的鑄造,加上楚國南蠻之地,與中原的溝通不暢,進而導致了楚國兵沒能很好跟上鐵器時代的發展。
再加上鍊鐵重地「宛城」的丟失,更是給了本要迎頭趕上的楚國鍊鐵業當頭一棒。
如今的楚國,倒也不是造不出好的兵刃,可是無論從製造的工藝還是流程,都明顯落後於秦、韓、趙這三個頭部的國家。
尤其是流程的落後,導致楚國在制式武器的製作上幾乎都是事倍功半的存在,甚至還有不少的領主手下,使用的還是曾經的青銅武器。
青銅對上鐵器,這仗不打也知道是個什麼情況。
不過相對於軍中的窘迫,楚國民間對鐵器的使用倒顯得更加普及,不僅是陳都以及靠近韓之國的區域,即便是在吳越、南蠻之地,鐵器也基本取代了青銅器,成為了農耕工作中的主力。
鐵器的推廣促使著農業的發展,這也是楚國在失去了鄢郢之地之後,依舊還能保持龐大的軍隊體系,依舊能屹立在強國之林的根本原因之一。
當然了,這倒並不是因為楚王如何如何地關心民生,只不過是鐵器在軍隊中的消耗更加地頻繁,而百姓卻更加愛惜自家的鐵器而已。
不論如何,楚國對於鐵製武器的需求,那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秦國的威懾之下,楚王無時無刻不在想方設法地擴充軍隊、補充軍備。
趙國的這一提案對於如今的楚國而言,簡直不要太及時。
楚王幾乎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下來。
同時,為了楚國能夠更好地牽制住秦國,趙國給楚國提供的武器價格,也是誠意滿滿,幾乎就是個「出廠價」,這也是楚王樂見其成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在先進製程的幫助下,趙國鐵製武器的成本,即便是加上了運費,依舊要低於楚國自己生產的成本。
面對著這個誘人的價格,楚王甚至想要直接由趙國來代工自家的武器。
好在,最後的理智還是拉住了楚王貪婪的心潮。
秦楚也不是一開始就交惡的,明日的趙楚,未必就不是今日的秦楚。把自己的命脈交在他國的手裡,這是件極其愚蠢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妨礙楚王在這次的交易中用更多的糧食,換取更多的軍械。
很快,隨著趙國使者的回返,又一批的糧食和滿滿當當的軍械馬車擦肩而過,一南一北地駛向了各自的目的地。
兩次的生意做下來,趙國的糧倉是滿了,可邯鄲的武庫卻也空了。
好在,上黨的軍工廠已經恢復了運作,日夜不停的趕工中,一車又一車的制式武器被送到了邯鄲的武庫之內。
趙國與楚國這麼大的交易動靜,自然也沒有瞞過秦人的耳目。
只是,收到這個訊息的秦王,不僅沒有惱怒,畢竟若是趙國明知自己即將行動,卻什麼都不做,那才是真不正常呢。
為楚國提供武器,雖然會給秦國的進攻帶來一定的
阻礙,但說到底,阻礙也是極其有限的,更別說秦人自己做的比趙國可過分多了。
趙國只不過是支援了一些武器,秦國可是連人帶將都送到了韓之國內。
只不過,秦人的開進卻是在茫茫的大雪之中,比之春暖花開後行動的趙國,要隱蔽了不知多少。
從這方面來講,秦軍的確要勝過趙軍半籌。
並且,趙國的這一舉動,在秦王和秦國的眾臣們看來,這更是趙國即將要進攻韓之國的前兆。
而這正是秦國上下,所最希望看到的結果,自然不會去多過問此事,以免造成趙國改變初衷。
就這樣,在楚王的歡天喜地中,在秦王的暗自竊喜中,趙國悄然地拿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
包括但不限於:發起滅燕之戰的足夠的糧食、制式武器的更新換代、對秦、魏、燕、韓各國的戰略欺騙、以及對燕國地形的提前勘測。
可以說,只是在這個春天裡,趙國就已經基本上在所有國家都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完成了對滅燕之戰的大體準備。
當然了,最最最重要的兵力,卻還不是調動的時候。
因為所有的趙民,無論男女老少,都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任務——春耕!
是的,東起上黨、西至淮泗,甚至剛剛歸附的九原郡,幾乎所有的百姓都投入到了春耕之中。
但凡適宜耕種的地方,全都被整理了出來,尤其是九原郡,本該是遊牧的草原,卻在胡趙交戰的區域開闢出了一大片的可供耕種的土地。
經年的血液澆灌,更是讓這片區域有著比一般土地更肥沃的土壤。
而這片區域的出現,也瞬間緩解了周地移民無地可耕的問題。原本荒蕪的土地,在一雙雙大手的伺弄下,幾乎肉眼可見地,變得生機勃勃了起來。
至於被併入了趙國的大片草原和牧民們,趙國也沒有強制他們改牧為農,強壯的漢子和女人,依舊可以在草原上放牧,而他們的老人和孩子,則可以繼續在九原城或是即將新建的城池中,獲得庇護。
這當然是質子的一種。
但在城池還沒有完全鋪開的現在,趙括也只能用這樣的辦法將胡人的心稍作控制。
當然了,這樣的束縛在胡人的眼中,卻根本不是個事兒。
沒有了頭人的約束、單于的剝削,只要少量的稅賦,就能自由的放牧,孩子和老人還能得到照顧,不需要擔心草原上野獸的攻擊,這在諸多的牧民們看來,簡直跟天國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只是,趙括也很清楚,這份感激也不過是暫時的。
人心嘛,總是不會滿足的。
等胡人們過上了幾年飽餐的日子,很快,他們就會抱怨為什麼一家人不能夠在一起。尤其,為什麼趙人一家子就可以在一起?
即便那時候,趙國的城池已經遍佈在了草原之上,不用幾天,他們就能跟城裡的家人團聚,他們依舊還是不會滿意。
這已經不僅僅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那麼簡單了。
跟他說農耕與畜牧的區別,他會說他聽不懂;要他也一起從事耕種,他更會惱羞成怒;
他既想要空中雄鷹的自由,卻又想要家雀的安逸。
即便是一碗水端得再平也未必有用。
已經忘記了曾經的痛苦的他們,只會記得,他們的國家被趙國滅了。或許只有一場浩劫降臨,才能讓剩下的人承認自己是趙國人。
反覆的磋磨幾次之後,隨著血脈的交融,這片草原,以及這片草原上的人們,才會真正融入到趙國的懷抱。
嗯,這些當然都是後話了。
至少現在,草原上的牧民們也像所有的趙人一
樣為了趙國、也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奔波放牧著。
於是,炎炎的夏日如期而至。
整個戰國大地卻是陷入了一片詭異的寧靜之中,恰如暴風雨來臨前的最後的安寧。
而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越是臨近秋日,整個戰國卻越是呈現出了異常奇怪的南北分界的情形。
以周王畿曾經繁華的都城洛城為界,北面的趙國、燕國和齊國,依舊安靜如初,除了來往的行商之外,幾乎很難看到大隊的人馬在驛道上行駛的身影。
而反觀南面的秦、楚、韓國甚至是魏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兵力調動的情況。
其中,尤以秦、楚兩國之間兵力的調動最為頻繁。尤其在那富庶的蜀中,數以十萬計的兵員,正在緩緩地聚集中。
當然,這些都是在上帝視角才能看到的境況。
即便是秦國已經在蜀中悄然聚集大量的兵力,也因為山川的阻隔,並未能讓任何國家獲知。
不過,因為趙國的提醒,楚國顯然也加強了對秦國的警惕。更多的兵力配備著趙國運到的武器,被派上了邊境之上。
如此大規模的兵力集結,當然對秋收有著不小的影響。但這點影響對於財大氣粗的秦國而言,根本算不了什麼。
更何況,蜀地本就比趙國的北地要早熟十數日,不出意外的話,秦國從蜀中出兵,雖然要克服一定的地理條件,但卻也有更加充裕的時間。
也就在秦國悄悄地在蜀中調集兵力的6月裡,廉頗和田單也終於完成了他們耗時數月的敵情偵查,隨之而來的,便是兩份詳盡的作戰計劃被秘密地送到了邯鄲趙括的案頭。
所有的一切,都已經就緒,剩下的就是調兵出戰而已了。
不過,就是這最後一步,若是沒有處理好,或許會將趙括之前所做的一切準備都毀於一旦。
很簡單的道理,若是出兵太早,秦軍尚未完成集結,發現趙國意圖在北燕的秦國,極有可能放棄既有計劃,轉而強攻趙國,或是入侵周地,如此一來,即便是趙國迫於壓力勢必要回師救援。
而若是出兵太晚,被秦國搶了先機,則有可能一步落後而步步落後,雖然趙括和他的將領們已經為攻燕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滅國之戰終究要比侵土之戰難上太多了。
畢竟佔領一些土地,敵國或許會憤怒,或許也會反抗,但絕不會以死相拼;可若是要滅國,即便是再昏庸的君王,也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一切,殊死頑抗。
剛剛被秦國滅掉的周朝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行百里者半九十,說的便是如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