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5章舊王已逝新王生,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天的時間幾乎一晃而過。

淅淅瀝瀝的小雨,終於隨著冬日,如期而至。

換上了一身厚實的衣服,懷揣著昨夜才剛剛寄到的國書,信陵君再度踏上了前往趙王宮的路途。

顯然,魏王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趙括的要求。

雖然心中還有著些許的不安,但信陵君還是隻能稍稍按捺住自己的心緒,完成魏王交代的任務。

而在這三天的時間裡,趙括那邊也沒閒著。

反對這次交易的大臣幾乎是絡繹不絕地出現在趙括的面前。

對於這樣的情況,趙括也是無可奈何。這些個大臣顯然都是為了趙國好,趙括又不能斥責他們,而東郡的重要性,他也不能暴露出來,唯一的藉口也只能是長平之戰了。

可是,這樣的藉口哄哄百姓還可能,對於趙國的這群老油條,哪裡會信!

不信也沒辦法!謊話重複一百遍,也就成了真理,更何況這謊話還是從如今趙王的嘴中說出的。

不信,也得信啊!

而隨著楚國的使者來到邯鄲城中,勸諫的聲音終於漸漸熄滅,所有人都知道,此事已經是板上釘釘了。再如何,趙國也不可能同時失信於兩個大國。

只是,這邊趙括輕鬆了些,那邊的平原君卻是要忙壞了。

確切地說,是他和信陵君二人,針對著換地的細節,一遍又一遍地討論著。

大到城池及周邊區域的歸屬,小到糧秣的給付時間和方式,幾乎方方面面,信陵君都要爭上一爭。楚國的使者完全是陪跑的。

一方面,當然是魏國如今早已經不似以前那般闊綽,即便是一文錢,一粒黍米,信陵君也要為魏國盡力爭取。

另一方面,信陵君也想在這繁雜的談判拉扯之中,試圖發現趙國其他的意圖。

對於這樣的招數,平原君顯然也是頗有經驗。不就是談嘛,誰怕誰?!

嗯,趙括怕了。

倒也不能說是怕了,只是趙括根本不屑於理會這樣細枝末節的爭取。尤其在自己的根本國策面前,這樣的細節爭取,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於是,在聽過兩次談判彙報之後,趙括便向平原君作出指示:成大事不拘小節,儘快敲定換地事宜。

得到了最高指示的平原君倒也沒有直接同意信陵君的要求,只是按部就班地進行緩緩撤退和妥協。

而隨著趙國的妥協,談判的速度也加快了起來。

終於,隨著國書的交換,一場看似由魏國導演的,實際卻是趙國在幕後指揮的換地大戲,終於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大戲的結果,可謂是三方各得其利,皆大歡喜。

最歡喜的當然要屬魏國了,它得到了包括洛城在內的三分之二的周王畿之地,同時趙國將在河雍之地駐軍,策應周王畿之地的安全。

可以說,魏國已經拿到了他想要的一切,而它所付出的代價卻並不算太多。

首先是地盤方面,魏國東郡一十二城池,全都劃歸給了趙國所有。

其次是糧食方面,魏國一次性給付了趙國五十萬擔的糧草,而往後的十年內,每年的秋收之後,還要給趙國給付十萬擔糧草。

最後便是聯盟方面,趙魏重申了合縱之要,並雙雙譴責了韓之國棄友從賊的行徑。基於此,魏國承諾,在趙國進攻韓之國時,至少要以三萬大軍陳兵韓魏之邊境,以為策應。

當然,趙國得到的也不少。

除了魏國的東郡之外,原屬於楚國的淮泗之地也被趙國納入了懷中。

這也是趙括所最為看重的條件。

有了東郡,不僅魏國國都

大梁將成為自己嘴邊的一塊肉,更重要的是,趙國已經在實質上對燕國形成了包夾的態勢。若是把不斷擴充中的草原之地算上,趙國可以說已經三面包圍了燕國。

燕國現如今除了趙國之外,唯一的鄰國就是齊國了。

齊國嘛,懂得都懂,自從五國伐齊之後便徹底的一蹶不振了。歷史上,秦國罰燕、魏、楚之時,齊國都選擇了作壁上觀。而等王賁率軍抵達臨淄城下,齊王甚至連反抗的慾望都沒有,直接出城投降。

顯然,齊國能給到燕國的幫助是極其有限的。

更何況,有了淮泗之地在手,齊國若是想要援助燕國,趙國隨時可以從他的側背,給他來上一刀。

當然,更重要的是,淮泗之地在楚國的手中是塊廢地,在趙國可不是。

如今的趙人,最喜歡的可就是開荒了,淮泗之地雖然水患頻發,但只要細細梳理,開墾渠道,不用數年,就會是另一個巴蜀之地。

而魏國的糧秣資助,加上東郡富裕的糧產,正好是淮泗之地的「原始投資」。

可以說,趙國在得到了淮泗之地之後,這才算是真正地有了跟秦國拼持久戰的底氣。

秦國的強大,無疑是秦軍的強大造成了,而秦軍的強大,卻是廣袤的關中平原和蜀中平原給予的。

而如今,趙國也終於擁有了除了邯鄲郡之外的另一個產糧的大郡——淮泗郡。

是的,趙括將魏國的東郡和楚國的淮泗之地合併到了一個郡,稱淮泗郡。

從此之後,趙國與秦國唯一的差距,可能就是那高聳入雲的堅固異常的函谷關了。

最後,全程打醬油的楚國,絕對算是意外之喜了。

雖然沒有拿到洛城,卻也拿到了周王畿之地近三分之一的地盤了。要知道戰前,楚國的最高要求也才四分之一的地盤。如今卻是拿到了比自己期望還高的收穫,能不意外,能不驚喜嗎!

至於楚國所付出的,除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淮泗之地外,就只有十年內,每年的一萬擔糧食。

十年,一萬擔。

總共加起來,也才十萬擔而已。

看不起誰呢!楚國怎麼也算是當世第三大國啊(自認為),區區十萬擔,都不夠楚王宮中一年浪費的糧食多,就這還分十年給?

說真的,楚王在收到這個訊息的時候,簡直恨不能把這十萬擔糧食直接送給趙國。

好在,楚國的使者倒也保持了理智。嗯,與其說是保持了理智,不如說是保持了對趙國的敬畏,對於趙國提出的條件,倒也沒有敢進行駁斥。

不論如何,楚國也算是莫名其妙地賺了個盆滿缽滿。

而其結果就是,原本被所有人唾棄的棄軍而逃的上將軍,搖身一變,變成了功臣。

畢竟即便加上五萬大軍的損失,換周王畿三分之一的土地,也還是很划算的。

國書既然已經簽訂,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換地的具體實施了。

廉頗將軍再度掛帥,領著足足五萬大軍開赴淮泗郡。

值得一提的是,廉頗所帶領的部隊,可不是青壯或是屯田兵組成的雜牌軍,而是真正上過戰場,和胡人、秦人都廝殺過的真正精銳。

與此同時,平原君也隨即從各地召集開荒的民眾,匯合著願意投奔趙國的胡人,以及部分從周王畿而來的流民,再混雜著一萬的屯田兵,組成了第二梯隊,帶著足夠的糧食,奔赴淮泗之地。

這個冬天,會是屬於淮泗之地的冬天,而這十數萬的民眾和屯田兵,會在淮泗之地開河修渠,開荒為地,將淮泗之地打造成為另一片屯田之地。

魏國方面自然還是信陵君掛帥,領著三萬大軍便接管了洛

城周遭的地盤。李牧隨即將兵力回收,主力駐紮在軹城,至於河壅城,李牧只留下了三千戰兵以作警戒之用。

倒是楚國方面,此次前來交接之人,卻不是景家之人,而屈姓族人,副將更是昭氏族人。

顯然,這又是楚國內部的一番力量交割,屈、昭兩家短暫地聯合在了一起,共同排斥了景家之人。

這或許跟景家的將軍拋棄大軍,獨自逃回了楚國,也不無關係。

當然,期間秦國也是收到了三國換地的訊息。只可惜,秦王除了表示詫異和不解之外,什麼也做不了。

一來,秦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互換和調動,除了固守函谷的幾萬大軍未曾動搖之外,幾乎所有的郡縣之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兵力調動。如此規模的調動之下,秦國自然沒有時間,也更沒有兵力去管他國的事情了。

二來,三國開始換地的行動之時,已然進入了冬日,天氣更是已經轉冷,此時進軍而戰,顯然不是一件好事情;

三來,也是最為重要的——三國換地,對於秦國而言,好處明顯大於壞處。秦王根本沒好友理由去阻止啊。

很簡單的道理,從趙軍的手裡奪取一座城池,秦國必須準備比之更多的兵馬才有一定的勝算。

可從魏國、楚國的手中奪取城池,即便是兵力少上一些,秦軍都有很大的勝算。

怎麼看,趙國的行為都是在給秦國送地盤啊!

這也是秦王無論如何也看不懂趙括操作的原因。

而這也徹底反應了秦王與趙括二人的心理上的區別:如今的秦王的眼中,趙國已經佔據了絕大的地盤,大到他幾乎看不到其他的國家。而趙括的眼中,卻是將秦國放到了最後。.

這倒並不是說秦王與趙括之間存在著什麼眼界的差距,更多的還是秦國最近吃的虧太大了。

經過大半個月的行軍和交割,周王畿和東郡、以及淮泗之地的交割總算是宣告結束。

至此,歷經數月的周王畿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

秦國損失了三萬多的軍力,雖然只拿下了一座宜陽城,卻也換掉了魏、楚、趙近十五萬的兵力。

如果單從兵力的損失上來看,似乎也完全能夠接受。

而魏國,雖然損失了最多的兵力(近八萬人),卻是得到了周王畿最大的一塊蛋糕——近三分之二的土地,以及洛城。顯然稱不上虧。

至於楚國,雖然也損失了近五萬人,卻也得到了周王畿之地的三分之一地盤,對於缺乏經濟的楚國而言,簡直是雪中送炭。

最後的趙國,損兵不過兩三萬,卻是足足多了一個淮泗郡,若是加上滅了的林胡,趙國整整擴地了千里,更要周王畿之地數十萬的百姓加持,可以說,此時的趙國,從國力上已經完全不輸秦國了。

可以說,參戰的四國,似乎都是賺的,區別只是小賺和大賺而已。

而那唯一受傷的,或許就是曾經的天子之國——周朝了。

八百年周朝,終於還是在這公元前255年的秋天,永遠地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舊的王者已經逝去,新的王者的角逐還在繼續著。

但無論如何,秦趙之間,攻守已然易形了......

初九:潛龍勿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剛遇退婚,就被偷聽了心聲

憤怒的小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