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8章各懷鬼胎洛城戰,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地圖上來看,蔣意所部佔領的鞏城,乃是魏軍向西撤離的必經之路,河雍城則是趙軍北竄回到軹城的最近的路程,至於負黍城又是楚軍南逃的關鍵節點。

顯然,王齕將軍所佈置的三路大軍,就是奔著將三國的聯軍全都留下去的。

當然,三城之中也有著些許的不同。

這當然也跟周王畿的地形有關。周王畿地處於天下之中,夾在秦、趙、韓、魏四國之間,秦在其西、趙在其北、韓在其南而魏在其北,整體呈現著東西走向,即從東至西、狹而長,從南至北、短而聚。

因此,魏軍想要西撤離,鞏城佔據南北之央,幾乎是大軍的必經之地,因此這裡也是王齕勢在必得之所在。

所以王齕派出了精銳的蔣意所部,最先襲佔此處。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而河雍城,雖然是距離軹城最近的城池,只要從此處渡汲水而北上,不過數個時辰即可抵達上黨郡的重鎮軹城。但因為周王畿東西狹長的關係,河雍或許是最佳的渡河地點,卻不是唯一的渡河所在。

換言之,趙國想要北歸,最佳途徑雖然是河雍城,但以廉頗之能,即便是倉促之間,也會避開此處。

因此,對於北歸的趙軍,王齕更多的還是要靠蒙驁所部騎兵死死地黏住趙軍,河雍城的堵截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同樣的情況也在負黍城中,雖然這也是楚國南歸的最便捷路徑,但從東向西,楚國能走的路實在太多了。

故此,在南面,王齕只放了一個都尉帶著五千兵馬。當然,這也跟楚國的軍隊只剩下兩萬多人有關。而大戰過後,這個數字還會銳減。

屬實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因此,王齕的意思也很明顯了,能堵住最好,堵不住也就算了。

綜上,縱觀王齕的整個佈局,其意圖已經十分的明顯了。

其首要目標,並不是秦軍最大的對手趙軍,而是出力最多跳得最兇的魏軍。這當然不是王齕一拍腦袋決定,而是如今的軍事、政治態勢做出的最佳選擇。

從軍事角度來看,鞏城的存在,讓聯軍之中只有魏軍,有被秦軍全殲的可能;

從政治角度來看,絞殺掉一個上躥下跳魏國,對其餘諸國的震懾程度遠高於擊潰趙軍;

甚至,從之後的戰略佈局來看,將魏國削弱,能更好地為秦軍接下來的戰鬥做好準備。

什麼戰鬥?仗打到了這個份上,秦王和王齕的野心,又豈會拘泥於區區周王畿之地。聯軍潰敗,各方勢力受損,正是秦軍擴大戰果的最佳時機。

問題是向哪裡擴張?

韓之國?顯然不行,且不說韓之國剛剛倒戈向秦國,秦國在拿下聯軍之後就向他動手,以後還有誰願意跟秦國聯盟?

若是以前倒也沒什麼關係,秦國也不需要聯盟。但此次的洛城之戰,卻是給秦國敲響了警鐘,只要趙國還在,秦國就不能不考量盟友的問題。

而這一戰雖然對趙軍有所消耗,卻沒有動搖到趙國的根本,自然,韓之國不能動,至少現在不能。

從另一方面講,韓之國,從來都是秦軍嘴邊的一塊肉,想什麼時候吃,那什麼時候就能吃,根本不必浪費這樣寶貴的機會。

那麼魏國呢?

將魏軍十萬大軍斬於馬下,已經是對魏國極大的削弱了。可以說,這一戰過後,魏國至少五到八年之內都恢復不了元氣。

八年的時間,足夠秦軍出兵拿走足夠的利益的。

也無需佔用如此寶貴的時機。

剩下的,楚國勞師以遠,自不必說,燕、齊兩國更加遙遠且未曾捲入戰鬥,更不在考慮範圍。

想來想去,還是趁趙軍

的病,要趙國的命才是最符合秦國利益的。

所以,在王齕的時間表裡,在戰役的第一階段,秦軍的首要目標就是吃掉這股魏軍。

而後,集中所有的兵力猛撲向趙國如今的上黨郡,至少拿回河內郡這塊地盤(如今趙國的上黨郡是由河內郡加長平地帶拼接而成。)

當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王齕在圍殲魏軍的同時,依舊會投入大量的兵力,甚至是比圍殲魏軍還要多的兵力,對趙軍進行追擊和消耗。

這也是王齕將蒙驁調到追擊趙軍的前線的原因。

如果順利的話,蒙驁尾隨而擊,拿下軹城,甚至直搗野王城,也不是不可能的。

下打完了命令之後,王齕隨即大手一揮,各將軍隨即抱拳領命而去。

隨即,洛城之中,秦軍軍營再度熱鬧了起來。

而在洛城之外的聯軍主營地,卻是依舊安靜得可怕,所有的戰士都已經睡下,陣陣的呼嚕聲不斷地響徹在營地的上空。

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化,而一切又時刻在變化著。

不得不說,秦軍的保密措施是真的厲害,直至此時,信陵君還沒有得到任何的訊息。眼看著天氣一天比一天涼快,信陵君的心情卻是一天比一天的火熱。

只要能拖到冬天,嚴寒之下,秦軍想要進攻就更加困難了。

若是等到開春之後,自己就可以請自家王上敦促趙軍主力南下,只要趙軍主力南下,這場仗的主角也就換成了趙國了,而自己只要儲存好實力,不論趙軍與秦軍廝殺最終的結果如何,都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兩強相爭,得利的自然是魏國這個老三了。

即便秦軍最終佔領了周王畿,以自己十萬大軍,也能從容和秦軍劃城而治。

若是趙軍得勝,那自然,大傷元氣的趙國,量他也不敢毀約。

而只要魏國拿下了周王畿的地盤,進可以窺視河東、河西之故土,復大魏昔日之榮光,退可嚴守崤函之通道,徹底封死秦軍東出之道路。

一句話,只要堅持到來年,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想到此處,信陵君心中也是一片火熱,連近日來韓楚兩國的消極怠工,信陵君也不再放在心上。

只要他們還在抗秦,只要他們的部隊還在聯軍之中,那就足夠了!

是的,就在秦、趙、韓各自想著如何坑對手以保障自家的利益的同時,魏國的信陵君,其實也早已在暗中埋下了伏筆,心中所想,也是坑趙國以換取本國的利益。

雖然這個伏筆還需要諸多的配合,也有著諸多的破綻,但對於如今弱勢的魏國而言,這已經是為數不多的機會了。

顯然,這個看起來就不怎麼團結的聯盟,內地裡的間隙,實際比明面上的還要多得多。

即便是看似人畜無害的楚國將軍,此時也在各種軍議之時,聯合著韓之國的將軍嚷嚷著打不動了!

他的目的似乎也很明顯,就是想慫恿著聯軍跟秦軍徹底的拼了。

拼到你死我活、天昏地暗的那種!

說實話,楚國並不在意周王畿的得失,甚至楚國更寧願周王畿落入秦軍的手中。

原因很簡單,若是周王畿在秦軍的手中,秦軍東出,那就有了至少兩個宣洩口,一個是南端的自己,一個是北端的周王畿。相較於溝渠縱橫的南面,秦軍肯定更願意從北面東出,如此一來,楚國自己不就安全了嗎!

更何況,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即便是此戰敗了,趙、韓、魏三國勢必要持續地對周王畿保持關注,甚至是常年駐軍,以期重新奪回此地,自然也能牽扯住秦軍的視線。

相反,若是周王畿到了聯軍的手中,雖然自己也分了四

分之一,但隔著韓之國,楚國很難實施有效的管控,最多就是收些稅收而已。

可是,如此一來,秦軍東出的宣洩口,極有可能調轉到自己這邊。

畢竟沒有了周王畿的立足之地,秦軍想要再攻強悍的趙國,恐怕不是那麼容易。相較而言,秦軍顯然會更願意去面對南面的溝渠縱橫。

當然,周王畿之地的得失的前提,還是要讓秦軍在此處消耗掉足夠的兵力才行。

可以說,四國聯盟,各有所圖,能在這禮崩樂壞的戰國存活下來,只能說,沒有哪個國家還是純真的小白羊,也更沒有哪個國家沒有夢想過稱霸天下。

只可惜,有的先天不足,有的中道崩殂,如今所剩下的,還有爭霸的實力的,也唯獨秦、趙兩國而已。

但,即便事實擺在了那裡,依舊沒有哪個國家會放棄!

弱小的想要變得強大,曾經強大的想要恢復往日榮光,已經強大的想要獨霸六國,無非就是這麼回事而已。

包括韓之國,之所以冒險得罪趙、魏、楚三國,而倒向秦國,為的還不是利益,還不是那一絲絲變強大的可能!

這裡頭不僅僅是周王畿的土地的問題,雖然華夏人對於土地的執著,幾乎是一脈相承的。但韓王顯然也不會是這麼簡簡單單的人物。

在所有人看來,韓之國都已經是冢中枯骨了,但韓王既然為王,自然還是想要韓之國煥發生機的。

要知道,韓之國祖上也不是沒闊過。至少在三家分晉之時,不說是三國中最強大,也覺得是最富裕的,靠近中原的地理位置,加上發達的冶鐵業,讓韓之國在三國之中,也是有著很大優勢的。只可惜,後世之君卻是沒有把握住罷了。

自然,韓王也想恢復祖上的榮光。

在目前的情況下,唯一的希望就是秦趙二國打生打死,打得不可開交,兩敗俱傷,身處兩國之中對韓之國才會有一絲絲的希望。

而想要兩國打生打死,最重要的就是平衡。

秦國輸了長平之戰,韓王自然想要趙國也輸上一場,不傷元氣,又能跟秦國繼續接受,順便自己還能撈點好處。

何樂而不為呢?

只是,韓王顯然有些小瞧了秦國的野心,也有些小瞧了趙國的能力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萬曆四十八年

宇智波小七

前世毀容,涅槃醫妃殺瘋了

樹己不樹人

和孿生姐姐換親後

燦若星月

蜀漢之莊稼漢

甲青

亮劍:滿級悟性,手搓M1加蘭德

我不吃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