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5章四國聯盟會泌水,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縱觀趙括的佈置不難看出來,他的目的根本不在於救援周朝。
否則,派出的大軍不該只是八萬而已,更不會繞道魏國,要與魏國一起出擊。
無論從兵力數量上,還是行軍的路線上,這都不是一個緊急救援該有的樣子。甚至,從魏國出發,不可避免地,此戰還要以韓、魏為主,更加說明了趙括對於這次的救援根本“不上心”。
原因嘛,也很簡單。
不管是出於對周朝使者在自己登基大典上的無禮,還是出於趙國的利益考慮,周朝都不該繼續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了。
即便秦國不滅之,趙國想要一統,周朝就是過不去的一個坎。而周朝再怎麼腐朽,也始終是諸國的宗主國。
與其到時候讓周朝死在自己的長刀之下,汙了自己的名聲,還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就讓秦國把這個該死的帽子給摘了。
當然了,周朝可以被滅,但周王畿這片富庶而具有戰略價值的地盤卻是不能落入秦軍的手中。
為了這個目標,兵力並不十分充足的趙括不得不激起韓魏兩國抗秦的信心與激情,而為此,趙括甚至已經做好了此戰趙國不取一利的準備。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只要秦國無功而返,那就是趙國最大的利益了。
更何況,其他各國佔了周王畿之地,雖然有短時之利,卻等於是封鎖著秦國的東出之路,為趙國固守西大門。
如此一來,只要幾個國家不是太不給力,趙國自然可以刺刀向內,在解決掉胡人之後,慢慢對燕國進行鯨吞蠶食。
理由甚至都不用另找了——不派兵救援周朝這個宗主國,致使周朝被滅,為各國所共討之也!
最妙的是,這個帶毒的果子,各國的君主都會毫不猶豫地吞下。
雄才大略者,知道斷秦東出之路的必要性,加入聯軍勢在必行,所謂周王畿之地,不過附屬而已,不要白不要;
目光短視者,根本無法抗拒周王畿這大片的土地帶來的誘惑,聞著空氣中散發的土地的芬芳,也要加入聯軍,奪取更多的土地。尤其是韓魏,這兩個已經失去過太多土地的國家,儘管周王畿的地盤不算太大,但對於他們都幾乎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出兵勢在必行。
當然了,趙括的計劃佈置雖然很不錯,但關鍵的關鍵還是要與秦軍之戰中取得勝利。
大勝秦軍,進逼函谷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顯然秦軍的將領和戰士都不是易於之輩,這種可能性只能說聊勝於無。
即便不能大勝,也決不能大敗。
小勝、不分勝負,甚至哪怕是小敗於秦,只要能消耗秦軍大量的兵力,使其無法獨吞周王畿之地,趙括都能接受。
因此這仗,也不算是太難打!簡單一個字:“耗”就是了。
沒錯,正是秦軍最擅長的辦法——耗。
歷史上,秦軍一錘定音奠定一統格局的長平之戰,採用的是耗的方法;徹底掃清最後的障礙,滅楚之戰中,採用的還是耗的方法。
這個方法,雖然笨重,卻是近乎無解的辦法。
很快,趙括的指令便透過各種途徑傳遞到各自人員的手中,趙國這臺年輕的機器瞬間啟動了起來。
兵力、糧草、還有使臣,瘋狂地在趙地之中奔波著。
不過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赴魏的使者便已經將秦軍再度東出,劍鋒直指周王畿的訊息傳遞給了魏國的朝堂。
而隨著邊境的急報到來,魏國朝堂很快便確實了趙國訊息的準確性。
對於這個訊息,魏國朝堂之上先是一驚,隨之便是一喜,接著便是一番糾結。
驚,是驚駭的驚。如狼似虎的秦國,消停了五年之後終於再度露出了它的獠牙,自然令已經被欺負過無數次的魏國驚駭不已。
喜,自然無需多言,秦國挑選的對手竟然不是自己,自然是可喜可賀的。
最後的糾結,卻還是要不要救援周國,或者說是要不要再度與秦國為敵的糾結。
雖然大部分的朝臣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一旦周王畿丟失,秦軍與魏國可就不再只有一道崤函通道關聯著了,漫長的邊境線,秦國有著無數可以突破的地點。
可以說,一旦秦軍佔據周國,魏國將徹底地陷入軍事上的被動。甚至比趙國丟了上黨,還更加地被動。
可問題是,魏國實在是被打怕了啊!
自從公子卬河西跟秦國新軍對戰過後,幾乎每次與秦軍大戰,輸的都是魏國,從河西到河東,再到河內,在一場場的失敗之中,魏國已經失去了大半的國土。
即便是長平一戰,秦軍是輸了,但魏國卻也沒有贏,除了交代了近十萬的部隊外,魏國什麼收穫也沒有。
如今的魏國,可再輸不起了,甚至連平局都是不能接受的。
一面是不得不救,一面是輸不起、平不得,這也怪不得魏國的朝臣們要好好地糾結一番。
趙國的使者自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當即向魏王和一種的朝臣丟擲了魚餌,道:“昔日長平之戰,魏國有助於趙,本應稍作感謝,只可惜上黨、河內之地,為邯鄲之屏障,不得輕與。今若魏國有救援周過之心,趙國可出兵而助之。並且,我王承諾,此戰之後,趙國不取周王畿一寸土地,所佔土地悉數有參戰國按照貢獻大小進行分配,我趙國絕不干涉。”
聞言的魏王和朝臣們頓時眼前就是一亮——還有這好事?!
魏國最怕什麼?損兵折將,無功而返啊!
顯然,趙國使者的一番話語,很好第打消了魏國朝堂的顧忌。更要命的是,趙國使者在不經意間透露的趙王對於周朝的態度,著實讓魏王很是滿意。
打下週朝,佔據其地,魏國不說重回巔峰吧,至少秦國再想輕易拿捏自己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當即,魏王便同意了趙國使臣的請求,決議出兵援周。
而這帶兵的人選,卻是驚掉了包括趙國使臣在內的所有人的下巴。
信陵君!
沒錯,魏王選擇了竊符救趙、損兵十萬的信陵君,來擔任此次魏國大軍的主將。
魏王很清楚自己的這個弟弟的才能,可以說整個魏國無出其右,之所以打壓,也是怕他功高震主,而有了長平一戰,信陵君再也威脅不到自己的王位,自然魏王會給予其更大的權利,以及信任!
得到任命的信陵君倒也沒有推辭,信陵君也明白,魏國人才凋零,這副擔子,只有自己能挑得起來。
隨即,因為趙王有言在先,此戰甘附尾驥,自然信陵君得到魏王許可之後,便很快派出使者,以魏、趙兩國的名義,邀請各國合縱勤王抗秦!
早已收到趙國國書的楚國自然第一個跳出來贊成,答應出兵的盟書在最短的時間裡就被送到了魏王和信陵君的手中,甚至魏國的使者抵達的第二日,便要隨著楚國的五萬大軍迴轉泌水前線。搞得派往楚國的使者心中很是沒有成就感。
沒錯,在短短的時間內,楚國便已經調集了五萬兵馬,隨時可以北上參戰。當然,這遠遠不是楚國的極限。不過受限於楚國的分封制度,加之是勞師以遠,五萬大軍,已經相當有誠意了。
畢竟,楚國可沒有向韓、魏、趙三國一樣的唇亡齒寒的危險。
相較於楚國的痛快,韓之國有些猶豫,原因幾乎與魏國的糾結一模一樣。
周王畿可就在韓之國的旁邊。萬一秦軍打出興致來了,連帶著把自己一道給收拾了,那可真沒地兒說理去。可即便如此,屢屢敗在秦軍手上的韓國,如今已是患上了恐秦症。
韓王表示,不是寡人不想出兵相助,實在是不敢出兵啊!不出兵還好,出兵不等於給了秦軍滅了自己的藉口了嗎!若是聯軍再敗,自己可不想替周天子挨刀啊!
好在魏使也是早有準備的。
當即,魏國使者便是一頓的輸出:
一則說明厲害關係:不出兵?那等死吧!周天子,秦軍都能無罪而伐之,況韓之國乎?等秦滅了周朝,下一步不是最弱的韓之國才怪。
二則指明前進方向:有近十萬趙軍參盟!大王你不信自家的韓軍、不信我魏國大軍,還不信趙軍的能力嗎?不說吧秦國打回函谷關了,至少也要讓秦軍無功而返。
被魏國使者一頓pua後,韓王也算是想清楚了,隨即也拿出自己的家底——五萬大軍加入抗秦聯盟之中。
剛剛被趙國狠狠修理的燕國則表示:本國地寡民弱,無力參與中原戰場。
當然魏使也未想過將這個秦國的小弟拉到自己一邊,只是希望恫嚇一番,讓燕王在中原大戰之時能夠安分一些,不要給趙國的側後來上一刀。
只是如今的燕王早已沉醉在酒池肉林之中,軍政大事皆盡託付給了國相慄腹,而國相慄腹早已被趙軍給打怕了。
對於這個局面,魏國的使者還是很滿意的。
只是,趙國的使者,卻似發了瘋似的要燕王加入聯軍,最終勸說不動之下,甚至還撂下狠話:燕王,你會後悔的。
至於最後的齊國,齊王淡定地表示:釣魚中,勿擾!
一句話:只要秦國不打上門來,萬事勿擾之!
即便魏國使者好說歹說,齊國也不肯派出哪怕象徵性的一兵一卒支援中原的抗秦大業。
還不錯,該來的都來的,不該來的,也都沒有來。
僅僅不過十日,一個臨時的抗秦聯盟責任有限公司便算宣告成立。
其中,董事長:趙王括。
副董事長:大魏王;
董事:楚王、韓王
ceo:信陵君;
總監:各國大將!
當然這個ceo的爭奪並不算很激烈的,無他,信陵君帶了足足十萬大軍前來會盟。
如此一來,魏軍便佔據了聯軍的多數,甚至是韓、楚兩國兵力的總和。而唯一能跟魏國一爭高下的趙軍主將廉頗,又奉命無意爭奪這主帥之位,韓、楚也更無力相爭。
因此,即便信陵君曾經敗在了秦軍的手中,但依舊當仁不讓地坐上了聯軍主帥的寶座。
於是乎,一隻以信陵君為主帥,由魏、趙、楚、韓三國組成的二十八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在泌水東岸展開會盟,隨即追隨著秦軍的腳步往洛陽而去......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