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4章五年新政新光景,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國新政的訊息很快隨著春風席捲向了各國的朝堂,頓時就引起了所有國家的警覺。
其他國家倒還好,反正已經有了一個秦國了,多一個趙國也沒什麼關係,甚至兩虎相鬥之下,或許還有自己的一線生機。
唯獨秦國,對於趙國的變法那是格外的關注。
秦王顯然也已經意識到了,未來能跟秦國再一較長短的,或許也就是趙國而已了。
秦好在的是,隨著趙括所頒佈的一系列的不溫不火的政策,流向了咸陽王宮之中,秦王對於趙國的忌憚反而有些降低了下來。
已經當王上數十載的秦王,幾乎一眼就看清楚了趙括的真實意圖——收權!
一個以收束權利為目的的新政,自然無需太多的在意,哪怕他打出了所謂的求賢令,在秦王看來,也不過是想要用天下人稀釋趙國貴族手中的權利而已。
事實也正如秦王所預料的,可以說,趙括的第一步棋,其大部分的目標正是要將權利收歸到自己的旗下,只是秦王不知道的是,收權並不是趙括的目的。
而在收權的同時,屯田、修渠、煉兵、互市等等其他的工作也在悄然有序地推進著。
當然,在外人能看到的,卻只是趙國國內因為權利而不斷起著紛爭。
也就在幾乎所有國家都並不看好的情況下,趙國的新政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之上肆意地馳騁著。
一年,趙國還在不斷地調整著,似乎還沒有找到一個適合他的政策,只有趙括和他的臣子們知道,他們在不斷地試著錯,糾著偏,而在趙國也從此不再有一成不變的政策,只有與時俱進的想法;
兩年,趙國的官員又一次經歷著大規模的調動;呂不韋提出的輪換制度,終於在趙括的支援下得以實行,雖然僅僅是一次的輪換就用去了大半年的時間,但卻是給所有的官員敲響了警鐘,國內的吏治再次達到一個歷史高度。
三年,動盪似乎成了趙國的代名詞,徭役更是無窮無盡......這一年,趙括推行著以工代賑的方式,在國內各地大興土木,只是修築的並不是自己的宮殿而是百姓的水渠和水井。
四年、五年......
眨眼之間,五年的時間過去,邯鄲城似乎還是那個邯鄲城,雖然人口多了四成,但王宮卻在風吹雨淋之中越顯破落了。
又是一年蕭瑟秋風再至。
各地的黔首百姓頂著秋老虎的暴虐,在田間忙碌著,收割著一年的成果。一片片金黃色的麥浪,微風吹過,被果實壓彎了腰的麥穗輕輕搖曳,似乎在跟伺候了它大半年的黔首們依依惜別。
前日裡你以汗水澆灌,今朝我以碩果相報!昨日裡你為我臉朝黃土背朝天,今日我以重重的麥穗作酬勞!
對於那整年埋首田間不辭辛勞的黔首而言,再沒有比這更美的風景了。
而趙國的這些黔首們,手中鐮刀明顯要比其他的國家的黔首揮舞得更加有勁兒,也更加地快速!
這顯然不是趙國的百姓更加刻苦的原因。
實際上,這份勁頭早則五年前,晚則三年前已經盛行在了趙國的各個田間地頭了。
原因很簡單,他們的王上說了:“交夠國家的,留足族裡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看著那一眼望不到頭的麥田,黔首的心中哪裡會有往年的苦大仇深,也根本不需要什麼拿著皮鞭的監工。每個人眼中都充斥著興奮的火焰,渾身上下都是使不完的幹勁兒!
只因為眼前的收成其中有一多半能夠進了自己的口袋,甚至自己新開出來的田畝,國家居然第一年直接給免了賦稅,除了象徵性的給村裡族裡交上一些,剩下的幾乎九成的麥粒可以收到自家的房中。
給別人家幹活和給自己家幹活,那情形自然不一樣!
根本無需催促,窮怕了的黔首爭先恐後地對著自家的田地狠下殺手,生怕一場秋雨襲來,將自己的糧食減產些許。
剩下的可都是自己的啊!每多開一畝田,自己家就多一份糧,多一份糧就多一餐飽飯,這個簡單的道理,便是黔首也是懂的。
對應王上所說的,黔首們也有一句:“手快三分,田多一畝,田多一畝,飯多一籮!”
無垠的田畝之間,無數的人家全家老少齊齊出動,上演著一場配合默契的收割秀。
作為主要勞力的壯年夫婦在前頭奮力地揮舞鐮刀,右手持刀,左手握著麥杆,左手一握,一腳跟著踩下,右手隨即跟上一刀,一刀便是一茬麥稈,沒有絲毫停留,將割下的麥稈往邊上一丟,而人已經再次跨步向前,重複著剛剛的動作。
幾個半大的孩童們跟著爹孃的後頭,稍小些的孩童拾起爹爹媽媽割下的麥稈,熟練地用其中一根稍長的杆子將其綁縛好,稍大些的孩童也一邊整理一邊接過弟弟和妹妹打包好的麥穗,一道整齊地擺放到自己挑著的碩大的擔子中。
而在最後面的踉踉蹌蹌的孩童,也沒能閒著,屁顛屁顛地跟在哥哥姐姐的後頭,小心地撿拾著從麥穗上脫落的調皮鬼們,又把它們小心翼翼地放到了挎著的幾乎跟自己一般大的籃子中。
熱辣的陽光讓麥地豐產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消耗著收麥的黔首們的體力。豆大的汗珠不住地從黔首百姓的臉頰和後背流淌下來,顧不得擦拭,只得任由其將貼身的葛布粘在身上,又被陽光烤乾。
午時,正是太陽最為毒辣的時候,幾個老叟挑著擔子出現在了田間,他們各自帶來了家中老嫗做好的飯食,當然還有勞作者們急需的淡水。
“開飯叻!”蒼涼的聲音此起彼伏地響徹在田間地頭。
聽到熟悉呼喚的聲音的夫婦,抬起了頭顱,直了直痠痛的腰肩,對著樹下的老人揮舞了下手中的鐮刀,隨即對著身後的孩子們喚道:“爺爺來哩!快去吃飯去!”
早已翹首以盼的孩童們,聽到父母的吩咐,紛紛興高采烈地挑著擔子,挎著籃子奔往那樹蔭下熟悉的人影前。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