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3章殺機已現困趙王,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日薄西山,四個字,瞬間出現在了呂不韋的腦海之中。
雖然大致明白趙括的意圖,可問題在於這輪殘陽,到底何時才能沉淪下去呢?呂不韋顯然並不清楚李牧正在籌劃的事情。
當然,趙括也不會說——有些事情,只能說不能做,但更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說。
就比如李牧正在謀劃的事情,即便是對趙括,李牧也僅僅是用含蓄的手段表達著意思,弒君之言是萬萬說不得的。甚至連一點邊,趙括都不能沾上。作為趙括未來的上將軍——李牧,自然也要保持著絕對的乾淨。
本來也就是如此的,李牧從沒有故意做什麼,一切都只是如藺上卿所言:順其自然而已。
同樣的,趙括可以提供線索讓呂不韋猜到之後的可能性,卻是不能直接說。當然了,一切等李牧那邊塵埃落定之後,也便會豁然開朗了。
這邊呂不韋還在揣摩著趙括話語中的意思,趙括卻已經帶著眾人來到了閼與城的城門口,隨即在一陣熱鬧的鑼鼓聲中,趙括一臉笑意地迎接著大軍的“凱旋”。
因為趙括的到來,幾乎全城的百姓都擠到了城門之外。
看著一個個歡喜不已的面孔,趙括知道,統一趙國,他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至於另一步,就要看遠在邯鄲郡中的李牧了。
經過數日的追擊,燕王身邊的兵力已經銳減到了不足三萬五千人馬,損失足足高達一萬五千多人。
當然這其中真正被趙軍所擊破的恐怕連萬人都不到,至於剩下的數千人,不用說,自然是在行軍過程中掉隊甚至是逃跑的了。
不論如何,在損失了一萬五千多兵力之後,燕王的大軍也終於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燕趙交界的安平城中。
好訊息是,距離燕地僅僅是一步之遙了;
壞訊息是,趙軍四萬大軍幾乎已經完成了對安平城的三面圍困。
哦,還有一個好訊息:因為這一路上微薄的戰績,著實令趙王忍無可忍,本為大軍副將的李牧不僅被奪了副將之職,在完成對安平城的三面圍困之後,趙王也果斷將軍權收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當然,所有人都清楚,李牧已經盡力了,甚至可以說,能在安平城堵住燕王也多虧了李牧的大膽用兵。
但,所有人也更清楚,趙王需要一場屬於他個人的大勝!而這場大勝之中,尤其不能有李牧摻雜在其中,誰叫李牧的身上已經刻下了趙括的烙印呢。
對此,李牧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即便如此,李牧依舊盡心盡力地為趙王打好著下手,任勞任怨的模樣是任誰都挑不出一點的毛病。
只是,李牧的所作所為,當然不是為了成就趙王和他的嫡系。李牧深知“欲終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算算時間,從閼與城撤下來的燕軍,應該已經差不多要到了吧!
沒錯,李牧的佈置很到位,但到位的只是面對安平城的一面,圍三缺一,而在那缺的一上,又足足安排了上萬大軍進行伏擊,一副要將燕軍全部留下的架勢。
但看似合理的佈局,卻是在陣型的側背上露出了絕大的漏洞。
四萬大軍,拋卻一萬埋伏的大軍,也就是說正面圍困安平城的也不過三萬人,甚至比之城中的燕軍還要不足,更別說,南下的燕軍少說也還有四五萬人了。
這樣的佈置,哪怕趙王身邊有一個半個的懂兵之人,也不至於犯下如此淺薄的錯誤。
當然,這樣的陣型佈置也不是說就完全不能打了,甚至從兵法上而言,也是沒有問題的。否則李牧豈不是將自己陷入不義之地?
此戰的關鍵,就是要打一個時間差。即,趁著閼與城南下的燕軍未至之際,對安平城發起猛攻,迫使人心惶惶的燕軍繼續踏上逃亡之路。
如此一來,埋伏的大軍就能對倉皇逃竄的燕軍形成毀滅性打擊。
消滅掉燕王所部之後,大軍再調轉矛頭消滅掉南逃之敵。如此方可全勝。
而這樣的佈局,最忌諱的,也就是等待!
雖然等待的過程中,城中的燕軍不斷會有逃跑甚至是投降的人員,城內的燕軍也是越等越弱,可架不住閼與城的那股燕軍人數實在太多了啊!
因此,越是等待,其實對於趙軍而言卻越是危險。
只是,這份算計,卻是沒有人會告知趙王。或者說,即便有人告知了趙王,趙王也根本不會相信——已成驚弓之鳥的燕軍安敢反擊?
這也怪不得趙王,只能說城樓上觀戰的一幕,實在給了趙王太多的自信。33
當然,從機率上說,從閼與城南下的燕軍,也極有可能不走燕王一樣的道路,也會師不了。
這裡就不得不提李牧的手段了。其實燕王東逃的路線是遠不止安平城這一條路線的,可偏偏被李牧的襲擾下,不得不步入了安平城中。
更巧合的是,從閼與城迴歸燕國,最近的路線就是過安平而東......
可以說,這安平城就是李牧精心為燕國大軍所佈置的會師地點。
好在趙王面對燕軍可能的反撲,也在李牧的強烈要求下,終於還是下令從邯鄲繼續抽調兵馬前來助戰。
可是,如今的邯鄲城中本就只剩下了兩萬多兵馬,可以派出來的最多也就一萬多人,還都是健僕組成的烏合之眾,更別提命令的傳達,隊伍的集結和行軍都需要時間。
而以燕軍的腳力,趙王顯然是等不到他想要的援軍了!
可以說,李牧這遲遲而來的“強烈建議”,除了彰顯他苦口婆心的一面之外,對於戰事沒有絲毫的幫助。
只是這些謀算若非深諳軍旅之道的人,根本無從知曉。甚至即便是普通的將軍,從事後的軍報之中檢視,也只會得出是趙王的剛愎自用,貽誤了調兵的時機的結論。
因為他所能看到的,僅僅是李牧屢屢的勸說與趙王屢屢的駁斥,甚至最終李牧還因此被罷黜了兵權。
就這樣,一個針對趙王的殺局已經在勝利的喜悅中悄然間佈置完成。
剩下的,就是要一份完美的不在場證明了!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