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5章 以吾性命換機會,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光天化日之下,即行分兵,這本就是危險至極的一場豪賭。更加嚴峻的問題是:此地距離計劃中可以隱藏行軍的山林也還有數十里的路途。也就是說,秦軍銳士們不僅要冒險在白日與使團進行分割,還要在光天化日之下,急行數十里進入山林之中。
這已經不是豪賭了,而是一場自殺的找死行為。
數十里的路途,不被發現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被發現,趙國很快就會有所反應,好好的使團,卻是出現了一隻全副武裝的隊伍,這是要做什麼?即便當權者想不到自己會去伏擊趙括,也會立即派出軍隊前來核實,而沿途的趙國城池的駐軍也必然會提前得到訊息,從而警戒起來。
到時候即便能夠伏擊到趙括,一旦烽火點燃,自己等人也勢必難從趙國蜂擁而至的圍追堵截中脫身,全軍覆沒也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了。本就九死一生的行動,也要因為這次的提前行動變成十死無生。
換言之,若是此時分兵而走,無異於用自己全軍盡沒的代價換取一個伏擊趙括的可能性。而且,若是得到訊息的趙國人第一時間想到了趙括,及時派出兵士通知,甚至自己連伏擊趙括的可能性都沒有。
甚至,若是趙括的行軍速度再快一些,即便自己冒險前進,恐怕也只能跟隨在趙括的後頭吃土,一旦失去伏擊的效果,司馬錯相信,在趙括得到訊息之後,至少有一千種方式,將自己和麾下六百銳士全部留在趙之地。
若是一般之人,眼見著事已不可為,最好的方式,就是繼續裝作不知道,跟隨使團進入邯鄲,再從邯鄲全須全尾地迴轉咸陽。甚至就此直接回轉咸陽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向。
如此作為,即便再苛刻之人,也斷然不能說些什麼。無他,獲勝的機率太小,而擊殺趙括的機率更是幾乎為零,反而是自己全軍覆沒的機率倍增。如此情況下,放棄,或許才是最明智的決定。
可是,他是司馬錯。
一個認準了就要槓到底的傢伙。就如當日認準了巴蜀之地,就算是明槓如日中天的相國張儀也在所不惜,更是直接帶著數萬秦卒,深入不毛,力克巴蜀。
如今也是一樣。不是司馬錯算不來這筆賬,只是司馬錯已經算得很清楚了!國仇家恨在身,六百銳士換一個絞殺趙括的機會,司馬錯的決定已經很好地說明了他的態度——值得!
使者還待再說些什麼,卻被司馬錯立馬給打斷了。
「尊使可即行迴轉咸陽,此戰吾等早已抱定必死之決心。哪怕只有一絲絲的希望,吾等也不會放過。」司馬錯依舊冷靜得可怕,抬起頭看著天空,緩緩說道:「若能以吾等之命,換得趙括之命,此生足矣!」
「將軍,來日方才,何苦做此無畏之犧牲焉?」使者終於還是將心底的疑問給問了出來,即便面前的司馬錯已經是一副決然的模樣。但身為老秦人,對於軍中碩果僅存唯二的大將,使者終是不忍其就此隕落。
司馬錯搖搖頭,長嘆道:「不會再有比如今更好的機會了。趙括之能,非汝所知也。若是今日不除趙括,他日在戰場之上,更是不知要有多少同袍要命喪趙括之謀略之下。甚至便是欲以十數萬大軍換得趙括之性命,恐怕也是做不到的。」
「若是武安君尚在,或許吾等還不必如此忌憚,嗨......」說著司馬錯又是一聲長嘆,緩緩道:「吾與王齕皆是冢中枯骨矣,再能護衛大秦十年已算是極限,若吾等再一走,恐怕趙括......」
「不論如何,此戰吾等必戰也。」司馬錯收斂起略顯惆悵的表情,正色道:「尊使不必做無畏之犧牲。且將此地情況儘速回報我王。」
言罷,司馬錯也不再猶豫,當即便收拾起地上的輿圖,準備出發了,而一旁的傳令兵會意,也匆匆傳命
而去。
「這。」使者看著已經在收拾輿圖的司馬錯,終於還是後槽牙一咬,說道:「既然將軍願為大秦赴諸黃泉,吾又何惜此身哉。」
司馬錯有些驚訝地抬起了頭。
使者毫不在意,當即繼續說道:「吾等使團繼續向邯鄲進發,大張旗鼓而行,雖或幫不了將軍多少,但至少能迷惑趙國之耳目,為將軍多爭取哪怕一時半刻,也算是吾等沒有白來趙國一趟了。」
「尊使,您?」司馬錯的話語之中竟是帶上了敬語,顯然對於使者的自我犧牲精神也是有些驚訝。自己好歹還有刀劍在身,即便被趙軍圍堵了也還有拼死一搏的機會,可使團這一去,面對趙國的軍隊,恐怕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
「何苦來哉!」司馬錯有些不解,又有些惋惜,更有些敬佩。
使者沒有答話,卻是稍稍退後半步,對著司馬錯雙手抱拳,一揖到底,道:「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司馬錯微微一怔,此言竟然出自一個文官的嘴中。
恍然間,司馬錯這才意識到:共赴國難的從來不是秦***人的特權,而是每個老秦人的權利。沒有每個老秦人的省吃儉用,哪裡來的錢糧打造兵器,訓練新軍;沒有每個老秦人的臥薪嚐膽,哪裡來的勇氣與力量,收復函谷、河西?
當即,司馬錯也微微向後退上半步,復又對著使者雙手抱拳,進而一揖到底,道:「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終於達成一致的二人很快開始分頭行動。使者這邊自然地纏住了跟隨著使團的趙國大臣,儘量為司馬錯所部的離去拖延時間;而司馬錯那邊也飛快地收攏隊伍,集結戰馬,分發戰刃。
很快,停滯的佇列便再度啟動,只不過,一條長龍般的佇列變成了二龍探海式的進發,笨重的馬車車隊繼續朝著邯鄲的方向緩緩前進著,而另一隊,一水兒的騎軍隊伍,卻是浩浩蕩蕩地往西北方向而去。
漸行漸遠的兩隻隊伍,卻是很自然地落入了沿途跟隨著使團的趙國密探的眼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