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長平之戰 第234章 樓昌說王龍臺宮,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更何況,樓昌與範睢之間的地下交易也只有二人知曉,便是黑冰臺也不知其中究竟。而作為唯二的知情人——樓昌,即便得知了這個訊息,也會是很樂意地為範睢隱瞞下來,甚至與其繼續共享「生財之道」。
這邊範睢輕輕鬆鬆地籌集到了金帛,但那邊成竹在胸的樓昌的說服大業,卻好像正在經歷著坎坷。
「王上吶!」已經勸說了近半個時辰的樓昌顯然是有些急了,畢竟自己的牛可是已經吹出去了,甚至定金都已經收了,要是今日沒能勸動趙王,自己拿不到接下來的九萬金事小,在顧客心中失去了信譽那問題可嚴重了——這可是關係到以後長久合作的大事兒。
這也怪不得樓昌自己,要知道這短短的幾天裡,樓昌已經數次被趙括召喚入宮。商議的什麼?就是在趙括的罪狀,林林總總、有的沒的給趙括安上了十數條,甚至連凱旋之後要怎麼逐步削權、怎樣邊緣化都已經商量得有模有樣了。
在這種情況下,換了是你,你也會覺得說服趙王是十拿九穩的事啊!
可偏偏臨到頭了,趙王硬是下不了決心。即便樓昌是掰開了揉碎了放肆地在詆譭著趙括,可是閼與之戰給趙國留下的印象實在是太深了,趙王就算再糊塗也明白上黨地區對於趙國的重要性。一旦縱虎歸山,後患無窮啊!
趙王可不想再打一場上黨之戰了!
「我的王上吶!」樓昌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不厭其煩地繼續勸說道:「那可是陶邑啊!秦國費盡千辛萬苦地打韓之國攻上黨地,為的是什麼?不就是打通往陶邑的去路,從而染指中原膏腴之地嘛!」
「如今我兵不血刃即可得之,豈有不收之理焉?」
「大王,您知道僅僅一個陶邑一年的賦稅有多少嗎?」
「幾乎就是我趙國一年賦稅的三分之一吶,那可只是一座城池啊!說是遍地黃金美玉也不為過啊!」
「秦國之所以有如此強之國力,能力壓山東六國,陶邑的賦稅便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只要我大趙有了陶邑,進可染指中原膏腴之地,退可補充上黨三年鏖戰國庫的消耗,此百利而無一害者也!」
......
樓昌簡直說得自己都要心動了!
不得不說,樓昌說服人還是有一套的,專門撓對方的瘙癢之處,丟擲的誘餌也全是對方心底最想要的。
如今趙國缺什麼?可以說啥都缺——缺錢、缺糧、缺賦稅!
偏偏陶邑多的就是這些。那還有啥說的,就可勁兒誇大陶邑的富庶,什麼三分之一的趙國賦稅,什麼遍地黃金美玉,甚至是助力秦國稱霸,簡直是張口就來。
陶邑是富庶,但也絕沒有能夠助力秦國稱霸的地步。甚至,正是因為它的富庶,這才導致了覬覦它的人一直都並不怎麼幸運。先是打它主意的魏國被諸國從霸主的位子上拉了下來;接著一直佔有它的宋國又被齊國所滅;而剛剛佔有它的齊國,又被五國聯攻差點滅國。
甚至秦國,為了陶邑周邊的土地,居然跟趙國進行換地,還被趙國給坑了,這也直接導致了閼與之戰的開打。
中原之地,固然是膏腴之地。但膏腴之地,隨時也有可能變成吃人的泥潭。
當然,這些事情,當局者是很難看清的。畢竟,陶邑之地的富庶那是實實在在的,即便經歷過戰火的洗禮,每年所上繳的賦稅也是一筆很客觀的數字。
甚至就連提出遠交近攻方略的範睢,也就未必是真的意識到中原地區的泥潭屬性,只不過是因為想要打過去太難,而各國又都不願意放手,這才退而求其次地對各國進行零敲碎打。
當然,隨著零敲碎打的進行,秦國國力的穩步提升之後,秦人也終究會
意識到「遠交近攻」方略的正確與偉大性。
只是,雖然樓昌已經把陶邑誇得天上有地上無了,趙王卻依舊一副難以抉擇的模樣。
面對此情此景,樓昌知道,一味地強調好處已經很難打動趙王了,必須給點外部的壓力,雙管齊下才行。
「王上。」樓昌小心試探著說道:「微臣冒死以聞,此戰我軍還是趁好就收為妥!」
趙王目光一轉,疑惑的眼神瞬間鎖定樓昌。面對著一片大好的局勢,趙王顯然並不知道什麼叫做「見好就收」。
「樓大夫之言何意?」趙王不解地問道。
「王上可知,為何微臣星夜入宮,向我王訴說此事?」面對趙王的不解,樓昌卻沒有正面的回答,開始跟趙王繞起圈子來。
「為何?」趙王自然繼續追問道。
「無他,秦國相國之所請也!」樓昌乾脆地回答道。
只是這個回答卻令趙王更迷惑了,秦國相國範睢來邯鄲請自己退兵剛剛已經彙報過了,而秦相央求星夜而來,更是說明秦國的急迫,又更何來「見好就收」之語呢?
察言觀色的樓昌當然立即就察覺到了趙王的疑惑,而這份疑惑也正是樓昌所想要的。
「我王有所不知。」樓昌輕輕嘆息道:「秦相所擔心者,不是上黨境內的十餘萬秦軍,那十餘萬大軍,又有白起坐鎮,以王上之英明,自然清楚,短時間內我軍根本沒有速勝之可能。因此,若是為了上黨被圍之秦軍,秦相根本不必急於這一晚的時間。」
「哦?」趙王顯然被樓昌的話語越發地挑起了興趣。
見狀,樓昌立即乘勝追擊道:「我王當知:秦軍者虎狼也,只知攻城略地,立功授爵,哪裡會知曉國家艱難。三年鏖戰,我趙國百年積累消耗一空,秦國雖有關中之富、巴蜀之熟,卻也因戰線之長、轉運之難,如今的情形並不比我趙國好到哪裡去。加上大軍被圍,再堅持下去毫無意義。」
說著,樓昌微微一頓,看著趙王正不自覺地點著頭,顯然是認可了自己的說法,隨即話鋒一轉道:「只是能算出這筆賬的人,在秦國屈指可數也!」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