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長平之戰 第142章 憶淮海圍點打援,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羞惱的是自己所率八千多銳卒,竟然被趙軍一擊之下,損失近半,營寨之中只剩下五千左右戰兵。這無疑是一場大敗。
慶幸的是趙軍的一招分兵之舉,讓自己成功地守住了營寨,也避免了自家大軍全軍覆沒的後果。能夠在上萬趙軍精銳的突襲之下,儲存下主力大軍,已經是邀天之幸了。
至於那一絲絲的怪異,秦軍裨將卻是遍思整場戰鬥過程,卻怎麼也尋不到著絲怪異的由來。
隨著熱辣的太陽逐漸偏西,秦趙雙方逐漸偃旗息鼓。秦軍佔有營寨,已趙軍如今一萬多兵力,想要破之,卻也困難,而趙軍呢,卻好似也不準備與那秦軍決一死戰一般,靜靜地與秦軍對峙著。
沒錯,對峙著。
這就很令秦軍裨將緊張了,你這不攻不退的是要做什麼?有什麼陰謀嗎?又或是天氣太熱的緣故,準備挑燈夜戰?
當即,秦軍營寨中由繼續地忙碌了起來,拒馬、滾木、礌石等等物件從後營之中搬了出來,寨牆之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唯恐再被趙軍鑽了空子。
然而,此時的趙軍精銳們,實則已經悄悄撤離了戰場之中。
除了給堡壘中補充了又一日的糧秣和五百兵卒外,就是一個空蕩蕩的大營立在堡壘的一側,無聲地威懾著秦軍。
沒錯,趙軍撤了!撤得很果斷,很迅速,也很隱秘!
這當然跟秦軍被偷襲打怕了不敢探查有些關係。而之所以趙軍撤得如此果斷和迅速,原因只有一個——他們還有任務!
“奔襲百里,建築工事,阻敵增援。”
這是裨將昨夜從趙韋手中硬生生搶下的任務。
今夜子時之前,他和他麾下的一萬精銳,必須出現在北面一座叫七峰山的隘口,擋住秦軍北上南下的去路。
在趙韋將軍麾下三萬主力完成對南下秦軍的圍殲之前,不許放一兵一卒進入戰場。
是的。趙括真正的落子不是打秦軍一個出其不意,那樣做無非只是耗費秦軍幾千戰力罷了,對於擁兵數十萬的秦軍而言,根本連個像樣的感冒都算不上。
趙括想要的是秦軍真正的傷筋動骨,要狠狠緩上好幾日,重新對戰局進行評估與佈置的那種傷害。因為這樣的機會,以白起之能,是不可能再給自己第二次的。
敵強我弱,卻還想要大大削弱敵軍的戰力。淮海戰役,如同一道閃電在趙括的腦海之中閃過。
那年的淮海戰場,一樣的敵強我弱。
從兵力看,華野、中野兩個野戰軍加上配屬的山東等地軍區,解放大軍總人數不過六十萬,而國軍方面則是包括整編第74師,第10軍、18軍等在抗戰中立下赫赫功勳的王牌部隊,七個兵團,共計八十萬人。
從武器裝備看,粟總的華野算是富裕的了,但也不過就是比兄弟部隊們多了幾挺機槍,幾門口徑並不算大的火炮而已,至於另一隻主力——中原野戰軍,因為千里挺進大別山的緣故,原本還算不錯的裝備(挺進前中野是最肥的,沒有之一)被迫丟棄,人員更是縮水了一半多。眼前的中野,那幾乎是跟叫花子也沒多大區別,甚至不少戰士手中的槍彈不足五發。
反觀國軍呢,上有空軍掩護,下有大炮轟鳴,中還有坦克開路,幾個主力部隊,更是全副的美械裝備,僅僅整編74師一個師的火炮就幾乎與華野整整一個野戰軍的火炮數量相當了。
怎麼看都是一場實力極其不對稱的戰役,就連委座也放下豪言道:“優勢在我!”
可就是在這樣“優勢在敵”的情況下,粟總硬生生地一點點將那八十萬國軍給吃下,吃得乾乾淨淨。
當然,這不得不提到淮海地區五省人民的支援。
但,單單從戰術角度去看,粟總的每次戰役都堪稱藝術,而若是稍稍歸結一番,卻是能發現其中大致的規律——在區域性集中絕對的優勢兵力,對敵軍一部形成圍殲。
這個戰法之中,一是自身的行動要秘密而迅速,能夠隨時出現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而比之更難的,還是調動敵人——只有讓如同鐵板一塊的敵軍前後脫離,形成突出部,才有我軍的可乘之機。
而想要調動敵人,“圍點打援”顯然是屢試不爽的套路。
趙括作為來自二十一世紀的大好青年,向英雄的前輩取取經,套用一下,想必粟總不會介意的。嗯,好像現在的趙括應該是後世的祖先......
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圍點打援”的套路的執行。
首先是選擇圍困的點,必須是秦軍必救的點。
什麼是必救之所在,就是一旦失去了此點,趙軍主力極有可能就此逃竄的點。
如此一來西面、南面的點便被排除在外了,因為無論是更西面的光狼城還是更南端的界牌嶺都足以繼續擋住趙軍的去路。
所剩者無非,東面與北面。
北面自不必說,一旦突破,便可鑽入林中,重歸長平關,但問題是整個北面乃是秦軍兵力最為雄厚,戰力最為強悍的一面,想要從中突圍?只要腦子不被門夾過,顯然不會做如此想法。
最後就只剩下東面了,雖然也東面有兩道壁壘,還有丹水阻隔,但累次大戰下來,西岸壁壘已經殘破,東岸壁壘雖然已經被梳理過,但誰也不敢保證趙軍還有沒有留有後招,丹水的水位更是卷個褲腳就能過。
當然,最重要的是,東面的秦軍是最為薄弱的,自王騎所率五萬大軍北上之後,東面的秦軍兵力不足三萬,雖然後續秦王援軍到後又往東面派駐了一萬大軍,但無疑東面的防禦依然十分薄弱。
所以,這個“圍點”的“點”,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東面——最為靠近壁壘的那處堡壘。
選定了點,那就要考慮圍困之事了。
因為時間急迫,慢慢的圍困顯然是不行的,所以,只有“以打代圍”。
打,狠狠地打,必須得把對方給打疼了,這樣對方才毫不遲疑地去求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