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三代人,百年大海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三代人,百年大海,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遷都是一件大事件,但隨著遷都完成,這件事本身已變得並不重要,而居北京控四方的優勢也開始體現出來。
藉著朝廷精簡人員的西風,兵部侍郎古樸、工部尚書黃福、魏國公徐輝祖等,重新規劃了朝廷的驛站體系,將原本三十里或六十里一驛調整為八十里一驛,裁撤合併諸多驛站,減少驛站人員數量近兩千人。
朱允炆對於裁撤驛站多少有些顧忌,畢竟容易帶來失業,失業裡萬一出現一個姓李的傢伙,折騰出點亂子總歸不好。但考慮到國泰民安,軍心凝聚,也沒有出現大範圍的災害,估計姓李的出來也只能乾瞪眼,便批准了驛站裁撤合併,但同時也給了離開之人一筆補償,一次補發半年俸祿。
驛站從以前的六十里改變為如今的八十里,不是簡簡單單的路程增加,其背後是混凝土道路里程的快速增長與戰馬數量的日益充沛。
這些年來,朝廷推動了兩個五年混凝土道路修築計劃,第一階段主要修築的是金陵至北京,金陵至蘇杭等地路線,第二階段則是打通軍事重鎮、重要府治之地。
只不過朱允炆低估了技術迭代與修路的效率,也低估了地方對一條好路的渴求,自建文八年起,地方府衙、縣衙每年都要修混凝土道路,尤其是吏部認為修路多是一項好政績,結果這裡的知縣走了,剛來的知縣當即就下令修路。
朝廷已經不再是免費徵用徭役,而是有償徭役,雖說這種舉動讓不少百姓受累,但結果很明顯,四年時間,混凝土道路實現了大明七成以上的府與縣連通。
混凝土道路平整,雨雪天不會泥濘,往日官員能在坑坑窪窪的路上行六十里,現如今乘馬車可行八十里。雖說對路上的官員而言增加了疲憊,但朝廷設定驛站最主要的考慮不是接待過往官員,而是傳遞文書訊息。
驛站傳文的驛使選乘戰馬,奔波八十里,最快不過一個時辰,慢行且考慮驛使、戰馬短暫休息,不過兩個半時辰。
驛站與驛站對接,文書一日之內可以經過四個驛站,這也就意味著,晝夜不停傳遞地方公文,一日便可將三百里外的文書送至北京,千里文書三日餘可達,兩千裡外文書不過七日。
對於三千里外的文書,比如廣東文書、福建等地文書,從驛站效率並非最高,而乘蒸汽機船隻更顯快速。鑑於海上風暴等問題,尋常時期廣東等地文書可借水師傳報一般文書,緊急文書則分水路、陸路兩面傳遞,海上風浪大時,走陸地驛站。
更遠的西疆行省文書傳報也進行了重新規劃,不再從長城以內走,翻這個山,那個山,而是走長城以外,直接出關,經草原向西而行。如今草原上已無敵人,瓦剌被安置在固定草場之上,至於韃靼剩下的族人,多為老弱婦孺,他們也已被分散開來。
….
經過驛傳系統的重塑,北京對西疆的控制明顯增強,文書從最初的三十日至四十日,一下縮短至十五日至二十五日。
這不只是地方文書向朝廷的傳遞速度,還是朝廷政令通往地方的速度。面對突發事件,地方變化,朝廷可以更為從容應對。
遷都帶來的北京糧食價格增高問題也隨著官府糧倉儲備糧食四百萬石的訊息迅速下落,考慮到不少官員有著「北方苦寒」的心理擔憂,朱允炆下令皇家下產業,調撥三千新式爐子給在京官員,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冬日。
北京很是熱鬧,無數民宅拔地而起,各類商鋪裡擺放的貨物琳琅滿目,天南地北的貨物都聚在此處。
九月五日,朱允炆下令太子監國,自己則在李堅、駱冠英、平安、劉長閣等人的護送下,出了北京城,於通州乘船南下。
答應過水師會送他們出航,身為帝王不可能失信。
朱文奎監國不是
一次兩次了,加上遷都諸多事宜都是他親手操辦,有著不錯的文書處理的經驗,加上解縉、楊士奇、鐵鉉、徐輝祖等人輔佐,處理政務並無問題。
船隻在京杭大運河上行進。
朱允炆看著神色失落的平安,笑道:「世人只知二炮局,又有多少人知道陶增光、胡元澄?有些英雄註定要默默無聞。為朝廷效力,沒有幕前幕後之分。何況金陵軍隊的定位已很清晰,為水師訓練更出色的後備人才。」
平安猶豫了下,終還是問了出來:「皇上,我平安並不怕去金陵,而是怕自己無用武之處。只要對朝廷有用,可以為陛下分憂,莫說去金陵,就是去西疆沙漠裡隱姓埋名至死我也無怨無悔。只是如今水師規模不小,東海、東南、南海、南洋四部水師,合兵力三十餘萬,而大明周圍海域又無敵人,我並不清楚繼續訓練水師的目的在哪裡。」
「若只是自非洲運輸礦產,整個水師規模維持在二十萬人足夠了。為何陸地上衛所屢屢裁撤合併,而水師卻一次次增兵?沒有外敵,水師的規模不需要維持太大,接下來應該年年減小水師規模。若是如此,我在金陵訓練出來人才又能送到何處?」
朱允炆看著平安,爽朗一笑,對駱冠英道:「你來告訴他吧。」
駱冠英也不禁搖頭,平安看到的世界,就是大明與大明附近,附近沒了敵人,那就以為大明沒了敵人。
但大明與大明附近並不代表整個世界。
駱冠英認真地對平安道:「水師的使命還很重,未知的土地還有很多。皇上的設想是,未來百年,用三代人的時間,將一些領地佔領,納入大明的版圖。另外,馬穆魯克與威尼斯達成了協議,全力開挖紅海與地中海之間的河道,而這一條河道,將是遏制西方諸多國家的戰略要道。」
「大明雖然沒有徵討西方諸國的打算,但你也應該知道,讓大明保持強大地位的方法只有兩個,其一,大明變得更強大。第二,對手變得更弱小。皇上的策略是,大明向前越來越強,敵人向後越來越弱。所以,大明與西方之間雖然短時間內不會有衝突,但長遠看,難免有戰事。」
….
「一旦大明與西方諸國出現戰爭,必不可能是小打小鬧,而是傾力為之,以最小的代價,最小的犧牲,最短的時間,將他們的一切可能通往強大的道路摧毀,淪為礦工,為大明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
平安震驚不已,看向朱允炆:「皇上的佈置竟是如此遙遠?」
遙遠的不只是空間,還有時間。
朱允炆揹著雙手,肅然道:「這是百年之策,是長遠之計。平安,莫要小瞧了西方那些白面板的人,他們正在啟蒙,正在覺醒,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比大明人笨,相反很是聰明。一旦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擴張、去積累、去發展,百年之後便是不弱的敵人,再給他們幾百年,他們也能做到船堅利炮,縱橫四海!」
「到那時,若大明衰落,沒有科技的絕對領先,沒有一重重外圍屏障,沒有強大的水師拱衛,大明是會吃虧的。這種虧,朕不希望看到,也不希望子孫看到。所以,三代人,百年計劃,讓整個西方淪為大明的礦工、農民、牧民。沒有先進的技術,沒有先進的船隻,將他們一直留在黑暗的中世紀好了。」
平安驚訝於朱允炆的謀劃,這和讓瓦剌、韃靼解除武裝,淪為大明的牧民。
只是,什麼是中世紀?
朱允炆深深看著平安:「航海百年之內不會衰落,百年之後,全球航行將是常態,大洋遊弋將不再是什麼稀奇之事。朕希望未來的大明水師,可以停靠在任何能停靠的港口而無人說個不字。現在,還不到這個程度。所以平安,你現在有沒有心思訓練金陵守軍,為百年之計出一份力?」
平安眼神中透著火熱,喊道:「臣願意!」
朱允炆微微點頭,看向南方:「鄭和與燕王他們一定準備好了吧。」
金陵。
朱瞻基從船艙裡爬了上來,站在甲板上抬頭看高高的桅杆,那裡有一面大大的日月旗隨風飄動。
朱高煦走向朱瞻基,笑著說:「開始起西風了,距離我們出航不遠了。」
朱瞻基給了朱高煦一個燦爛的笑臉:「是啊,二叔可要檢查好東西,莫要遺落在金陵。一旦出航,便沒有回頭路。」
朱高煦嘆了口氣:「說起這事,倒需要和你商議下,你那裡不是有五十戶名額,撥給我十戶如何?」
朱瞻基直搖頭:「爺爺是給了我五十戶名額,可我全給唐賽兒了。要不二叔去找唐賽兒要下試試?」
朱高煦臉色有些難看。
唐賽兒這傢伙才不會給自己半點面子,上次找她要幾戶,她竟然當著很多人的面喊了一嗓子「你為了安置青樓女子竟要奪我的戶數,莫不是想去美洲開妓院快活?」
自從那件事起,朱高煦就再也不搭唐賽兒了,小小年紀的女娃子你懂什麼快活,咱的快活你想象不到。
再說了,那不是青樓女子,自己不過是一口氣納了十幾個妾而已,不接客!
39314523.
...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