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運河之上的沉思,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死後埋在哪裡,對朱允炆來說並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

歷史上朱棣死後選擇埋在北京,估計一個是圖方便,不用死了還跑個長途;另一個原因估計是不知道怎麼和老爹朱元璋與大哥朱標交代,埋遠一點,在底下想好措辭再跑去解釋總好過到了下面就被人摁著揍強。

朱允炆就沒這麼多顧慮了,頂多朱元璋罵罵咧咧「老子制定的制度全被你丫毀了」,至於捱揍就不太可能了。

朱文奎這個時候不好說話,楊士奇站出來進言:「皇上,陵寢修築大耗年月,前宋時諸多帝王登基之後便著手陵寢之事,如今皇上選定鐘山,理應著工部早日動工興建陵寢。」

朱允炆擺了擺手,看向楊士奇、楊榮、夏原吉、解縉、駱冠英等人,正色道:「他日朕百年之後,當力行節儉,修一墓,置一棺槨足矣,不要奢華,不要填多少陪葬之物。陵寢之事,大可走後挖掘簡修,不必生前安排。這是朕的旨意,他日太子遵旨辦事,不可讓他揹負不孝之名。」

楊士奇、解縉等人感慨萬千。

朱文奎連忙說:「父皇春秋鼎盛,那些事現如今考慮還早。」

朱允炆微微搖了搖頭,認真地看著朱文奎,道:「好好跟著這些文武大臣學習治國之道。」

「兒臣定不負父皇期望。」

朱文奎保證。

朱允炆站在船舷側,看著漸漸遠去的金陵城,內心百感交集。

有大臣說,在消滅了韃靼與瓦剌之後,遷都北京已無必要,當留在金陵,以強化對大海的控制。

朱允炆並不這樣認為。

韃靼是被打敗了,瓦剌是被分解了,可他們不是滅族了。草原上的人和草原上的草一樣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給他們兩代、三代乃至五代人的時間,他們還是會起來。

洪武時期,一次次遠征,藍玉更是在捕魚兒海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可以說是基本上消滅了元廷力量。

然後呢?

才過去多少年,朱棣奉天靖難之後,便開始了一次次遠征,丘福十萬大軍被人硬生生吃了個乾淨,朱棣發怒,帶五十萬大軍親征草原。

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的親征,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草原進行,一次又一次,有大勝,有殲滅,也有一無所獲。

可窮盡朱元璋、朱棣兩朝十餘次大規模北征,草原問題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朱允炆很清醒地認識到,馬哈木等人的臣服,只是以臣服的姿態換取族群的延續與壯大。只要族群發展到一定程度,瓦剌未必會繼續臣服,他們極有可能會成為另外一個兀良哈,背叛大明。

大明不可能成為令世人膽寒的屠夫,不分青紅皂白,對一個投降的大規模族群進行無差別的屠戮,現在大明與瓦剌之間已不存在明爭,但暗中的角力不會少。

文化輸出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遊牧民族的改造,這是一個嬗變的過程,沒有數十年之功做不到。而想要控制草原,就需要靠近草原。

除了草原的考慮之外,還有西部邊疆的控制,大東北的控制,這些是薄弱之地,也是不能不加以控制的地方。

倒是南方,本就趨向於安穩,在解決了土司問題之後,在朝廷不過分盤削百姓的情況下,南方基本上就沒出現過大的問題。

至於遠航之事,大明依舊可以選擇金陵作為一箇中心,同時打造廣州、天津兩個遠航大港。

遷都北京利控四方。

北京周圍的平原已在開墾,東北大糧倉也在不斷擴大,依託水師海運與大運河漕運,北京物產保障不存在任何問題。

他日將混凝土道路、鐵路鋪築開來,大明將是另一幅光景。

朱允炆沉

思著。

遷都的船隊浩浩蕩蕩過了長江,於揚州進入京杭大運河。

若按照正常航船,至北京最多不過二十日,最短只需十五日左右。但因為此行還帶了大量京軍隨行,而這些京軍主要是騎行與步行,這就限制了行程速度。

一日六十里,需要一個月方能抵達北京。

兩岸軍士護衛,沿途更有無數百姓圍觀。

此行漫漫。

禮官為了彰顯皇室的威嚴,希望朱允炆穿上龍袍出現在船上,結果被朱允炆拒絕了,搬個家,不至於這麼張揚……

董倫無語,同意用大駕滷薄的是可是你,現在說張揚。

忽悠不了朱允炆,董倫又去忽悠朱文奎,這次學聰明瞭,乾脆不說換衣服的事,直接將朱文奎拉到甲板上說話。

岸邊的百姓看到官員恭恭敬敬對一個少年,誰還不清楚他是太子?

朱文奎後知後覺,等曬了半天太陽才明白,這群禮部的傢伙將自己當猴一樣讓人觀瞻呢,索性以肚子不適跑了。

一日一段路程,待在船上實在是無聊的緊,朱允炆幾次想下去看看,都被官員勸阻。

一晃十幾日過去,船隊抵達了徐州,行程過半。

一匹快馬奔至徐州碼頭,送來一份緊急文書。

朱允炆很快便看到了瞿能送來的文書,召集內閣與六部官員等人商議。

解縉看過文書之後,欣然大笑:「瓦剌分解與安置順利,此乃是可喜可賀之事,臣恭賀皇上。」

楊士奇連連點頭。

瞿能受降瓦剌,並完成了初步分解與安置,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分別拆解瓦剌部落各自離開杭愛山,初步實現了瓦剌從整體切分為數百部分的目標。

現如今把禿孛羅、薩穆爾公主、妣吉等人在前往北京的路上,說明瓦剌的貴族與高層基本被抽離開來,只靠著底層的那些人很難組織出強大的力量,這對於羈縻草原,長期弱化草原大有好處。

朱允炆命人掛起輿圖,看了看北面邊疆,沉聲道:「水泥築城,加大對草原的節制與控制力度,爭取早日在草原之上形成城鎮,讓商人進駐城池,開百業,輸寶鈔。另外先生北調,推教化。草原之上種種之事方是開端,大意不得。楊榮,你熟悉草原,莫要隨我們去北京了,直接出關,負責統籌各中事。」

和平安置並不意味著沒有矛盾,沒有問題。

恰恰相反,充滿苦難的安置,強硬的安置,問題反而更少,越是和平與妥協的安置,問題反而更多。因為人是有索求的,索求可能是沒度的,因為不平衡,很可能會發生各種問題。

出於大局的考慮,大明在這個過程中很難直接使用武力,而這就意味著需要官員有智慧來應對各種問題。

楊榮是一個好的人選,他是文官出身,做事果決,又有著豐富的從徵經驗,善於在棘手的問題中找到破解之法,有著極強的大局觀。

面對突如其來的命令,楊榮沒有半點猶豫,當即走出:「臣領旨。」

朱允炆對楊榮寄予厚望:「草原能不能成為大明的草原,就看你的智慧與能力了。你要記住四個字:剛柔並濟。」

楊榮瞭然。

朱允炆並沒有無底線包容瓦剌,該剛強的時候,就應該上鋼刀,剛柔的時候,是需要輕輕安撫。

楊榮下了船,奉旨帶走了二百軍士,直奔宣府而去。

在天亮之後,船隊繼續向北,踏上了遷都的後半程。

烏斯藏,洛隆。

領主瓦博正在與三個兒子博納、博山、博烏商議對策。

大明軍隊已經從麗江府登山了,聽說阻攔其前進的七百多

勇猛的烏斯藏奴隸兵被無情地殺死,芒康那裡恐怕是守不住了。

一旦大明的軍隊佔領了芒康,下一步必然是朝著邦達、昌都的方向前進,到那時,洛隆將暴露在明軍面前。

博烏握著粗大的拳頭,甕聲道:「父親,不就是明軍,咱們還怕他們不成,我們可是高原之上無法勝的戰士,有著多達一千強大的奴隸,只要我們主動出擊,一定能將那些孱弱的大明人殺個片甲不留!」

博納暼了眼三弟,皺眉對瓦博道:「明軍攜帶了大量的火器,聽說芒康等地派出的人手在大明軍隊面前不堪一擊。我們這個時候選擇對抗大明,會不會容易吃虧?」

博山不高興,直接呵斥:「大哥性情軟弱得很,誰不知道芒康的那些奴隸並無多少戰力,也就是收拾收拾院子,砍一棵樹的本領,幾年前還聽說芒康有些奴隸竟然天亮了還在睡懶覺,他們打不過明軍,定是睡覺的緣故,我們可不會如此愚蠢。」

瓦博重重點了點頭:「沒錯,芒康是軟弱的,沒力量的,他們輸給大明算不得什麼。這一年來,我們品嚐到了吞併其他領主的好處,從六百奴隸增加到了一千奴隸,實力壯大了這麼多,還擔心大明作甚?」

博納著急起來,勸阻道:「明軍可是有火器,他們的火器傳聞中比元朝的火器更是厲害,我們不能不防。」

博烏拍了拍厚實的胸膛:「我這身肉,還擋不住明軍那破爛的火器不成?」

瓦博很是滿意,笑著點頭:「強大的戰士是不畏懼任何武器的,倒是你博納,實在是太過軟弱。去年來的和尚說得對,小規模的領主沒有未來,我們想要變得強大,就必須不斷吞併其他領主,成為最大的一個領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烏斯藏當獨一無二的王。」

「大明如此急不可耐進入烏斯藏,說明他們想在這裡當最大的領主,這是我們不能答應的事。如今只能是戰鬥,將大明人趕出去。一旦戰勝大明,我們洛隆將贏得巨大的聲望,到那時,其他領主將會紛紛投降,成為我們的力量!」

瓦博咧著嘴,憧憬著未來。

無知的未來。

「最近事多,能多更的時候我儘量多更,實在來不及,也請理解下,驚雪謝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假少爺逼我科舉後我搞了個探花男團

區區某某

我,最強毒士,女帝直呼活閻王

星星子

朕的臣子們都重生了

月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