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不設陪都,不留班子,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遷都的籌備正在展開,而反對遷都的聲音驟然增多。

朱允炆理解這些人為何反對遷都,擱著自己是官員也可能會反對。

朝廷中南方官員居多,一旦遷都北平,那就意味著想回趟家都不容易,縱是朝廷封印一個月,這路上來回耽誤的時間至少二十日,回到家還沒好好照顧下父母,和鄉鄰打招呼,這就要返京了。

這還不說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問題。

一些官員上書,言說兀良哈沒了,韃靼也被打敗了,北方邊疆的威脅已是很弱,朝廷已用不著遷都在北。

這種說法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實則是短視。

且不說南方定都的王朝國運很短,就沒長壽的先例,就說草原上的威脅小了,那草原要不要控制,要不要管理?

身在南京去管理草原,多少有點鞭長莫及。而在北平就不一樣了,朝廷能夠最大程度上管控草原,將那裡轉化為大明的天然牧場。

況且南方出了問題,多數都是折騰不起來,而草原上的敵人,就如同野火燒不盡的草,若不照管,不出二十年,那裡又將會出現敵人,這裡的敵人可能是瓦剌、韃靼的族人,也可能是更北方潛在的敵人。

草原之大,大明消滅不了所有,如今之策,便是以北平為依託,向北、西北、東北發力。

況且未來大明是需要鋪築鐵路的,一日夜行個八百里還是可以實現,這又保障了北平對外輻射的速度與能力。若待在金陵,縱有火車晝夜行進,也容易錯失戰機。

在朱允炆看來,未來大明對外的戰略重心除了草原之外,只有兩個:

其一,大海,航海。

其二,陸地,絲路。

航海需要造船廠,需要一定的產業作為支撐,南京這裡已形成完備的體系,又處在長江邊,各種條件極是便利。

造船廠不需要北遷,以南京為中心,發展造船業,支撐遠航足夠了。

但絲路開拓,向西進入中亞、歐洲,將大明的威名、物產、資源傾瀉到西方,需要一個更北面的國都,需要一個更能泵送大明國力的國都。

從長遠來看,從整體戰略,未來佈局來看,北平更適合做大明帝國的國都。如果將大明比作一個巨人,金陵是巨人的腹部,而北平才是心臟。

遷都!

誰反對都不行!

花費了無數人力,無數財力,這些年為北平營造的匠人、民力超出了二百萬,眼下這馬上完全竣工了,還敢跳出來反對遷都?

自己不是太祖,北平也不是鳳陽,自己絕不允許北平成為爛尾樓。

朝會。

朱允炆拿起一封封奏摺,目光冷厲地看著眾官員,冷冷地說:「遷都乃是國策,多年前已是定下!眼下遷都籌備剛起,你們就站出來反對,一個個說得冠冕堂皇,理由充分,渾然不將國之根本、國之大利放在眼中,滿是個人私心!」….

「朕不管你們上多少反對遷都的文書,也不管之前是誰反對,自今日起,誰反對遷都,那就留在金陵,留在南方!朕意已決,遷都勢在必行!一應籌備加速,各部遣官分批先行,國子監、二炮局、兵仗局、科技局等,也分批前往。明年入秋,朕入北平!」不容反對,不容商議。

面對強勢的建文皇帝,百官實在無法反駁。

隨著四方戰事接近尾聲,一場又一場大勝利,一個又一個強敵被打敗,建文皇帝的威望已是如日中天,這讓他也更多了幾分武斷與果決。

反對遷都,留在金陵,那就意味著從京官變成了地方官,遠離了權力中心,這對一干官員來說是不可能接受的。

武英殿。

太子朱文奎

,內閣大臣解縉、楊士奇,戶部尚書夏元吉都在。

楊士奇面對有些慍怒的朱允炆,表態道:「皇上,朝中支援遷都者畢竟是多數,反對者更多的是一些御史、給事中與主事等,難登大雅之堂。據臣所知,六部與內閣態度一致,堅定支援遷都。」

朱允炆微微搖頭,目光冷厲:「御史偶爾站出來一兩個反對正常,可站出來二三十人一起反對,那就說明有人授意,想透過這種聯合上書的方式改變朕的意志!」

解縉與楊士奇對視了一眼,解縉走出來說:「遷都勢在必行,順之者榮。皇上發了話,想來他們不會再反對。只是臣有一事,還需皇上定奪。」

「講。」

朱允炆沉聲。

解縉直言:「遷都北平,對南京損傷必是不小。先前雖有彌補之策,以造船產業為支撐,並保留南京國子監,然這些舉措依舊不夠。臣懇請將南京定為陪都,並留太子居於此,一來安穩民心,二來有個皇室之人照料南京,三來告知天下南京僅次於北平,地位仍在,四來南京位置極是重要,是太祖開國之地,當保留一定文武官員、軍士照管皇城……」

朱允炆擺了擺手:「大明不需要陪都,太子也不需要居留南京。南京皇城只需留守一些年老宦官、宮人,一批親衛便是,至於六部、大理寺、刑部等衙署,則摘去門匾。南京中事,交應天府府尹負責。」

解縉有些驚愕,楊士奇也有些震驚。

朱允炆明白他們的用意,也清楚他們的考量。

設南京為陪都,好處是有的,這就像是一個冗餘備份,若是有朝一日北平待不住了,或因為某些緣故待不了了,還能撤回南京來。

保留機構和人員,進退都方便。

事實上,在歷史中朱棣遷都之後,他的兒子朱高熾,孫子朱瞻基也一樣想回南京,並不想待在北平。

只不過朱高熾遷都回南京的準備還沒做好,自己先去找朱棣說明情況,解釋原因去了。

而朱瞻基考慮到自己年紀還小,不怎麼想去陪爺爺,加上那段時間南京頻頻地震,想著回去之後睡不安穩,索性也就擱置下來。

大明遷都北平的過程並不是堅定的,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波折,再波折。

朱允炆不允許這種波折繼續存在,什麼陪都,什麼行在,南京沒六部,不留一套班子,大明唯一的政治中心就是北平,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與它相提並論!

(本章完)

.

...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假少爺逼我科舉後我搞了個探花男團

區區某某

我,最強毒士,女帝直呼活閻王

星星子

朕的臣子們都重生了

月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