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黃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七十五章 年景,國潮1980,鑲黃旗,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984年2月1日是豬年的最後一天。
這一天過後,就是農曆甲子年春節,會重新開始一輪十二生肖的迴圈。
除夕這天,因為共和國的北方普降大雪,過年氣氛一下子就濃重起來。
毋庸置疑,我們的同胞都有濃重的春節情結。
但在寧衛民的記憶裡,三十年後的春節是越來越乏味了。
尤其對他這樣的小老闆來說,其實過還不如不過哪。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三十年後的春節只有形式,失去精神內涵了。
光送年禮就夠他喝一壺的了,更別說還有歇業帶來的經濟損失。
春節其實是一種民俗文化。
既然是文化,就需要傳承的載體。
別看過去的老人們固守著那些後輩看起來羅嗦可笑的傳統。
但其實恰恰正是這些羅嗦的傳統延續了民族的文化,將春節這個最神聖最溫馨的節日印在了每個國人的心裡。
當少了那些講究,那些規矩,甚至連迎春的鞭炮都不準燃放了。
春節便會索然無味,只剩下一餐豐盛的宴席,和平時待客聚餐沒什麼不同。
春節就會從我們心裡逐漸淡化,我們就會感到茫然——這還是過年嗎?
正是因為這樣,當大年三十這一天,一大早六點鐘,昨晚十二點才睡著的寧衛民就被師父康術德給提拉起來,分派給他一堆的差事。
睡眠不足的他也並無怨言,老老實實的去忙乎起來,一切都按照老爺子吩咐做。
先給爹媽的遺像面前擺“五供”。
然後就是徹底的清掃屋子,犄角旮旯都要掃到,之後去倒髒土。
所有攢下的髒衣服也都要洗淨,不準留待來年。
水缸也要清洗乾淨,當然,儘可能的多儲存一些水。
最重要的就是煤火的量,平時捨不得添滿了燒,在過年期間是無需吝嗇的。
火燒得越旺越好,屋子裡一定要暖暖和和。
反正得儘量將正月十五前能幹的活全都幹了,過年期間儘可能不幹這些粗活。
當寧衛民幹完了這些雜活的時候,康術德也用瘦金體寫完了今年的春節對聯和“福”字。
倆人共同張貼好之後,也就該淨手,一起備料,去忙和請神餃子了。
自打吃過這種清爽解膩的素餡餃子,寧衛民就覺著這種不帶葷腥餃子才是配上年夜飯的絕配。
否則一桌子的好酒好菜把腸胃填滿了之後,再吃油水足實的餃子,他膩啊。
還是這玩意好,有“素淨平安一整年”的寓意不說,由香菇、黃花、木耳、粉絲、冬筍、麵筋、白豆腐乾、餎餷盒兒、芝麻鹽調配好的餡料,那也是另一種舌尖上的享受。
說真的,寧衛民都有過念頭,要把這樣的餃子,剽竊到“壇宮”去呢。
可後來一想,備不住日後和“壇宮”也會分開呢,那總得給自己也留點“私房菜”吧。
不過可惜的是,餃子包好了也不能下鍋,想吃只能等晚上。
因為除了時令問題,今晚“張大勺”、孫五福,也都會過來,湊在一起,熱熱鬧鬧吃這頓年夜飯。
都是形單影隻的主兒,這也算是抱團兒取暖吧。
自然沒有寧衛民先享受,獨悶兒一頓的道理。
於是問題就來了,看著老座鐘都快十一點半了,午飯該吃點什麼呢?
想外面吃是沒戲了,寧衛民是個很人性化的領導,他比其他單位多給職工放一天大假,昨天就讓“壇宮”封火關門了,又賺了不少好名聲。
至於其他的飯館、飯莊,說實話,他現在還真有點瞧不起那些地方的水平。
而且想想“張大勺”的手藝,還有家裡那麼多雞鴨魚肉。
說實話,他中午還真不想消耗太多的“戰力”,就想吃口素的。
為此,琢磨了琢磨,就冒出了一個絕妙的想法。
“老爺子,乾脆,咱倆吃糊塌子吧。”
糊塌子是京城獨有特色一種麵食。
指的是把西葫蘆擦成絲,加上雞蛋和麵拌成糊,再和輔料拌勻,餅鐺燒熱,淋少許油,倒入麵糊攤平(圓形),兩面烤焦即成。
但因為得用西葫蘆,這東西只能夏季吃。
而且這東西不體面,還得澆蒜汁,屬於底層人的喜好。
外面莊館、小吃店都是不賣的,就只能家裡做。
說白了,寧衛民就是好東西吃太多了,才想到的這一口兒。
但老爺子今天可不想成全他了。
這不應季的吃食,讓講規矩的老爺子心裡反感不說,關鍵老爺子的心裡也有點委屈了。
“你可真敢想!糊塌子?我哪兒給你尋摸去?得嘞,你自己想轍吧。我都伺候你小子一年了,今兒這最後一天了,你就饒了我吧。切,咱倆這輩分也不知道怎麼論的?倒過來了是不是?到了我動不了的那天,能指望你?”
就這幾句,就說得寧衛民理虧得要命。
“好好,那就我自己想辦法好了,可……您怎麼辦啊?要不,今兒我也伺候您一頓?我給您下碗麵吧,再配點粉腸、豆腐乾的……”
“哎,這就對了。不過也用不著那麼麻煩,其實你有這份心比什麼都強。這麼著,廚房我就交給你了,你做什麼我吃什麼。”
這老爺子,倒是好伺候!
來到廚房,寧衛民頗有種當家作主的感覺,有種難以言喻的興奮和激動。
畢竟這可是他如今難得下廚的機會啊,又是這麼個重要的日子。
如果再考慮到他如今的地位和職務已然不同
那就更得好好的露上一小手,方能顯出他既能上得廳堂,也能下得廚房的水平啊!
要不一個飯莊的一把手,怎能服眾?
就沒聽說過東方不敗不會縫衣服的……
啊,呸呸!喪氣!
就這麼著,一邊自言自語的跟自己懟著玩兒,一邊四處張望尋摸著。
不多時,寧衛民就已經找到了適用的材料。
幾條蘿蔔,幾個雞蛋,面口袋裡的麵粉,一大頭獨瓣兒蒜,一根大蔥,齊活。
他把蘿蔔削去了皮,擦成了蘿蔔絲,打進了雞蛋,攪和了半盆的麵糊,眼瞅著麵糊有點寡淡,就又往裡加了倆雞蛋。
不多時,那盆融合了麵粉、蘿蔔絲和雞蛋的麵糊糊,就被他攪拌成了黃色,散發出濃濃的蛋香味兒來。
再開啟燃氣灶,如今算是少數富裕家庭才能享受到的煤氣火苗藍汪汪的升騰起來。
寧衛民揣著小心,提著精神,在餅鐺裡彈出來一個個交換的蘿蔔糊塌子。
最後在蒜臼子又搗了蒜汁,倒上醬油醋,完美!
就這份剛出鍋的蘿蔔糊塌子,他信心滿滿的給康述德端了過去,滿屋飄散的都是香味。
果不其然,老爺子一看就誇上了。
“嗯,還真有個幹勤行的樣兒。你這飯莊經理是不白當啊,我在屋裡早就聞見小廚房飄過來的香味了……”
等到拿起筷子一嘗之後,更是挑大拇指。
“行,色香味俱全,不是樣子貨,這蘿蔔絲餅挺好吃。”
寧衛民那叫一個美,但他錯就錯在,不該得意忘形,暴露了跳脫的本性。
他居然義正言辭的糾正。
“老爺子,這不是蘿蔔絲餅,是糊塌子。我是拿蘿蔔代替了西葫蘆做的。”
跟著又賣力的討好。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特香。冬天吃糊塌子,您還沒有過吧?也就是您徒弟我,才有這樣的創意。您看,外頭的樹枝光禿禿的,大雪紛飛,咱窗戶都凍出冰花來了,這樣的酷寒天氣。您能吃著夏天的糊塌子,多福氣啊!要擱以前,就是紫禁城裡的皇上也沒這福氣啊!”
這麼臭顯擺,那他還不是自找沒趣嗎?
誰是師父啊?是不是?
只見老爺子樂不津兒的“嘿嘿”一聲,“行啊,你居然跟我摳上字眼兒了?”
跟著轉眼之間,就把寧衛民問住了。
“那我倒要問問你,什麼是糊塌子?這個糊,應該是哪個字?”
愣了半晌,寧衛民才不那麼自信的說,“那不就是一個米字旁一個胡來的胡嗎?”
這話差點沒讓老爺子笑掉了大牙。
“你可真是張口就來啊!真是這麼簡單的話,難道我還會開口問你?”
寧衛民倒也光棍。
“行了,老爺子您就別擠兌人了。不是我不明白您老自有深意,而是我太瞭解您了,既然明知道我已經讓您抓住話柄了。那我還反抗什麼啊?在您這如來佛面前,我就是孫猴兒,越耍小聰明,最後越丟人。那還不如主動老老實實的趴下,您省了力氣,我還能長點學問。只要您不把我壓在五指山下,我就唸您的好。”
這下老爺子是真樂了。
“你小子,沒去天橋撂地兒還真可惜這張嘴啊。行,就衝你這麼有自知之明,今兒又有孝心,給我做了頓飯。我就再給你說一段兒。讓你明白明白。”
“說起這糊塌子啊,你說的那個字兒,確實是京城人熟知的。但不對。因為糊塌子就只能用西葫蘆,不能用其他的蔬菜。你想啊,你說這個‘糊’字兒什麼意思?不就是打成麵糊在鐺上塌成餅,那跟西葫蘆有什麼關係?應該寫葫蘆的‘葫’才對呀!”
“而要說是描述烹飪技巧呢,用‘攤’顯然更正確。過去,我也聽有人說應該是‘火’和‘乎’的‘烀’字,那也不對。因為那個字兒指的是在火爐裡頭烤,烀白薯才是正字哪。那真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宋先生告訴過我,說這種吃食原來是用‘瓠(hù)子’作原料的。”
“瓠即指瓠瓜而言,學名‘扁蒲’,俗名‘瓠子’,又叫‘夜開花’。原產於阿非利加州,也就是現在說的非洲,這東西不耐寒,我國南方普遍栽培,開白花,嫩果如絲瓜,長圓筒形,綠白色如葫蘆。”
“北方人用瓠子做菜,還得從明朝在京建都說起。明成祖朱棣,稱帝前封為燕王,民間說的‘燕王掃北’的故事,說的就是他。咱們昌平,十三陵中的長陵,就是他的陵寢。朱棣從金陵遷都京城而定都,國號永樂。在朱棣遷都過程中,強迫江南部分地區的庶農,隨他一同北遷。同時有相當一部分官兵家屬也隨軍進入京城地區而定居。”
“但生活習慣不會改變。夏季人們喜吃自種的瓠瓜,或炒或做湯均合口味。可瓠瓜性喜溫暖潮溼,北地不植。有的移民從家鄉帶來的菜種有瓠瓜子,就在居地試種,居然結出了瓜,但不如南方長得大。當時糧食緊缺,人們仍沿襲南方的吃法,將嫩瓠瓜擦成絲,放些粗糧和鹽,用水攪成稠糊,在鏊子上攤成菜餅充飢,這是主副食合二而一的吃食,省去了做菜的開銷。”
“那鏊子與北方的鐵餅鐺不大一樣。那也是生鐵鑄的,體積較小,內心不是平的,中間略突起一個鼓肚,有鑄鐵蓋,四周有淺沿,較餅鐺略厚。後來北方人也效此法做塌餅。但北方不產瓠瓜,只好用西葫蘆代替,味道相差無幾,沿襲至今訛傳為糊塌子,其實原名應是‘瓠子攤餅’,後來也該叫做‘瓠塌子’。”
“瓠子有一股子青氣味,北人不習慣。瓠瓜中有苦的,不可食用,極易中毒,吃後輕者洩肚。
這也可能是咱們北方人改用西葫蘆的原因之一吧?”
寧衛民就愛聽這樣的老事兒,能讓他和這座古都有血脈相連的感受。
雖他是個沒有爹媽的的孩子,可身在這個歷史久遠的城市,知道有關這裡的老事兒越多,他就越明白自己應該怎麼活。
這或許就叫做歸屬感。
就像今兒似的,做了一頓飯,都能聽到明朝的事兒了,值當了。
可就在他美滋滋的想捧捧康術德的時候,老爺子卻悄悄止住了筷子,好像想起來什麼似的。
突如其來的扭頭問他。
“哎,為說衛民,你去廚房,不會就做了這麼一盤子蘿蔔絲餅吧?”
“嗯,是啊。就這一盤啊。您怎麼了?還不夠啊?沒關係,您還想吃點什麼您開口啊。我再給您切點冷盤來?松花?還是醬肉?”
“不是不是,我是說,這蘿蔔你都削過了,那蘿蔔皮呢?”
“蘿……蘿蔔皮?扔啦……”
“哎喲,你個敗家子……”
寧衛民瞪大了眼睛,有點不敢相信的問。
“這大年下的,咱家裡什麼吃的東西沒有啊?您不會連蘿蔔皮也惦記吧?”
老爺子氣得往桌上一撂筷子,“啪”的一聲。
“你要是我親兒子,就衝你這話,我就得餓你小子一頓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