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陰差陽錯,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孟達所部的五千上庸郡兵,是這近十年的時間裡,孟達精心積累下來的精銳部隊。
雖然說,以孟達的官職和身份,他可以蓄養的精銳部曲名額只有三百人,但孟達畢竟久居上庸,人脈和威望還是不小的,本人也不缺謀略手段,在一郡之地依靠能力和威望,整理出一支願意聽從他指揮的軍隊,也不是什麼難事。
再加上,東三郡的鎮守將軍,是寇封。
寇封這個人呢,武將出身,做事習慣大大咧咧,他在東三郡鎮守,基本只抓大方向,細節方面都是交給董允去處理的。
但董允更多的還是幫著寇封處理政務居多,軍務上的事情董允插手的很少,再加上最近的五六年,董允被諸葛亮調回了朝廷任職,這就給了孟達在東三郡上下其手的機會。
不過呢,因為這個時候大漢都已經打回河洛地區了,東三郡都算是後方了,局勢已經相當的穩定,孟達自然也不可能跟歷史上那樣反覆橫跳.這時候反覆橫跳的話,就算手裡有五千人,寇封都能輕易滅了他。
所以孟達的小心思,也就僅限於收攏一些願意跟隨自己的將士,湊了五千餘人,一邊給最好的待遇拉攏人心,一邊積極操練士卒,等待著自己再次崛起的機會。
嚴格說起來,孟達麾下的這五千人,單論兵員和組織能力,其實真的比一般的郡兵要強上不少,而這也是孟達能帶領這些士卒,用七天時間從南陽趕到伊闕關的憑仗。
只是,趕到是趕到了,可孟達依然不敢正面對魏軍發起進攻。
這一路上,孟達一直在催促著士卒趕路,靠著自己的威望和個人的統兵能力,勉強能維持住行軍隊形,可士卒的體能,基本已經抵達極限了。
原本孟達的打算,就是拼盡一切代價趕到伊闕關,然後在伊闕關讓士卒們休整,等待大部隊的到來可剛到伊闕關,就發現魏軍在強攻。
其實孟達也知道,這種情況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趁著魏軍對後方來敵沒有防備,直接發動進攻。
五千人對陣兩萬人,雙方擺開陣型一對一,那孟達肯定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但五千人突然出現在兩萬人身後,趁著敵軍沒有防備突然發動進攻,哪怕領軍的主帥是司馬懿,也是無法扛住五千人的突襲的。
所以,其實司馬懿在得到斥候報告說,自己身後三十里出現大量蜀軍的時候,就已經在考慮,是不是要直接撤軍了。
戀戰不撤,前進不得,後方再被人擊破,那後果就很嚴重了。
孟達知道這是自己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但,孟達更加清楚,就現在自己麾下的這五千人,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士卒已經精疲力盡了,再強行發動進攻,很有可能根本無法撼動魏軍的後軍防守,這要是再被魏軍看破自己的虛實,來一個反包圍那自己別說立功,恐怕伊闕關就是自己的埋骨之地了。
所以,頭腦還算清醒的孟達稍微想了一下,並沒有採取直接進攻魏軍的後翼的做法,而是選擇了從戰場邊緣繞行,爭取先進入伊闕關,憑關自守更加穩妥一點。
而孟達的這個應對方式,也把司馬懿給晃了一下。
那麼好的機會,怎麼蜀賊的主將居然不抓住,而是領兵繞道,去增援伊闕關呢?!
難道說.有貓膩?!
孟達的奇怪應對,讓司馬懿瞬間有兩種判斷。
一種,是蜀賊長途行軍,精疲力盡,且兵力不足,無法發動主動攻擊。
另一種,是蜀賊在故意引誘自己攔截這支前鋒部隊,導致自己撤退不及時,被跟在後面的蜀賊大軍給纏住。
司馬懿略作猶豫了一下,很快做出了判斷——立刻撤兵。
都不帶猶豫的,甚至鬧得剛剛進入伊闕關的孟達,看的都有點發愣。
站在孟達的角度看,自己來伊闕關來的太快了,跟大部隊已經有些脫節,士卒體能也到了極限.司馬懿真要硬攻伊闕關,孟達還真的不一定有把握能夠守得住。
可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去考慮這個事兒,他還是覺得,第二種可能性更大一些。
首先呢,司馬懿需要考慮到,南陽方面過來的援軍,他的主帥和領兵將領的用兵風格。
南陽屬於荊州,荊州方面過來的援軍,主帥不是張溪就是徐庶,這兩個人,都是那種心思細膩,用兵果決的型別。
他們既然往洛陽派出了援兵,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能來的那麼快,那麼在這支援兵身後,主力大軍很有可能是旦夕就至的。
司馬懿等不起那麼多的時間。
而這支援軍的領軍主將,根據斥候回報,將旗上寫的是“孟”字。
荊州過來的將軍,姓孟,有資格能獨領一軍的人,大概就只有上庸的孟達了。
孟達這個人,那也是名聲在外的,雖然不如法正,李嚴等人名聲響亮,但不管是在東三郡還是在蜀地,細作情報都有表述,說此人的能力不在法正,李嚴之下。
司馬懿可不相信,這樣的人會是那種瞻前不顧後的人。
因此,在司馬懿看來,孟達不選擇主動進攻自己的後翼,反而擺出一副急於入關的姿態,有非常大的可能,就是要以自身為餌,引誘自己繼續在伊闕關戀戰,給荊州的主力大軍趕到並且全殲自己爭取時間。
其次,司馬懿也需要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
退一步說,就算孟達帶來計程車卒是因為精疲力盡,無力進攻,給了自己擊破孟達所部的機會可孟達都已經到了,那麼荊州的主力大軍,必然就在身後。
這不過是一個先後順序的問題。
司馬懿在這次反擊洛陽戰前,其實最擔心的,始終不是能不能攻克洛陽,而是蜀賊同樣準備了快半年的軍事計劃。
如今荊州的主力大軍來援洛陽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快到司馬懿都懷疑,其實自己進攻洛陽的時候,荊州主力大軍就已經從南陽出發了。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考慮,蜀賊的荊州軍團,很有可能就不是來支援洛陽的,而是他們本來就應該在這個時候出現在洛陽。
也就是說,蜀賊在自己發動進攻洛陽作戰的同時,同樣是做好了軍事準備,開始準備進攻河洛和兗州了。
這種情況下,司馬懿不認為自己還需要繼續在洛陽城下戀戰,應該儘快的收攏兵力,儲存實力,準備打接下來的河洛和兗州防守戰。
河東地區,司馬懿並不是太擔心,畢竟那邊只是承擔佯攻的責任,兵力又多,一旦發現情況不對,必然會選擇收縮防守自己兒子就算沒有這個能力,司馬懿還是相信夏侯霸有這個能力的。
鞏縣方向,司馬懿也不用擔心,以賈逵的經驗和能力,就算不能擊潰魏延,跟魏延僵持一時還是可以做到的。
那麼現在司馬懿唯一要擔心的,就是自己的這兩萬士卒,如果繼續往洛陽城下進發的話,很有可能在攻不下洛陽的情況下,反而被荊州軍團給團團圍住。
基於以上兩種考慮,司馬懿還是決定,儘快退兵,先回鞏縣,跟賈逵等人匯合後,再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下一步的進兵計劃。
就這樣,領兵疾馳到伊闕關的孟達逃過了一劫,白撿了一個大功勞。
而同樣,撤退及時的司馬懿,在剛剛領兵撤過大谷關之後不久,文欽也帶領著南軍前部五千人,趕到了這裡。
文欽其實是帶著南軍前鋒來增援大谷關防禦的,可司馬懿不知道啊。
在司馬懿看來,如果他在伊闕關多呆上兩天,恐怕現在自己的後路就已經被蜀賊給切斷了,自己率領的兩萬士卒,恐怕就要被困在伊闕關和大谷關之間動彈不得,被蜀軍主力圍毆了。
因此,接到後軍偵騎報告的司馬懿,也是一陣後怕,然後趕緊的繼續領兵疾退,連緱縣都不要了,直接退往鞏縣,跟賈逵匯合。
就這樣,洛陽南面的一場危險,就在這樣陰差陽錯的情況下,得到了化解。
司馬懿慶幸自己退的夠快,而張溪.張溪在得知了前線兩支前鋒的彙報後,也是一陣後怕和懊惱。
後怕的是,司馬懿真的帶兵繞道,從洛陽南面發動偷襲.真要被司馬懿順利的兵臨城下,那後果,張溪都不敢想。
搞不好諸葛丞相真的就得在洛陽城頭上彈奏一曲,但能不能讓司馬懿上當,可就只有天知道了。
而懊悔的是.這真的是一個一戰而擒司馬懿的好機會啊。
如果姜維能再快一點抵達大谷關,或者是自己率領的主力大軍能及時跟上孟達的前鋒,恐怕現在司馬懿連逃都沒地方逃。
而一旦能一戰生擒司馬懿,整個河洛和兗州地區,魏軍必然兵無戰心,那打起來,可就不是輕鬆一點半點了。
可惜,好機會,就這麼錯過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