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四十一章 歲月,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溪那個愁啊,女兒要出嫁了.
如今,已經是建興四年的秋天了。
歷經了連續兩年的休養生息,如今的關中,終於是逐漸的恢復了民生。
右扶風基本已經恢復到當年關中鼎盛時期,不管是人口還是賦稅,都已經恢復到了當年曹操治理關中的水準。
左馮翊的屯田工作,也進行的相當不錯。
一部分出讓給荊州,益州世家的土地,如今已經開始建立基業,因為魚鱗圖冊的限制,如今的世家再想隱匿丁口,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而屯田民的數量,已經從兩年前的十萬人,增加到如今的二十萬人。
多出來的這十萬人裡面,大概有一半是從荊州,益州的世家釋放出來的隱匿丁口,在朝廷的押送下,來到長安當屯田民餬口的。
畢竟,長安的屯田制度是四公六民,比曹魏那邊還要良心一點,雖然土地依然不是自己的,但起碼能活的下去。
而剩下的一半,多少是有點冒風險的。
這兩年關中到北地的氣候越發嚴寒,連續兩年又是雪災。
關中之地靠南一些,再加上張溪一早就為了備災做了很多的準備,終於是沒有重現建興元年的那場大災,順利的把雪災給渡過去了。
但草原上的那些胡人們,日子可就難受了。
這兩年,西北地區一直不太穩定,秦州和涼州附近的胡人一直是反反覆覆的.不造反劫掠,他們根本活不下去。
而這個時候,身為涼州刺史的徐邈想出了一個主意,聯合秦州刺史姜敘,上書朝廷,對兩州境內的胡人異族,進行了一次遷徙。
而遷徙的目的地,就是雍州。
換句話說,就是讓一些胡人來雍州當屯田民。
一方面,是出於西北地區的治安需要。
不管是秦州還是涼州,經過了和異族數百年的爭奪,早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漢中隔壁的武都郡,除了郡治下辯縣,剩下的縣城周圍都有羌人和氐人的部落,而狄道更是直接通往胡人的聚居地,那邊有無數的羌人,氐人,甚至最近十幾年遷徙過來的鮮卑人的部落。
同樣的情況,在秦州的隴西郡,南安郡也有。
而涼州那邊就更別說了,基本形成了漢胡雜居的形態。
這麼多的胡人處在州郡之內,這兩年又是連著天災,徐邈實在放心不下。
這可是真正的胡人一反,危及州郡的形勢。
因此,徐邈上書建議朝廷,遷徙這些胡人入關中,一方面可以集體管控,另一方面雍州那邊不是缺人種地嘛,其他胡人可能不會種地,但羌人和鮮卑人,其實還是有一定的耕種基因的。
尤其是在兩州佔據胡人大多數人口的羌人,他們跟漢人雜居的時間太長了,本身也會一些耕種,再加上傳說羌人乃是炎帝之後,也算是半個自家人,這種耕種的傳統也一直沒有丟。
而這些胡人異族進入關中後,就可以憑藉耕種每年獲取餬口的糧食,怎麼看都比在西北放牧要來的好。
而且,一旦這些胡人接受了這種耕種的生活方式,等過上幾代,和漢人互相通婚後,他們還能算是胡人麼.估計到時候他們自己都不承認了。
徐邈的策略,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肅清內部隱患,同時也能增加雍州的丁口勞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唯一的缺點是張溪上書反對。
是,雍州是缺丁口,但也不能拿胡人來湊數啊。
先不說教導這些胡人耕種需要花多少時間,讓他們產生身份認同又需要多久.就說現在,你把五萬多的胡人都聚集在左馮翊地區,他本身就是一個隱患。
別忘了,左馮翊可是直面曹魏的襲擾威脅的。
曹魏的新君曹叡已經上位快兩年了,國內的政局基本已經穩定住了,實現了政權的平穩過度.在建興三年的秋季前,再次發動了對關中的襲擾,建興四年更是一年不帶停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曹叡可比他爹曹丕要難纏的多。
雍州這兩年雖然沒有大戰,但小打小鬧,邊境小規模作戰幾乎就沒有停過,自身都不算多消停呢,伱還把這麼多的胡人送過來?!
而且吧,你把這麼多異族百姓遷徙到關中跟漢人雜居,各種文化差異和矛盾都丟給我雍州刺史府來做,是不是有些太過了?!
這要是激化了漢胡矛盾,引發內部混亂,可怎麼辦?!
你這不是把原本應該你們涼州和秦州面臨的問題,丟給我雍州來解決嘛。
因此,張溪是真心的上書反對了這事兒。
但可惜,諸葛亮駁回了張溪的上書,並且順勢,給張溪寫了一封信,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五萬人的羌胡異族,放在左馮翊地界,真不算是什麼隱患,就這麼點人,哪怕他們集體造反,也不是什麼大威脅。
況且,這些異族願意跋山涉水的離開草原,放棄他們長久以來的生存模式進入關中當屯田民,本身就代表著他們其實並不願意跟大漢拼命。
只要張溪能保證讓他們活下去,他們就不會造反。
至於教導異族耕種,這在這個時代不是什麼麻煩事情,甚至在異族人看來,這是天大的恩賜。
如今的時代,是漢人的時代。
別看漢人自己把國家打的四分五裂的,但對周邊異族,依然是壓制為主,因此,這個時代的異族,普遍不會有什麼優越感,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多麼了不起的。
長生天的子民,早就讓孝武皇帝打斷了脊樑骨,趴著起不來了。
再說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來,漢人的耕種技術在對抗天災上,明顯要比胡人的放牧技術更有優勢.一頭羊長大要幾年,這段時間都夠漢人收割好幾茬糧食的了。
不是胡人不想耕種,他們是不會耕種如果有漢人願意教授他們耕種,他們巴不得立刻放棄現在的生活方式,改成跟漢人一樣的耕種生活呢。
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諸葛亮能在南中地區獲得“諸葛阿公”稱呼的最重要原因。
不是什麼諸葛亮把南中人都打服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在南中傳授夷人耕種技巧,得以讓南中人存活延續了下來,故此感恩上千年。
所以嘛,諸葛亮覺得,雖然讓胡人內遷關中多少有些風險,但只要處置得宜,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再以部落形勢存在的話,那麼內遷充實人口,也不是什麼壞事。
至於什麼文化差異引發的矛盾,在諸葛亮看來,完全是張溪想多了。
異族在漢人的地盤上,什麼時候真正抬得起頭來,只要張溪能稍微對他們好一點,處事稍微公平一點,就足夠他們感恩戴德,還在意什麼文化差異幹什麼?!
看完諸葛亮的解釋信之後,張溪才算是恍然大悟——這個時代,可不是後世那個各族平等的時代,這年月的異族,能把他們當成人看,都已經算是一種時代的進步了。
本來吧,這個信看到這裡,張溪也就對諸葛亮沒啥意見了,畢竟諸葛亮已經考慮的很全面了。
但問題是這個諸葛死魚頭,在信的最後一頁,話鋒一轉,居然還是詢問起自家繼子諸葛喬在長安的生活情況。
本來吧,這事兒也算正常,諸葛喬雖然不是諸葛亮親生的,但到底是如今諸葛氏的繼承人,諸葛亮關心一下繼子的生活,也說得過去。
更別說諸葛亮是先說公事,說完了公事才稍微提到了一下自己的兒子。
但問題是,諸葛亮詢問自己兒子過的好不好,完全可以自己寫私信給諸葛喬詢問,根本不需要透過張溪拐彎抹角的來諮詢。
諸葛亮給張溪寫這麼一封信,一方面是希望張溪站在諸葛喬長官的立場上,對諸葛喬這幾年的工作進行一個評價,另一方面諸葛亮這是在提醒張溪,別忘了當初離開成都時咱倆的約定。
喬兒今年都二十三了,你女兒小暄兒今年已經快十八了該有個說法了吧?!
這倆孩子到底能不能成,總該有個結論,不然不是耽誤了兩家孩子嘛。
而一說起這事兒吧,張溪是真的愁啊。
諸葛喬.能力雖然稍顯稚嫩,但為人心思細膩,考慮事情周到,深的蔣琬的信重,幾次三番的向張溪推薦,一直被張溪壓著。
說實話,對於諸葛喬的性子,張溪也是很欣賞的,畢竟他的處事方式,是非常對張溪胃口的,從不擅自下決定,遇到事情總會多考慮幾步,跟張溪的思維方式,簡直像的離譜。
但.誰讓這貨惦記自己的女兒呢。
可問題是,自己可以壓著諸葛喬繼續在基層磨鍊一段時間,卻壓不住自家女兒的心啊。
這丫頭吧,兩年前稍微罵了她一頓,倒還有所收斂,知道要避嫌了。
可這個覺悟終究是有限的。
這兩年,這丫頭沒少往諸葛喬身邊湊,不過是知道帶個丫鬟避避嫌而已,一旦遇到那種踏春啊,或者是遊燈的時節,必然是約著諸葛喬一起遊玩。
偏偏這事兒,孫尚香是公開支援的,又因為張溪以前私下跟孫尚香說過自己的態度,要面子不好反悔,結果導致這丫頭跟諸葛喬之間的關係,鬧得現在長安城內的人,幾乎無人不知。
半個長安城都盼著他們倆成婚呢,到了那個時候,張溪這個涼州刺史還不得開放流水席,大家能趁機混頓肉吃?!
可以說,如今的形勢,就是張溪再不想讓小暄兒嫁給諸葛喬,也不太可能了。
而且有一說一,這兩年,諸葛喬一直在關中各地奔走,修繕水利設施,人變的務實了不少,少了些翩翩佳公子的氣質,但那個身體素質是越來越好了。
他去鄉下巡查都不坐車的,不是騎馬就是走路,比張溪這個出門就坐車的“武將”都強。
這怎麼看都不像是身體不行的那樣哈。
思來想去,一方面是女兒的心思,一方面是情勢所迫.張溪不得不提筆給諸葛亮回信,讓諸葛亮請人擇定吉日,讓兩個孩子完婚。
但就一點,張溪堅持要求。
婚後,諸葛喬還必須在長安任職,即使諸葛亮要給諸葛喬調職,那也必須經過張溪的同意。
天知道這小子將來會不會有什麼意外的,留在長安,放在張溪眼皮子底下,真要出現惡疾或者意外,至少還有個衛汛能及時救命。
張溪可不想自家女兒年紀輕輕的就沒了丈夫。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