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八十九章 遷民軍屯,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一說一,陳祗這個主意.雖然想的有些簡單,但弄好了的話,確實挺損的。
世家大族們沒有那麼好對付,不是你想挑撥他們關係,他們就會乖乖上當的傻子。
這幫人賊著呢,他們的眼光和處世經驗可一點都不比一般的地方官吏差。
但把左馮翊的世家和百姓遷徙到右扶風去,那幫左馮翊世家們確實是沒有這個底氣來造反的。
如今的關中,留下來的世家,大多是些擺不上臺面的歪瓜裂棗,早就沒有前漢時期豪強林立,甚至敢跟孝武皇帝硬碰硬的硬茬了。
也就是說,遷徙這事兒,是可行的,挑撥的事兒.以後慢慢再說就是了。
只是這樣遷徙的話,多少也有些問題。
如今已經是八月份,馬上就九月了,距離戰事平定,百姓歸鄉已經有半年左右的時間了,你突然讓左馮翊的百姓們遷徙到右扶風去,多少是個勞民傷財的事兒。
眼看著就要入冬了,劉備集團又不能學習滿寵的榜樣,拿著環首刀逼著百姓出發,勢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動員,那就不是兩三個月能搞定的事情,如果再加上冬天,這次遷徙時間,可能長達半年。
現在的左馮翊加起來,可是有足足一萬多戶,七萬多人呃,要從這個角度考慮,好像也不是什麼難事兒哈。
左馮翊的百姓和世家真的是有點太少了。
左馮翊的大小跟右扶風不相上下,相當於安定郡和北地郡兩個郡加起來那麼大,如今入籍丁口卻只有一萬八千戶,七萬多人.那可是十三個縣的總人口數啊。
雖然這裡面免不了還有一些躲入山林未出的百姓,以及被世家隱匿掉的丁口,但即使如此,人口也確實少的可憐。
縱使不是“千里無雞鳴”,平均到一個村子裡,估計也不會超過二十個人。
隔壁右扶風經過滿寵遷徙之後,尚且能剩下五萬戶,二十二萬丁口呢,這麼一比較,左馮翊確實丁口數量太少,遷徙到右扶風,充實右扶風人口,完全是正確的選擇。
再一個,左馮翊的地理位置,跟右扶風還有些不一樣。
右扶風位於長安南側,可以直接連線上庸三郡,又有渭水為依託,距離曹魏佔領的武關有足足五百里之遙防守起來方便啊。
左馮翊雖然也是背靠北地郡和安定郡,也有涇河作為依託,可它距離潼關不過三百里。
而且潼關的地理位置和武關還不一樣,武關那地方,地勢險要的關鍵在於山林,要進入武關或者從武關出兵,首先要透過一條漫長的武關道,而武關道完全是在山林內的,易守難攻,但同樣出入也都不方便。
因此,即使曹魏要從武關出兵攻打關中,劉備方只需要看住武關道,進行重點防禦就可以了。
可潼關就在黃河邊上,雖然地勢也很險要,但這個地勢險要的有利方,從來是對關內中原腹地而言的。
關中進攻潼關,首先要克服惡劣的地勢環境,然後再去考慮如何攻克潼關,但從潼關出兵進攻長安,人家不過是放棄險要防守而已,要出兵,隨時可以出。
要不歷史上哪裡來的那麼多傻缺皇帝,非要主將棄守潼關主動出戰呢,還不是覺得優勢在我,實在打不過咱們還可以回來繼續堅守嘛。
雖然多少是腦回路清奇了些,但紙上談兵看來,並不是沒有這樣操作的餘地。
再加上從關內進攻關中,除了潼關出兵外,其實還有一條路,那就是效仿曹操當年平定關中的手段,從黃河蒲坂津渡河進入關中,直取左馮翊。
因此,對於左馮翊來說,要防守關內的魏軍,不僅要防備潼關方向,同時還必須防守黃河沿線.就靠現在左馮翊的這七萬丁口,防守個毛線啊。
百姓丁口不足,無人耕種土地,就無法在當地支撐起駐軍所需的糧草供給,所有的糧草補給必須從長安調撥,這就等於是人為的拉長了後勤補給線,一旦曹軍真的從黃河或者潼關出兵,都不需要派出太多的兵馬,只需派出三千左右的遊騎兵,專門負責騷擾左馮翊駐軍的糧草補給線,這個左馮翊都守不下去。
不管怎麼看,左馮翊的防禦方式,是無法照搬右扶風的重點防禦的方式的,必須要重新考慮佈防方式。
而陳祗建議遷徙走左馮翊百姓和世家的另一個目的,也就在此——陳祗建議,在左馮翊實施軍屯。
軍屯的好處,一方面可以滿足對左馮翊佈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讓士卒們自給自足,就地耕種,囤積駐守所需的軍糧。
而且按照陳祗的估計,不管是大漢還是曹魏,這五年裡兩次大戰,都是急需休養生息的時候,即使以曹魏的體量,連續兩次面臨兩線,甚至三線作戰,也不是那麼好受的,短期內,是不太可能主動從潼關或者蒲坂津方向發動對關中的攻略的。
這時候遷徙百姓,安排軍屯,正是最合適的時機。
等到曹魏緩過勁來,想要進攻關中了,左馮翊的百姓應該早就遷徙完畢,甚至軍屯也應該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了,到了那個時候,也就可以暫時不需要擔心糧草補給的問題了。
你不得不說,陳祗的這個建議,真的是一個一石多鳥的好建議。
但,終究只是一個建議而已。
陳祗才能確實出眾,可到底從政時間太短,很多事情在考慮上,終究是稍微欠缺了一些.主意是好主意,但真要實施起來,麻煩其實也不少。
別的不說,左馮翊的地盤實在是太大了,又是天下有名的成熟耕種區.哪兒來這麼多計程車兵去搞軍屯啊。
以右扶風為例,二十二萬丁口再加上從左馮翊遷徙過去的七萬丁口,總計近三十萬人,大概能保證耕地的有效利用。
而差不多大小的左馮翊,如果都要用來搞軍屯的話,那麼要安排多少士卒在這邊勞作,才能讓左馮翊的所有耕地不至於荒廢?!
大漢攏共才多少士卒啊,難道都要擱到左馮翊來搞軍屯麼?!
即使在曹魏,軍屯的規模也一直不算太大,而且如果沒有民屯作為補充,軍屯的實際效率也不算太高.在整個左馮翊搞軍屯,那在洛陽的曹丕要是能睡踏實了,那他就跟司馬衷一個德行了。
再一個.季漢在以前,是不搞任何形式的屯田的。
劉備知道百姓希望的是什麼。
這年月百姓也好,世家也罷,對土地的執念是最深的。
沒辦法,誰讓這年月的生產力就這樣,又遭遇亂世的,土地裡長出來的糧食才是這年月最值錢的硬通貨。
因此,劉備集團的策略,一向是儘可能的滿足百姓對土地的需求,讓更多的百姓成為自由民,而不是受到屯田束縛的半農奴。
這不僅僅是對百姓負責,同時也是對國家的賦稅徭役等各項財政收入負責。
同樣,這也是為什麼劉備集團一直以來跟世家的關係都不算太親密,始終打壓世家的原因.真不是為了世家手裡的那點地,關鍵是世家手裡掌握的大量隱匿丁口,這是劉備,諸葛亮,乃至到後來的陳祗執政時期,都無法容忍的。
如今,陳祗建議在左馮翊搞屯田,這個策略劉備是個什麼態度,也實在不好琢磨。
雖然說軍屯的主動權是控制在國家手裡,軍屯也主要是軍隊在做,但如果劉備真的不想搞什麼屯田,不想開這個頭的話,那即使是諸葛亮也未必能說服劉備。
再加上一旦要實施左馮翊遷民,劃分軍屯區,安排士卒換防屯田這也都是一大堆的政務,軍務調整,不是那麼輕鬆簡單一個命令就能解決的。
陳祗到底是年輕了一些,經驗不足,考慮事情稍微簡單了一點。
但這也不能怪他,他的職責就是協助張溪處理政務,既然有主意,他不可能不提出來,至於提出來後怎麼去實行,怎麼去完善,這是需要大家一起討論解決的問題。
因此,張溪在仔細思考陳祗的建議後,覺得好像有點搞頭,立刻派人去找來了蔣琬,魏延二人,從軍政兩方面入手,討論這個軍屯的可能性。
在跟這兩位討論出個大概後,張溪又一封書信送去左馮翊和右扶風,招左馮翊太守胡奮,郡丞趙累,右扶風太守柳隱,郡丞張翼來長安,商討遷民和軍屯的實際操作可能性。
等到這些人商量出來一個大概可行的報告後,張溪再拿著這個報告,連同自己的奏章一起,去面見劉備,詳細闡述這個由陳祗提出來的左馮翊遷民軍屯的計劃。
這些事兒,都必須要劉備親自拍板,就不是張溪一個人能做出決定的。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