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六十一章 張溪的平南策,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跟張溪的探討後,諸葛亮似乎又得到了什麼啟發,回到成都後,就把自己關在了家裡,謝絕任何人上門拜訪。
而張溪呢,這次在成都,依然還是住在了諸葛亮的家裡但諸葛亮躲在書房不出來,張溪都見不到人,只能也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琢磨著該怎麼去當這個庲降都督。
不然怎麼辦,張溪也得避嫌吶,畢竟這是諸葛亮的家,張溪身邊又沒有孫尚香在,總在諸葛亮家裡溜達,這也不像話啊。
所以啊,還是想想,怎麼去當這個庲降都督,平定南中來的好。
南中這個地方啊,從劉焉父子在位的時候就處在叛逆期,雖然在行政上屬於益州,但實際上是當地的豪族和蠻族洞主自治,有點像江東那邊的山越。
這些人,有好處的時候就承認自己是大漢子民,沒好處的時候就燒殺搶掠,不打一頓是不行的。
歷史上的諸葛亮平定南中,用的也是先剿後撫的策略,先把這地方的有生力量給消滅一部分,然後再把土著居民和豪族遷走一部分,這才是暫時安定了南中。
但即使這樣,諸葛亮前腳剛一退兵,後腳就有人叛亂,只不過聲勢不如之前鬧得那麼大,讓李恢輕鬆平定了。
所以南中的策略,大基調肯定還是那樣,先剿後撫,攻心為上。
剿的問題都不用去多想,藉口有的是,南中諸部,不管是大豪族孟氏,雍氏,楊氏,還是當地的蠻族洞主們,一個個都不安分。
有些蠻族洞主動亂的理由還能理解,畢竟這年頭的蠻族人,生活過的普遍不怎麼樣,也不會農業技術,不懂耕種,完全靠天吃飯。
老天爺稍微不幫忙一點,他們就得餓肚子。
但孟氏,雍氏,楊氏動亂,純粹就是趁著現在天下大亂,打算效仿趙佗,想著要割據一方,稱王稱霸而已。
孟氏就是孟獲他們一家.孟氏家族的出身,到底是漢化彝族還是漢族移民,這個不可考了,說啥的都有,但孟氏確實是南中大姓,影響極其深遠,而且是屬於那種有德的,漢夷皆服的大家族。
雍氏,那就是有據可考的純正漢人,雍氏的祖先是什邡侯雍齒,就是那個劉邦恨的要死,但為了樹立典型,不得不封侯的傢伙。
這些人根本不是活不下去,他們就是要造反,要趁著亂世割據一方,效仿當年的南越王趙佗而已。
這種人,你不把他打疼了,他根本不可能真心歸順。
至於打完之後的治理.張溪其實是對諸葛亮又佩服,又不以為然的。
諸葛亮先打一頓立威,然後讓夷人制夷立恩,遷走南中人口防止夷人復叛,令庲降都督府羈縻地方統治.從此南中雖然依然有叛亂,但基本都不成氣候,一個庲降都督府就能吃的死死的。
這裡說個題外話啊,早期劉焉父子甚至劉備對南中的態度,大多是採用任命官員,進駐軍隊,對南中進行直接管理。
但因為漢夷之分,在管理上,當地官員大多偏向漢族而打壓夷人,導致民族矛盾尖銳,最後夷人紛紛造反。
再加上一些大族存心不良的煽動,所以南中處在了現在的叛逆期。
而諸葛亮平定南中,採用的是以夷制夷的策略,有點像明朝時期的土司制度,又有點像唐時期的都護府制度,兩者結合,平定了南中。
但到了唐末以及明代中後期,土司制度也好,都護府制度也罷,都潰爛導致異族坐大,稅收收不上來不說,還連年邊患,因此到了清朝雍正年間,雍正“改土歸流”,又開始用流官和軍隊直接統治邊疆異族。
是不是感覺這是一個輪迴?!
所以說啊,這真的不是誰的制度更優越,只是什麼制度適合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采用什麼制度,得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能想當然的照搬。
這也是張溪不太願意跟諸葛亮討論“科舉制”問題的原因其實張溪也不知道,這麼做到底是對還是錯。
嘛,扯遠了,扯回南中的治理方面。
張溪對諸葛亮的這一套流程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經過歷史證明,有效的穩定邊疆的手段。
但是吧,張溪卻並不打算照搬諸葛亮的這一套,因為諸葛亮的治理目的,跟張溪的治理目的,完全相反。
事實上,諸葛亮對南中的態度,並不是多麼的恩威並施,心念百姓。
諸葛亮只是要安定南中,只要你不要搗亂,不要影響我北伐,我就不會對你壓迫,也不要求你們多交稅。
所以諸葛亮才會讓蠻族自治,讓庲降都督府羈縻統治壓根就沒指望你給我貢獻什麼稅收,只要你不給我添亂就好了。
就這樣,諸葛亮獲得了“諸葛阿公”的美名,流傳後世.廢話,不交稅過日子的生活,誰不想要。
但張溪覺得吧,名氣啥的,真的不如實惠來的重要啊.南中這地方,特麼好地方啊。
這要是不弄點啥支柱產業,經濟作物出來,實在對不起張溪腦海裡的那點還倖存的知識。
雲南這地方,有銅啊,而且是大量的銅礦,全省分佈,從東漢一直能開採到清末。
後世有傳言說,諸葛亮征討南中時,遇到的那些個什麼毒泉,其實就是水中含有大量的銅類化合物導致的。
其實就衝這一點,要是諸葛亮知道了,大概也不會再搞什麼以夷制夷了,必須全部搶到手才行。
特麼有銅了,誰還搞直百錢?!
五銖錢不香麼?!
更別說,雲南的銅礦,大部分還伴生鐵礦。
雖然這裡的鐵礦貧礦多,而且含有的雜質也比較多,不太好提煉.但這個年頭,特麼有鐵礦就行啊,又不是要大鍊鋼鐵,對品質要求沒那麼高的。
更別說雲南還有鹽礦,煤礦,錫礦,金礦,銀礦.特麼這個地方,你要是不拿下來好好整理整理,對得起老天爺麼?!
再一個,雲南這地方氣候溫熱,不僅適合一年三熟,更適合種植甘蔗這是糖,大宗經濟商品,在這個年代,比五銖錢還要值錢的玩意兒。
如果能大量產出蔗糖,那劉備就不用把直百錢跟蜀錦掛鉤了,直接跟蔗糖繫結,他就是發大泉當千都沒人會說什麼。
所以啊,張溪在明知道南中這地方有寶貝的情況下,怎麼可能還學習諸葛亮,遷南中之民實益州.張溪還覺得開發南中的人手不夠呢。
這種好地方,怎麼可以交給本地土著來打理,這地方必須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啊。
所以啊,張溪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寫寫畫畫了十幾天,終於寫出了一份平定南中的計劃草案,然後興沖沖的跑去找諸葛亮。
諸葛亮在看完張溪的計劃書之後,沉默了很久然後開始急促在自己的書房裡找書,翻箱倒櫃的找書。
不知道在從哪個犄角旮旯裡翻出來一本破舊的書籍後,諸葛亮迫不及待的翻開,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找到答案後,諸葛亮立刻讓備車,準備足夠的乾糧和飲水,他要返回漢中。
嗯,順便把張溪給帶上。
真不怪諸葛亮。
原本諸葛亮只是單純的把南中認為是不毛之地,撐死了就是又一個交州而已。
不僅諸葛亮是這麼認為的,連劉備都是這麼認為的。
所以諸葛亮和劉備對南中的態度,就是你們不要造反,好好過日子,我也不指望收你們的稅,別耽誤我們北伐匡扶漢室就可以了。
可現在看了張溪的平定計劃後,諸葛亮覺得吧,這事兒他真的做不了主。
如果張溪說的這些事兒都是真的,那麼南中這個地方,絕對不能棄置不顧,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別的礦產資源不太好確定,但是銅礦,銀礦和金礦這三樣東西,既然是從本朝開國時期就開始開採了,那麼肯定會有記錄留下來。
等到諸葛亮翻箱倒櫃找到書籍,驗證了張溪的說法後,諸葛亮就沒法把南中當成是不毛之地了。
你見過有金礦,銀礦,銅礦的不毛之地?!
更別說張溪還指出,這些礦藏分佈雖然散亂,但在建寧郡的中南部就有大量的礦藏,雖然規模都不大,但數量很多建寧中南部,那不就是庲降都督府控制的範圍內麼?!
這種事情,必須慎重,所以諸葛亮趕緊拖著張溪,不辭勞苦的再次北上,面見劉備,重新制定平定南中的計劃。
而劉備也納悶,看到諸葛亮去而復返,還以為是成都出了什麼大事呢。
等到劉備看完張溪的“平南策”,又跟諸葛亮確定再三後,他也沉默了。
如果真的跟張溪說的那樣,那麼平定南中,就不是簡單的安撫異族的工作了。
這是一場戰爭,必須掌握住南中才行.金銀什麼的劉備不在意,但銅這個東西,他是真的缺。
前幾年發行了直百錢,雖然一時間穩定了自己的統治,但後遺症還是有的,成都物價飛漲啥的,都屬於正常現象。
要不是諸葛亮找到了把直百錢跟蜀錦繫結的辦法來平衡物價,再用嚴厲的行政手段打壓一些囤積居奇的世家,直百錢恐怕已經讓整個益州民怨沸騰了。
現在,劉備找到了比讓直百錢跟蜀錦掛鉤更好的手段只要我有足夠的銅,我還用鑄造直百錢幹啥,我直接鑄造五銖錢就是了。
這個南中必須拿下。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