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五章 造紙,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得到本地世家和外來世家的雙重答覆後,張溪就嘗試著,在五個縣一起推動魚鱗圖冊的登記工作。
當然,張溪也知道有些事不能做的太急,所以張溪的想法是,在分三批進行操作,爭取未來的三年內,完成全郡的魚鱗圖冊登記。
不管是分三批,還是三年內,其實都是給世家大族面子,讓他們有時間去對一些歸屬不明晰的土地進行處理,省的將來扯皮起來,說張溪強佔他們的土地。
但張溪,真的有點高估了這幫世家們的底線了。
第一次土地清丈普查,張溪沒想搞的太過分,就想著給世家們面子,讓這些世家大族們自己申報自己名下的土地,即使有些誤差,張溪也可以預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裝不知道。
但這幫子世家申報的結果,實在讓張溪非常的失望。
張溪其實私下找人打聽過,所以對本地世家佔據了多少土地,心裡大概有個概念的。
像楊家的土地,起碼在一百五十頃以上,而更大的黃家和嚴家,更是在五百頃以上,甚至可能到達一千頃。
可現在楊汰交給自己的三家申報土地情況卻表示,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楊家倒還好點,說自家只有一百頃水田,桑園四十頃中間大概瞞報了三分之一。
黃家和嚴家,這兩家是真的不要臉,居然都說自己在巴東郡只有一百五十頃水田,旱田和果園若干。
而剩下的小世家們,除了李家給出的數字比較接近張溪心裡的數字外,其他的人,一個個都是報個十幾,二十幾頃水田的好傢伙,真的好傢伙。
巴東郡雖然沒法跟巴西郡比大小,但好歹是五個縣,一郡之地啊。
你們這些世家手裡居然只有這麼點土地,那是不是意味著,除了你們手裡的這些土地外,全都是無主荒地,對吧?!
好,好的很吶。
張溪氣的,當時就想按照這些世家上報的數量入檔,然後派人挨個點數,除了登記過的田畝數外,其他田地一律以“無主荒地”的方式沒入官府。
但.真不能這麼做。
別說現在,往後數一千年,明代江南士紳鼓動百姓抗稅的事兒,張溪還是很清楚的。
除非跟清朝那樣,殺的人頭滾滾。
清朝的人,不管是士紳還是百姓,因為各種束縛和限制,都已經沒有能起兵反抗朝廷的勇氣和能力了。
可現在的世家豪強們,他們真的有這個能力。
張溪如果真的在巴東郡這麼搞,一旦擴散到其他地方,整個益州都會變得不得安寧的。
這顯然不符合諸葛亮讓張溪在巴東郡推行魚鱗圖冊制度的本意。
諸葛亮是要讓張溪打個樣,做出一個示範,找到平衡世家和劉備集團清查土地之間矛盾的平衡點,漂亮的把這個事兒做完了,然後諸葛亮好在蜀地推廣。
如果張溪真的一時衝動這麼搞,那麼結果大機率就是諸葛亮把張溪調去邊地駐守,這個魚鱗圖冊徹底擱置。
所以,張溪只能黑著臉,看著第一次普查的結果,自己生悶氣。
楊汰也相當的尷尬黃,嚴兩家,真的不夠意思。
當初三家商量,都說好了隱瞞一部分,楊家就是根據這個會議精神,隱瞞了三分之一的水田和一半的桑地果園。
結果那兩家倒好,直接隱匿了三分之二的水田和全部的山地果園。
這結果,別說張溪看著生氣,楊汰看著也覺得自己丟人吶。
這哪還有半分世家的德行啊。
但好在張溪雖然生氣,但終究沒有大動干戈的意思,相反,還讓楊汰暫停普查的工作,顯然是不想真的按圖索驥的找世家們的麻煩。
但之後的事情,楊汰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收場。
雖然跟張溪的共事時間不長,但楊汰也算了解這位郡守。
是,有時候這人是不著調加不務正業,但到底是帶兵出身的人,該殺伐果斷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手軟的。
楊汰真的很擔心,所以趕緊急匆匆的,回家去跟自家父親和家主長老們商量,接下來要怎麼辦。
而張溪呢,確實很生氣。
不僅僅是生氣世家瞞報的事兒,還有另一件事,也讓張溪非常的不滿。
這次土地清查,雖然只是第一次試行,但張溪總是行文,以公文的方式,要求除了魚復縣外的五縣配合調查的。
但除了漢豐縣的蔣琬給張溪寫了工作報告,其他四縣一點動作都沒有。
而蔣琬的報告,更是把張溪給氣樂了。
當地的世家豪強,又是賄賂,又是託人情的,就是要阻止蔣琬進行土地清查,哪怕真的要清查,也就是走個過場,世家們說多少,讓蔣琬就登記多少。
中間更是提出了“陰陽冊”,“加塞”,“漏抄”,“改田為山”種種手段,生怕蔣琬不知道該怎麼作假。
特麼幾千年來,王朝更替不斷,這種手段倒是始終如一啊。
最搞笑的是,隨著蔣琬這封工作報告一起送到魚復的,還有三百貫直百錢據蔣琬的說法,這是漢豐縣世家們給他的賄賂。
先不說賄賂多少的問題,咱們主公發行的直百錢,就是讓這幫世家這麼用的?!
張溪又氣又怒,偏偏理智依然告訴張溪,不能在這個時候跟世家徹底翻臉屬於無能狂怒了。
既然沒法跟這些世家們翻臉,張溪思來想去,只能從偏門下手,儘量安排人手,增加普查力度,同時,也必須儘可能的堵上造假的可能。
張溪決定,他要造紙。
紙張好啊,輕便,容易攜帶,下去普查的人可以查一路,記一路,回來再總結一下,繪製成正式的魚鱗圖冊,然後直接歸檔。
比帶著絹帛下鄉要方便的多。
再一個,絹帛造冊,基本是一卷絹帛要搭配一套竹簡,如果記載不明確,或者中途調換了竹簡,非常容易造成混亂,這樣管理不便的同時,也方便造假。
但紙張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當然,紙張也不可能徹底的杜絕造假,但起碼的,有了紙張以後,會比絹帛更容易管理,儘量減少造假的可能。
所以嘛,張溪終究是決定,要自己造紙了。
真不是張溪喜歡用竹簡和絹帛,也不是張溪忘了把紙張這種東西給搞出來了,而是因為抱歉,張溪對造紙術的理解,非常的粗淺。
早年在新野的時候,其實張溪就嘗試過造紙。
但張溪腦袋瓜裡的造紙術,大概就是弄點樹皮草根加點草木灰啥的,在水裡泡上個幾天,然後敲敲打打的再泡上個幾天,然後.一張紙就應該神奇的出現了。
確實,張溪這麼做,曾經弄出來過一些破破爛爛,類似碎紙片的玩意兒,但這些東西根本沒法書寫,也相當的脆,稍微折一下就變成了兩半,還不如現在市面上的一些劣等紙張呢。
是的,這個時候,早就有紙張了。
紙張這個東西,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但這個時候的紙張不是用來寫字的,是用來包一些零碎東西的,就跟碎布頭一樣的作用。
到了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終於製造出了可以用於書寫的紙張,並且大幅度的降低了造紙的成本。
這時候的紙張,其實是可以用於書寫的,理論上來講,紙張這種東西就應該取代昂貴的絹帛和笨重的竹簡,成為這時代書寫的主流。
但實際上來說,並不是。
首先,蔡倫是宦官,他改進造紙術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造福百姓,只是為了討好內宮,所以即使他改良了造紙術,這項技術也一直是儲存在宮中,造出來的紙張也只是供應宮中貴人使用,哪怕是官員士大夫階層,想要一張蔡侯紙都非常的困難。
雖然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宮中技術多少會流傳到民間,但民間掌握的造紙術到底不全,因此雖然能造出可書寫的紙張,但這些紙張厚薄不一,質地不夠柔軟,稍微多翻幾次就會出現摺痕或者直接斷裂,無法長期儲存。
因此,現在的民間和官府,依然還是用竹簡和絹帛作為主流,只有很少的時候,才會用到紙張比如說畫畫的時候。
不過能用來畫畫的紙,基本都是宮廷內部出品,質量有保證,但價格嘛.呵呵,比絹帛還貴。
張溪雖然也能造紙,但造出來的紙還不如這個時代民間造紙匠造的紙,再加上那時候忙,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張溪後來也就擱置了這個事情。
現在張溪當了巴東郡太守,終於有了一些時間和金錢,同時也出於個人需要,所以張溪決定,重新開始研究造紙術。
當然,不是悶頭瞎研究。
張溪先是透過孫尚香的關係,讓孫尚香寫信給孫權,讓他在江東送一個擅長造紙的工匠過來。
到底是親妹妹,面子比劉備都好使.一個月後,孫權派人把十多個造紙工匠和他們的家人,都給孫尚香送來了。
然後張溪就跟這十幾個工匠一起研究,張溪負責提供思路,這些工匠負責實踐。
張溪記得,造紙術的技藝,好像在之後的一千年間裡,發展進步並不大,主要是材料的使用上,前後發生過很大的變化。
蔡倫使用的是粗麻或者是一些草本植物的纖維,所以稱之為麻紙。
但張溪腦子裡記憶中的造紙材料,除了亞麻外,好像北方比較常用樹皮,而南方比較常用竹子。
巴東郡這地方,倒是兩樣東西都有,因此張溪就讓工匠們,對兩樣東西都進行試驗,爭取早日製出合格的紙張。
又經過了將近半個月的試驗,造紙匠人們終於給出了第一批紙張。
張溪捏在手裡,看了看顏色,聞了聞味道,又揉了揉.嗯,挺適合用來上廁所的。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