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眉鼠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最後一塊拼圖,李治你別慫,賊眉鼠眼,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軍在高句麗橫掃四方之時,駐紮在新羅和高句麗邊境的三萬倭國人漸漸不安分了。
活擒高句麗國主泉男建之後,李勣便下令三萬倭國人移防。
倭國人本身是沒什麼戰力的,尤其是離開倭島後,三萬倭國人被嚴密看管,幾乎是奴隸一般的存在,戰力更是一塌糊塗。
李欽載當初將他們帶離倭島的目的,不是讓他們衝鋒陷陣,他知道根本指望不上。
不過倭國人打仗不行,製造事端卻還是勉強合格的。
李勣將三萬倭國人移防到新羅國邊境,就是為了製造事端。
於是,在唐軍將士橫掃清理高句麗,倭國人移防新羅邊境後,李勣故意少撥付了一部分糧草,三萬倭國人在缺糧的恐慌心理下,已經有些蠢蠢欲動了。
授意了幾名倭國將領後,在將領有意無意地煽動下,倭國人出現了少股聚眾入新羅國境搶掠的事件。
最初不過是三五十人一股入境搶掠,搶得也算比較文明,進了新羅國內的村莊後,基本不主動傷人,搶了糧食就跑,像一夥沒膽子的蟊賊。
後來回到營地後,發現將領們並未處罰他們,不僅如此,將領吃著搶來的糧食比他們還歡快。
這無疑助長了倭國人搶掠的風氣,和漸漸壯實的膽子。
既然將領不追究,那還客氣什麼?
倭國與新羅國本就是百年世仇,兩國隔海相望,互相征戰多年,早已是不共戴天的仇敵。
搶仇敵的糧食,對倭國人來說毫無壓力。
事情的演變是循序漸進的,小股軍隊的搶掠漸漸演變成了數百上千人的搶掠。
李勣的推波助瀾也發揮了作用,他下令斷了倭國人十日的糧草,督糧官對倭國大營的解釋是高句麗大雪封路,山道難行,糧草難至。
與此同時,一萬唐軍奉命移防,執火器壓在倭國大營的後方。
倭國大營愈發人心恐慌,然而唐軍在身後虎視眈眈,他們又不敢譁變,於是倭國人欺軟怕硬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打不過唐軍,還打不過新羅小西八?
在倭國將領的指揮下,倭國人以千人為單位出營,入新羅國境搶掠糧草。
這次倭國人的搶掠就沒那麼文明瞭,不僅搶,而且還殺人。
住在新羅邊境內的百姓倒了黴,倭國人入境後燒殺搶掠,新羅鄉民奮起抵抗,而嗜殺成性的倭國人卻越來越變態,你越反抗我越興奮,於是出現了倭國人屠村的事件。
搶完一個村莊,整個村莊從村民到牲畜,一個能喘氣的都沒有,倭國人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新羅邊境的村民被屠者無數。
倭國人得到的甜頭越來越多,膽子也就越來越大,後來更是開始進攻新羅國的城池,奪取城池的官倉。
這就不能忍了,新羅國小,但國民莫名狂妄自大,怎能容許倭國人入境放肆。
國主金法敏一封書信遞向李勣,請大唐行軍大總管主持公道,同時調動軍隊急赴邊境,與倭國人在邊境展開廝殺。
要說倭國與新羅兩國的軍隊戰力,其實算是半斤八兩,不然也不會打了上百年都沒征服過對方。
小規模的搶掠,從小小的摩擦發展成為兩國的國戰。
新羅朝野徹底憤怒了,倭國人的舉動已不止是挑釁,而是要滅他們的國。
金法敏調動了兩萬新羅軍,與三萬倭國人在邊境對峙,廝殺。
奇怪的是,無論倭國還是新羅,他們互相廝殺時都是拼盡全力,戰場相遇全是不要命的打法,但對唐軍卻都是畢恭畢敬,不敢稍有違抗。
眼見局勢不可收拾,李勣終於派人發話了。
遣遼東道行軍副總管龐同善為使,赴兩國邊境調停倭國與新羅之爭。
李勣在書信中重點強調,大唐,是愛好和平的國度,也是宗主國,絕不容許兩個藩屬國之間互相殘殺。
這次將遼東道行軍副總管派出來調停戰爭,可見大唐對兩國邊境摩擦事件的重視,你們最好聽話一點。
挾滅國之餘威,又有強大的唐軍在高句麗虎視眈眈,倭國和新羅立馬老實了,同時恭敬地表示,願意接受大唐的調停。
李勣的軍報到此為止,送出書信時,龐同善剛從唐軍大營動身。
李欽載又仔細看了幾遍軍報,然後露出了滿足的微笑。
事情正按照祖孫倆的謀劃一步步地實現著。
若新羅國真以為龐同善是去調停戰爭的,未免有點天真了。
唐軍滅高句麗後,已開始對新羅國磨刀霍霍了,如今缺少的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出兵理由。
這個理由,相信龐同善會找到的。
海東半島如今只剩了一個新羅還沒劃入大唐的版圖,這可不行,強迫症患者受不了,李治和李欽載也受不了。
軍報不算報捷,但在李欽載看來,這比報捷軍報更振奮人心。
海東半島的最後一塊拼圖,大唐正不慌不忙地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
軍報分為兩份,一份送至太極宮,另一份是李勣私人寫給李欽載的。
李欽載看到軍報的同時,太極宮裡的李治自然也看到了。
不用說,當然是龍顏大悅,關於海東戰略,本就是李治,李欽載和朝中幾位重臣一同秘密商量的。
如今海東半島的局勢正朝著既定的目標發展,李勣不愧是三朝功勳,尤其是征戰方面更是經驗豐富,只看倭國與新羅這場交鋒的細節,就知道李勣是何等的老謀深算。
下午時分,太極宮出來了幾輛馬車,上面滿載各種絲帛瓷器和美酒美食,馬車由禁衛護送,駛至英國公府門前停下。
這些都是李治賞賜的東西,理由是酬勞英公征戰有功,當然,具體什麼功就不說了,對新羅出兵這件事還屬於大唐的高度機密,沒幾個人知道。
李思文代表國公府收下了李治的賞賜,宮人臨走前突然來到李欽載面前,恭敬地遞過一個小巧的錦盒。
李欽載開啟錦盒,裡面靜靜地躺著一貫簇新的開元通寶。
整整一貫錢,不多也不少。
李欽載頓時明白了,含笑收下了這一貫錢。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