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眉鼠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五十二章 為民立命,李治你別慫,賊眉鼠眼,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欽載很少講大道理,尤其是跟李治。

他的性格其實是很安於現狀的,如果保持如今的生活狀態一直到老,未必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偶爾琢磨幾樣新菜,搞點小發明,給學生們添一下堵,安靜地陪兒子長大,臨老找個偏僻的地方修個小別墅,帶著老伴等待壽終正寢。

兒孫們如果孝順的話,可以多來往一下,感情淡漠的話,井水不犯河水。

兩輩子過來,其實李欽載並沒有活得那麼通透,人生有喜有悲,做不到波瀾不驚,有什麼資格跟別人說大道理?

不過今日他不得不說。

世間美好,它可以變得更美好,也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方便。

重要的是,它能延續眼下幸福的生活現狀,或許,更好。

說一說又何妨?

李治和武后已被李欽載的大道理驚呆了,此刻的他們真的有點後悔,為何沒帶中書舍人過來隨行記錄君臣奏對的內容。

登基十餘年,李治已有了豐富的治國經驗,他只憑直覺就能感到李欽載說的這些正是治國大道,是謀國之論。

“景初大才,你繼續說,朕洗耳恭聽。”李治的表情凝重起來。

武后也變得嚴肅多了,道:“‘要想富,先修路’,短短六字,用辭極妙,深思頗有道理,陛下,景初之言,對社稷有大用。”

李欽載想了想,道:“道路這東西,其實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建設,修建的時候是需要投入極大成本的,而且投入的成本很難收回獲益,它消耗的是國本。”

“不僅投入大,工期也很漫長,陛下恕臣直言,一代或兩代帝王,也許都很難將大唐全境州縣的道路修好,若後面的帝王覺得費而不惠,或許便是人亡政息,半途而廢了。”

“但是,如果有朝一日,大唐各地州縣都修成了水泥路,以國都長安為中心,如蛛網般向四面八方擴散出去,這些道路便是強國富國的動脈,天災也好,人禍也好,只要道路不斷,沒有過不去的坎。”

“商賈們的貨物流通愈發快捷,軍隊的行動愈發迅速,各地州縣的任何風吹草動也能更快傳到長安,有利於陛下對地方官府的徹底掌控。”

李治和武后眼睛越來越亮,不時深吸口氣,顯然這對天家夫妻此時內心很不平靜。

李欽載沉吟了一下,又道:“同時,修路還有一個莫大的好處,這個好處可保大唐至少百年無憂。”

“啥好處?”李治迫不及待地問道。

李欽載笑了笑,道:“陛下皇后請移駕,臣想給二位看些東西。”

李治笑道:“走,朕今日便聽景初安排。”

君臣三人離開水泥窯口,在禁衛的護送下,徑自來到甘井莊村口。

村口一片忙碌,莊戶們都在揮舞著鐵鏟鐵鋤挖溝渠,從農田通往渭河的這一路上,已經有五條主渠初見雛形。

水泥源源不斷燒製出來,莊戶們挑來河沙,將水泥拌勻,許多人已學會了李欽載的手藝,正用鐵片將拌好的水泥朝溝渠表面塗抹。

李治和武后驚訝地對視,李治忍不住道:“景初,莊戶們這是……”

李欽載嘆道:“今年北方乾旱,雖未到秋收之時,但已經能預測到大概的糧食收成,結果很不妙,就算官府免了租賦,莊戶們也很難維持全家一年的生計。”

“臣於是想了個辦法,趁著未到農忙之時,動員莊戶們挖溝渠,提前緩解以後的旱情,溝渠直通渭河,以後或許有別的災害,但若遇旱災,想必收成不會太低。”

李治若有所悟:“景初是打算用做工的方式,讓莊戶們用勞力換糧食,度過今年的災情?”

“是的,臣管這叫‘以工代賑’,陛下,遇到災年,百姓固然需要賑濟,但單純的賑濟不是治本之法,當百姓們習慣伸手向官府要賑濟,便會失去勞動的動力。”

“以後無論天災人禍,只管張嘴向官府要,長此以往,對社稷,對百姓,都不是好事,此風不可長。”

“若各地官府以徭役或做工的形式,向受災的百姓提供一份工作,讓百姓以勞力換取糧食,如此既保證了災民的溫飽,又淨化了民風,同時大唐各地州縣也得到了嶄新的河堤,道路,城牆。”

“更重要的是,以工代賑能穩定民心,若遇災年,民心動盪,流民各地流竄,很容易鬧出民變,但若給百姓們提供掙錢掙糧食的機會,便是一條活路,有了活路,誰還會想造反?”

李治和武后表情愈發凝重,李欽載說的話,他們每個字都聽進去了,也記在心裡了。

不得不說,李欽載看得很深遠。

他提出的以工代賑,確實是治國大道,站在帝王的角度,如果有一種辦法在災年也能迅速穩定民心,任何一位帝王都不會拒絕。

自華夏以來,儒家,道家,法家,百家皆有立世之學說,但無論任何一種學說,它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皇權統治。

皇權統治的核心是民眾,是民心,簡而言之,數千年來,無數聖賢達者用盡了辦法,創造出各種理論,都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幫他們鞏固皇權,穩定民心,從而達到王朝千秋萬代的目的。

李欽載剛才的話非常務實,他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緩和了統治者與百姓的矛盾。

以前每遇災年,統治者在做什麼?

他們在防,在戒備,提防災民鬧事,提防野心者趁機揭竿造反,所以災年時的軍隊進駐災區,目的不是幫助災民,而是隨時準備鎮壓。

如同大禹治水,歷代帝王用的是“堵”,而李欽載,用的是“疏”。

堵不如疏。

相比之下,以前災年時,官府的防備態堵死了百姓的生路,而李欽載,則開啟了一條生路,給了百姓另一個求生的選擇。

生存,不僅僅是種地,地廢了,還能做工,只要勤勞肯幹,終歸能活下去。

若百姓都相信自己餓不死,誰還會冒著掉腦袋的危險造反?

李治嘴裡喃喃道:“以工代賑,以工代賑……妙啊!”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大隋:我,楊廣,又苟又穩

周星河不會開車

招搖過境

香草芋圓

極度碰撞

北鳴丹兮

嫁高門

熾瑤

穿到古代,我成了一字並肩王

湯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