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四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二章 奕忻北京簽約,百年爭戰,路人四九,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咸豐帝聞奏嗟嘆,下旨曰:與夷議和事宜,任皇兄相機辦理,事機緊迫,間不容髮,朕亦不為遙制;總期和局速成,和約已換,國書已遞,朕即可及早迴鑾,鎮定人心。
咸豐帝諭罷,復諭曾國藩:現在京師兵勇雲集,撫議漸可就緒。皖南正當吃緊,鮑超一軍著勿庸前來。即飭令該鎮與張運蘭迅援寧郡,力掃賊氛,是為至要。
1860年10月下旬,奕忻與額爾金等協商再三,在北京禮部大堂,互換《中英天津條約》,又籤《中英北京條約》。
條約曰:茲以兩國有所不愜,大清大皇帝與大英大君主合意修好,保其嗣後不至失和,為此大清大皇帝特派和碩恭親王奕忻,大英大君主特派伯爵額爾金,公同會議,各將本國恭奉欽差全權大臣便宜行事之上諭、敕書等件,互相校閱,均臻妥善。現將商定續增條約開列於左:
第一款一、前於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約,本為兩國敦睦之設,後於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五月大英欽差大臣進京換約,行抵大沽口炮臺,該處守弁阻塞前路,以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視此失好甚為惋惜。
第二款一、再前於咸豐八年九月大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大英欽差大臣額爾金,將大英欽差駐華大臣嗣在何處居住一節,在滬會商所定之議,茲特申明作為罷論。將來大英欽差大員應否在京長住,抑或隨時往來,仍照原約第三款明文,總侯本國諭旨遵行。
第三款一、咸豐八年原約後附專條作為廢紙,所載賠償各項,大清大皇帝允以八百萬兩相易。
第四款一、續增條約畫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貿易,均照經準各條所開各口章程比例,畫一無別。
第五款一、咸豐八年定約互換以後,大清大皇帝允於即日降諭各省督撫大吏,以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國所屬各處,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準與英民立約為憑,無論單身或願攜帶家屬一併赴通商各口,下英國船隻,毫無禁阻。該省大吏亦宜時與大英欽差大臣查照各口地方情形,會定章程,為保全前項華工之意。
第六款一、前據當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兩廣總督勞崇光,將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區,交與大英駐粵公使巴夏禮代國立批永租在案,茲大清大皇帝簾定,即將該地界付與大英大君主並歷後嗣,並歸英屬香.港界內。
第七款一、咸豐八年所定原約,除現定續約或有更張外,其餘各節,俟互換之後,無不克日盡行,毫無出入。今定續約,均應自畫押之日為始,即行照辦,兩國毋須另行御筆批准,惟當視與原約無異,一體遵守。
第八款一、咸豐八年,原約在京互換之日,大清大皇帝允於即日降旨京外各省督撫大吏,將此原約及續約各條發抄給閱,並令刊刻宣佈通衢,鹹使知悉。
第九款一、續增條約一經蓋印畫押,咸豐八年和約亦已互換,須俟續約第八款內載大清大皇帝允降諭旨奉到,業皆宣佈,所有英國舟山屯兵立當出境,京外大軍即應啟程前赴津城,並大沽口炮臺、登州、北海、廣東省城等處,俟續約第三款所載賠償八百萬兩總數交完,方能回國,抑或早退,總侯大英大君主諭旨施行。
以上各條又續增各條,現下大清大英各大臣同在京都禮部衙門蓋印畫押以昭信守。
大清咸豐十年九月十一日
大英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
條約籤畢,奕忻怒斥龔橙:“爾世受國恩,為何為虎作倀?”
龔橙道:“吾父不得入翰林,吾窮依外邦,朝廷於我龔氏,何恩之有?吾本良民,上進之路被爾等堵死,復為貪官盤剝,衣食無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卻看你乃國賊。”
桂良趕緊道:“龔自珍一生堂堂正正,歷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亦於此堂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爾自身雖屬薄淺,但亦不必寄食外邦,妄自菲薄。”
翌日,恭親王奕忻又與法國專使葛羅互換《中法天津條約》,簽署《中法北京條約》。
咸豐帝聞約已籤,道:現在英法兩夷,已於本月互換和約,撫議漸可就緒,曾胡之勤王一折,雖亦懇切,然究其細節,不失為緩兵之策;朕本睚眥必糾,然徽、寧相繼告急,舒、桐方議進兵,皖南、皖北均當吃緊之時,該大臣一經北上,逆匪難保不乘虛思竄,擾及完善之區,江西、湖北皆為可慮。曾國藩、胡林翼均著勿庸來京。至鮑超一軍,昨已諭知曾國藩,飭令迅援寧郡,勿庸前來。
肅順道:吾皇聖明,今夷患已熄,粵患亦不久矣!
咸豐帝道:粵患起愈十載,所向披靡;惟曾胡楚湘之軍,能扼其焰;非若萬急,朕不動曾胡一毫。
月底,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拜謁奕忻,道:英法專使之痛快簽約,實因鄙國大軍,已抵近黑龍江、烏蘇里江,虎視其後;我俄羅斯帝國,不似英法之卑鄙無恥,向貴國討要八百萬兩軍費;我沙皇諭旨,只需貴國應允《中俄璦琿條約》之諸項條款及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後應順山嶺、大河之流及貴國常駐卡倫等處,及一千七百二十八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賓達巴哈之界碑末處起,往西至齋桑淖爾湖,自此往西南順天山之特穆圖淖爾,南至浩罕邊界為界。此為條約草案,貴國須無條件之接受,且一字不能易。
奕忻道:“此草案,比及英法之約,千鈞之於一發!吾需奏請吾皇,方可定奪。”
伊格納季耶夫道:“我國出兵及此草案,務必保密;英法倘若探知,兵端不難屢興,貴國勢必復陷水深火熱之中。另,我沙皇諭旨,約籤之日,鄙國即可出兵襄助貴國,剿除粵匪。”
伊格納季耶夫別後,奕忻岳父桂良道:“這俄羅斯人,食人肉不吐骨頭,可惡之極。”
奕忻嘆曰:“自林則徐禁菸、與夷人爭端起,已近二十載。夷人依然船堅炮利,吾大清依然繩槍銅炮、大刀長矛;吾船若堅炮亦利,焉有此等糗事!”
咸豐帝接奏,悵然道:“這俄羅斯者,實乃羅剎也!食人血肉,捷疾可畏!然夷禍不熄,粵匪難滅,罷了罷了。即諾俄夷,夷禍既熄,朕即起駕回京,重振朝綱。曾國藩、胡林翼兵臨安慶,已近半載,只圍不攻,既不救援蘇南,勤王亦是消極,曾胡作壁上觀乎?”
肅順道:“啟稟吾皇,恭親王尚未遞交國書,稍安勿躁,待海晏河清,起駕不遲。安慶亦乃一城,得失無關大局;曾國藩、胡林翼以及官文,或以逸待勞,圍點打援,徹剿陳玉成逆匪,誓為聖上除一大患。”
咸豐帝道:“朕若令曾國藩督率萬軍,北上勤王,曾氏即刻來乎?是否還要藉機遷延?鳳陽練首苗沛霖,握兵十萬,言之鑿鑿;京城一有反覆,即絕聖詔,殊屬可恨!”
是夜,肅順私會其兄、鄭親王端華,道:撫夷事定,吾皇心舒,酒、色、伶、煙,一樣不落,勸之不聽,復勸即惱,如此玩物焉不喪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