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離不失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七十章成為范增後,項羽有了讀心術(三十六,快穿:千古風流人物,安離不失眠,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十六)
“他們師徒情深,絕不會分隔兩地。”
“所以,我打斷推測,項羽會據關中,以咸陽為都。”
劉邦的話,讓張良和陳平的神情愈發凝重。
他們的計劃,一次次被打破。
咸陽……
咸陽,的的確確是香餑餑。
只是,他們想走的那條路就更加看不到光芒了。
陳平咬咬牙“事到如今,只能見招拆招了。”
劉邦麾下的謀士,無一例外,心頭都籠罩著一層厚厚的陰霾。
而張良也在猶豫,論功行賞後,他是隨沛公而去,還是輔佐韓成建國。
他祖上世代都忠於韓王,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
他呢?
是不是應該秉承父親的遺志?
四下無人處,張良再一次嘆了口氣。
如今的形勢,恐怕已經由不得他做選擇了。
項羽!
天下何去何從,都要憑那個年輕人的意願。
……
所有起義軍首領心心念念期盼的封賞終於來臨。
此次,項羽並沒有似歷史上那般靠親疏遠近分封十八路諸侯王,處處給自己埋雷,而是認認真真核對功過賞封地食邑,天下間幾近一半握在了他自己手中。
項羽並沒有如薛地會盟時所言,破關中之日,便是稱王之時,而是自封為帝,稱天子,都咸陽。
“新朝已立,天下太平,除卻諸王封地,天子國土,仍行分封。”
“鑑於百姓多年飽嘗戰亂之苦,為體恤百姓,新朝新象,也為了遏制戰亂,提防有不軌之徒興風作浪,特下令拆除六國之間留下的軍事要塞,將天下武器收回咸陽溶化。”
“不知諸位新封的諸侯王可願與朕歃血為盟。”
“諸位封地風平浪靜,朕絕不肆意出兵。”
“同樣,諸位需共尊天子。”
“天子居諸侯之上,自古如此,大家都不陌生吧?”
項羽的話音落下,滿堂譁然。
反對聲,此起彼伏。
沉默者,也大有人在。
無險可守,無兵器可用的諸侯王,與他們想象之中大相徑庭。
而劉邦則是麻木了。
算計來算計去,曾經的楚地有將近一半落入他手中。
他要楚地有何用!
如今的楚地百姓,只識項氏,不記旁人。
熊心那個連羊都放不好的廢物還壓在他頭頂,臥榻之側,還有韓信和項梁虎視眈眈。
為了論功行賞,他都把蕭何交出去了。
盼來盼去,就得到這樣一個結果。
“願意聽從朕命令的,此刻便能離去前往封地稱王。”
“不願聽從朕命令的,那留下來繼續詳談。”
氣勢洶洶,鷹視狼顧的項羽,讓不少人心生退意。
“我願尊天子令。”韓王成是第一個跳出來贊同的。
“張良,你可願隨我一同前往封地?”
能被封為韓王,已是意料之外。
雖說封地毗鄰天子,但總歸也是個王。
跟在劉邦身後的張良,心下猶豫不決。
韓成封地就在項羽的眼皮子底下,韓王成又是胸無大志膽小平和之輩。
“張良祖祖輩輩都忠於韓國宗室,韓王成問出此言,豈不是在質疑張良的忠心?”
蓀歌看向眉宇間已佈滿風霜滄桑的張良。
依舊俊美無雙,但終歸不再是那個意氣少年郎了。
張良低頭,別無選擇。
韓王成一走,膽小怕事的田巿不顧田榮反對,也對項羽俯首稱臣匆匆離去。
田榮氣急敗壞,恨鐵不成鋼。
早知如此,當年堂兄戰死,他就該自立為齊王,何必擁立堂兄之子田市。
如今,他既名不正言不順,有無戰績功勳傍身。
就連副將田都、齊王建的孫子田安都因隨同項羽入關得封地。
田市一走,田都,田安本就曾在項羽麾下,見識過項羽的神勇善戰,也忙不迭的離開了。
田榮覺得他辛苦籌謀,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封賞之事,落下帷幕,幾家歡喜幾家愁。
最愁的,最憤怒的,除了田榮,就是劉邦。
蕭何從了項羽,張良回了韓地。
他呢?
美名其曰衣錦還鄉。
劉邦失魂落魄,喪氣的想要認命。
比劉邦更灰心失意,彷徨迷茫的是陳平。
陳平抓耳撓腮都想不到為何會發展到這一步。
西楚霸王項羽自封為帝稱天子都咸陽?
亂了,亂了,全亂了。
陳平想,如今他再去歸順項羽還來得及嗎?
蕭何歸順,被封左丞相,位高權重。
章邯投降,被拜為內史,京城最高的行政長官。
韓信,如今是一郡郡尉。
那太尉之職,如今仍空懸,由范增暫代,但假以時日,不是韓信的,就是章邯的。
就連子嬰,都混了個不大不小的官位。
也許,從一開始就錯了。
咸陽宮。
“章邯,你為何不願封王?”
本來,項羽打算看在章邯麾下二十萬秦軍到份兒上,也封其為王,但不曾想,別人趨之若鶩的,章邯拒絕了。
章邯一本正經“我只是您的手下敗將,不意味著我就是傻子。”
“您既有心承襲秦制,那就說明中央集權郡縣制必然會被全面推行。”
“韓信,隨您征戰,未封王。”
“範丞相,更是出謀劃策勞苦功高,也未封王。”
“就連您的叔父,都只任郡守。”
“足以說明,封王,死得快,早晚會被翦除。”
“陛下,臣要走馬上任了。”
章邯心中有竊喜,總算走對了一條路。
如今都是內史了,諸侯王都不安分,那他離大將軍之位還遠嗎?
“陛下,丞相,臣定會不負所托。”
郡尉,只是過渡。
韓信深知,他真正的作用,是震懾沛公。
沛公造反,他平叛。
偌大的殿內只餘蓀歌和項羽二人。
項羽長長的嘆了口氣“終於結束了。”
“為何稱朕?”蓀歌抿著茶,隨口道。
有蕭何在,她這個右丞相,完全可以混吃等死。
項羽不假思索“不願稱孤道寡。”
“我不覺得自己是孤家寡人。”
“我生身父母雖早亡,叔父雖有私心,但總歸待我親厚。”
“後由遇師父,師父待我赤誠,甚至無所圖。”
“師父曾言,生死,您都在。”
這一年,項羽二十六歲。
你們給我個評論啊,感覺好生淒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