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藝炯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五十八章:帝汶直屬州,澳洲崛起錄,瘋藝炯龍,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隨著時間來到1921年的9月1日,預訂好的新的行政區劃的投票時間也正式截止。
結果不出阿瑟和政府的預料,那份備受認可的行政區劃設計圖,獲得了487萬份投票中超過79.4%的支援度,被澳大拉西亞政府正式確定為新的行政區劃設計。
既然新的行政區劃設計被確定了,那接下來有一件比較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完善新成立的北澳大利亞州和首都特區的整治體系,並且切實的將各州的範圍落實,明確土地的歸屬。
在澳大利亞地區的所有州中,南澳大利亞州和西南威爾士州是改變最大的兩個州。
這兩個州的面積都被劃去了一半以上,也要面臨相當巨大的政治改革。
不過好訊息是,新成立的北澳大利亞州和首都特區的首府都已確定,只需要在達爾文和聖阿瑟堡建立相應的州政府,這兩個州的行政體系也就能相應的建立。
北澳大利亞州還好說,達爾文是澳大利亞北部最大的城市,這樣的改變也是完全能夠接受的。
而首都特區並沒有所謂的首府,這是專門為首都建立的特殊行政區,政治核心在澳大拉西亞新的首都聖阿瑟堡。
但有個問題,聖阿瑟堡的建設仍在進行,州政府的建立是有一定的困難的。
不過目前首都特區的範圍內,因為大多數都是墨累河流域平原的原因,人口並不多,管理起來也是比較簡單的。
但只需要建立比較簡單的州政府,管理首都特區內的一些小城市即可。
等到聖阿瑟堡的建設完成再對整個首都特區進行妥善管控也是可以的,畢竟首都特區是為了首都服務的,首都都沒建成,其他的工作也自然要延後。
其實不同意這份新的行政區劃的民眾,大多都是新南威爾士州和悉尼的人口。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這份新的行政區劃,讓新南威爾士州損失了西部大半的土地,也讓悉尼失去了首都地位。
雖然這是以國家大局為重做出的改變,但民眾們也不會思考那麼多。
特別是悉尼的民眾,悉尼不再作為首都,而是一個特殊的經濟城市之後,悉尼所享受的待遇自然會低一級。
雖然短時間內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和悉尼媲美,但悉尼的輝煌也不復從前。
縱使這些人再反對,也無法改變行政區劃已成定局的事實。
1921年9月2日,澳大拉西亞政府正式頒佈了關於改變行政區劃的公告,阿瑟也正式宣佈成立首都特區和北澳大利亞州,並且將首都領地改為悉尼領地。
新增了兩個州級行政區,相應的也要新增兩個州議院,並且也要調整眾議院中對於各州的比例分配。
不過眾議院的人數已經不會更改了,298人已經是不小的規模了。
當然,藉著這次機會,這也趁機宣佈了帝汶的本土化。
從9月2日開始,澳屬帝汶殖民地正式改名為帝汶直屬州,會和北澳大利亞州以及首都特區一起,建立相應的州政府和州議院,成為澳大拉西亞新的州級行政區。
這是澳大拉西亞殖民地本土化的第一步,接下來,包括新幾內亞在內的眾多殖民,也將成為本土化的重要一環。
不過,殖民地本土化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要擁有自己的產業規模之外,相應的基礎建設,以及醫療和教育的普及也要跟得上本土的節奏。
相信在政府的大力發展之下,新幾內亞以及皇家領地,還有附近的諸多島嶼的本土化已經是必然,無非就是時間的長短罷了。
因為首都聖阿瑟堡還在建設,因此首都特區的首府暫時設在聖阿瑟堡的北部小城市布羅肯希爾。
布羅肯希爾原本是新南威爾士州著名的礦業城市,也是澳大利亞東部乾旱地區最大的居民。
這次被劃分到首都特區之後,布羅肯希爾自然也成為了首都特區除了正在建設的城市之外,最大和最出名的城市。
當然,因為是一座礦業城市的原因,布羅肯希爾的人口註定不會太多,目前也只有七千人出頭。
將首都特區的首府設立在這裡只是暫時的,等到聖阿瑟堡建成之後,第一時間會進行遷移。
其實像布羅肯希爾這樣的礦業城市澳大拉西亞還有很多,雖然他們的人口規模並不龐大,但在礦產方面,它們卻做到了國際知名。
布羅肯希爾是澳大拉西亞全國最大的銀、鉛、鋅礦開採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銀、鉛、鋅礦產地。
這裡產出的礦產大部分經鐵路運往皮里港,在那裡進行熔鍊,或者出口到國外。
因為礦產讓布羅肯希爾擁有發達的鐵路,也是政府決定將布羅肯希爾臨時作為首都特區的首府的原因。
畢竟作為一個州的首府,交通條件一定要好,至少要和政府能夠快速有效的溝通。
其他的小城市不在澳大拉西亞原本的鐵路線規劃上,要是將它們設為首府,還得為臨時首府建設相應的鐵路,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還不划算。
為了表示對於新成立的三個州的重視,阿瑟前後參加了首都特區,北澳大利亞州和帝汶州州政府的成立儀式,以及州議院的選舉儀式。
州長的人選還需要州議院進行選舉,因此也只能由首府市的市長進行兼任,或者像帝汶那樣,原殖民地總督暫時兼任州長,等待州議院的最終選舉。
最後,回到悉尼的阿瑟也安撫了悉尼民眾。作為澳大拉西亞最大的城市,悉尼擁有超過300萬的人口,這些人的情緒還是要照顧的。
阿瑟進行了公開演講,再三保證哪怕悉尼不再作為澳大拉西亞的首都,也仍然是澳大拉西亞最重要的城市。
並且悉尼的福利政策不會有任何減少,悉尼宮也會進行保留,阿瑟也會時常來居住。
在阿瑟種種保證之下,這才算是安撫了悉尼人的心情,也讓這次行政區劃的改變得以順利進行,悉尼人也接受了悉尼將來不會是首都的事實。
其實對於這些悉尼人來說,他們還有著一個選擇,那就是跟著阿瑟前往聖阿瑟堡。
作為一個新開發的城市,聖阿瑟堡的土地價值自然沒有悉尼高。
而且因為政府大力開發新首都的原因,鼓勵澳大拉西亞人口移居到新首都聖阿瑟堡,政府會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土地,確保新首都的人口有居住的地區。
這個選擇分為兩種,一種是聖阿瑟堡和附近農業城市的農業人口。
因為廣袤的墨累河流域,每一個前往農業城市的農業人口可以獲得至少5英畝的土地,這一水平遠遠超過澳大拉西亞的人均耕地面積,也能保證這些農業人口的收入。
其次,就是購買聖阿瑟堡的地產,包括地皮,修建的房屋等等。
人們可以選擇購買現成的房屋或者自己買地皮修建房屋,透過房產將自己變為新首都的居民。
目前新首都的房價遠遠低於悉尼,這也代表著在不計損失的情況下,確實有部分人可以輕易做到賣掉自己的房產,隨後在聖阿瑟堡居住。
當然,為了保障聖阿瑟堡的地產價格不會有控制不住的增長,以及確保悉尼的經濟不會因為大量人口的流失陷入低迷,政府對於聖阿瑟堡的第一批人口也是有著人數限制的。
第一批聖阿瑟堡的居民人數大約在十萬人左右,這十萬人全部從悉尼和墨爾本這樣的大城市移民,確保不會影響其他小城市的經濟和秩序。
等到聖阿瑟堡的各項建設和發展進入穩定狀態,才會考慮引進第二批移民,但聖阿瑟堡的最終居住人口也不會突破30萬。
人數保證在30萬的水平線之後,接下來的發展就要靠聖阿瑟堡自己了。
不過,因為有著澳大拉西亞的首都的名聲的加持,相信聖阿瑟堡的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
雖然不至於短時間內就變成人口百萬的大城市,但成為首都特區名副其實的最大,最發達城市還是沒問題的。
目前新首都的建設滿打滿算已經進行了兩年多的時間,各項建設其實已經有了雛形,市中心的建設更是已經有了基本的框架,部分房屋甚至已經開始住人。
不過要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目前聖阿瑟堡的建設還遠遠不夠。
首先是國家政府的所在地,政務院的建設。目前政務院的總建設進度已經進行一半以上,預計可以在1923年左右完工。
這也代表著內閣政府最快可以在1924年搬遷到聖阿瑟堡,從而實現實質上的將首都搬遷到聖阿瑟堡。
王宮的建設就要落後許多了。這倒不是說王宮的建設有所拖延,相較於政務院的建設來說,王宮的建設更加龐大,耗資也更加昂貴。
阿瑟對於新王宮的預算高達1.5億澳元,這筆資金甚至和政府拿出的新首都和墨累河流域的開發資金5億美元也差不了多少。(5億美元等於2億澳元)
建設一整個區域的資金用來建設一座王宮,新王宮的奢華和龐大可見一斑。
也正是因為新王宮的建設太過龐大,導致目前新王宮的建設進度只有三分之一左右,預計最快也要在1925年左右完工。
結合新王宮以及政務院的建設進度來看,政府搬遷首都的時間大約在1926年,從決定遷都開始,至少花費8到9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整個遷都工作。
目前時間才過去了不到三年,遷都工作仍然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行,這也是現代國家的通病。
古代國家的遷都要簡單很多,畢竟古代國家的政治體系相較於現代來說更為簡單,政治機構也沒有那麼複雜。
但現代國家的遷都需要考慮到複雜的政治機構之間的協調,以及對於遷都兩地經濟的影響。
一般來說,在十年左右搬遷首都已經算是比較快的了。像一些對於新首都建設有著宏大目標的,遷都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阿瑟就沒有那樣的目標了,相較於建設一座新的超大城市,阿瑟更喜歡新首都設計中數十萬人口的中等規模預想。
人口太多了也會造就這種或那種的問題,大量的人口勢必會發展工業和其他行業,這對城市和環境造成的汙染是相當嚴重的。
雖然阿瑟在發展工業的時候已經相當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但這個時代的工業裝置在設計的時候就沒考慮到保護環境的問題,對環境的汙染是相當嚴重的。
澳大拉西亞還好,像歐洲以及美國那些工業發達的城市,空氣質量和環境是比較差的,甚至連水資源都遭受了汙染。
要知道,對於歐美國家比較嚴重的工業汙染,可是有著香車,美酒,臭倫敦的美譽的。
阿瑟可不想感受如此嚴重的工業汙染,不僅損害身心健康,就連心情也會遭到嚴重的影響。
首都畢竟是王室需要長久居住的地區,首都的環境保護還是需要嚴格執行的。
這也是為什麼澳大拉西亞的最大的工業區設立在西澳大利亞州,遠離首都的真正原因。
而在首都聖阿瑟堡的建設上,阿瑟採取了專家的建議,將聖安瑟堡和工業完全分離。
哪怕是將來完全建成的聖阿瑟堡,也不會有重汙染工業的存在。
將來的聖阿瑟堡是澳大拉西亞的行政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
至於工業和農業,根據政府的建設計劃,在澳大拉西亞的附近會建設農業小城市,為首都提供足夠的糧食供應。
而工業城市距離首都的距離就更加遙遠,最近的也有幾十公里,確保首都的環境不會遭到太大的影響。
在剝離了工業的情況下,首都的規模也註定不會太過龐大,維持一箇中等規模的人口和經濟,就已經能夠滿足首都的要求了。
在大部分情況下,首都並不是越大,經濟越發達越好。綜合考量之下,阿瑟更願意讓新首都的人口和經濟都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規模不要變得太過龐大。
4000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