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藝炯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六十六章:T-14坦克和T-14A坦克,澳洲崛起錄,瘋藝炯龍,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初選擇悉尼作為首都,除了悉尼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地新南威爾士的首府之外,悉尼還擁有當時最大的港口之一,悉尼港口,比較適合經濟的發展,同樣也適合對外吸引移民。
但現在,悉尼靠近海邊的缺點也暴露了出來。在澳大拉西亞的海軍規模沒有提升起來之前,悉尼的安全並不是那麼可靠。
再加上悉尼隨著人口瘋狂擴張所暴露出的問題,讓澳大拉西亞的政府之內,也漸漸地多出了請求遷都的聲音。
遷都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並不陌生,在遇到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環境等問題的時候,遷都也就成了有效並且必然的解決方式。
就拿美國來舉例,美國的首都並不在最發達的城市紐約,而是人口少,相對不太發達的華盛頓。
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首都定在悉尼這樣的東南沿海城市還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內陸和西部城市的發展受到忽略。
澳大拉西亞實際上是有平原的,還有著澳大利亞地區唯一的河流墨累河。
理論上來說,墨累河三角洲發展潛力甚至要比澳大拉西亞東南部還要高,並且還因為位於內陸的原因,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這片地區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是一片荒蕪之地,人煙稀少,經濟也不發達。
如果遷都的話,這片地區是最合適的地區,但同樣也是最麻煩的。
這和新建城市無異,也代表著澳大拉西亞政府要耗費數十年的時間,這片地區來修建一座新城市。
但好處也十分明顯。這裡有著澳大利亞地區的第一大河,並且地處澳大利亞中部平原,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如果這片地區開發的比較好,單單墨累河沿岸,就能夠容納數千萬人口在此居住。
這也代表著單單一個澳大利亞地區,能夠容納至少一億多的人口。再加上紐西蘭新幾內亞和各個殖民地,澳大拉西亞至少也能容納兩億以上人口,正好是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人口需求。
來自後世的阿瑟知道,澳大利亞地區雖然擁有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貿土地,但在後世,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真正能夠利用的土地已經很少,澳大利亞的人口也普遍分佈在沿海區域和東南部。
要知道,澳大利亞廣袤的中部平原,在後世已經完全戈壁化,荒漠化。
在100多年前的現在,這片中部平原,特別是墨累河流域,也並不是沒有挽救的可能。
如果能夠真的將這片地區開發成可種植,可居住的區域,這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是一件好事,對阿瑟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單單墨累河流域能夠養活數千萬人口,如果再加上北部達令河流域,又能養活數千萬人口。
再加上澳大拉西亞外圍殖民地和群島構建成的防禦島鏈,澳大拉西亞頂級列強的地位基本也就奠定了。
只不過,雖然遷都的好處大於壞處,政府內部也不時有請求遷都的聲音傳出。
對於現在的澳大拉西亞來說,暫時並不適合大張旗鼓的進行遷都。
一來,悉尼一百多萬人口肯定不願意政府遷都。畢竟首都和非首都城市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作為首都,悉尼在發展中的便利毋庸置疑,是悉尼能夠快速超過墨爾本,作為澳大拉西亞第一個人口破百萬城市的原因。
如果失去了首都的地位,悉尼不見得會被墨爾本超越,但相較於現在的地位肯定會有所下降。
二來,遷都也不是決定好就能立即執行的。新城市的選址,建設,包括將來政府駐地的建設,新王宮的建設等等,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也需要大量的資金。
再加上阿瑟覺得歐洲大戰已經不遠了,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澳大拉西亞不會遷都,阿瑟也暫時沒有遷都的打算。
與其將政府的資金用在換一個首都方面,不如用來生產更多的武器裝備,在戰爭中謀取更大的利潤。
等到澳大拉西亞在這次戰爭中賺夠錢了,再加上沒有戰爭和外敵的威脅,再大張旗鼓的宣佈遷都也不遲。
利用戰爭獲勝帶來的巨大名望,到時候選擇遷都,民眾們就算再不願意,也不會有人跳出來直接反對。
只不過,雖然暫時不打算遷都,但對於墨累河附近的考察已經可以開始進行了。
就算將來這片地區不會作為首都的所在地,這也是一片完全值得開發的土地。
要知道,目前的墨累河流域,土壤並未遭受太大的破壞。除了少部分地區已經戈壁化之外,大多數地區還是鬱鬱蔥蔥的草原和森林,開發價值極大。
只要能夠妥善解決澳大拉西亞已經氾濫的野兔問題,這片地區就是澳大拉西亞未來的糧倉,未來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平原這種地理區域,是發展潛力最大的,是一個國家最需要的。
平原不僅能夠用來建設城市群,同樣也能用來建設畜牧區,糧食產區和工業區等等。
而且平原地區的交通建設更加容易,公路和鐵路的鋪設相對來說也比較簡單。
像東南部的山地和丘陵,鋪設鐵路和公路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隧道和橋樑等。
但平原只需要閉著眼睛鋪設道路,不僅能夠大幅度節省人力和物資,同樣也能節省大量的時間。
1914年1月17日,望著澳大拉西亞地理圖許久的阿瑟,終於下達了自己的命令,派遣一支地理勘測團隊,前往墨累河流域。
如果確定這片區域適合發展,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那麼阿瑟也不介意將首都搬遷到這,發展澳大拉西亞自己的平原。
如果發展潛力不是那麼大,看在這是澳大拉西亞為數不多的平原的面子上,這也能在一戰後投入一些精力來開發這片地區。
當然,如果這片地區的發展潛力並不太大,除了頒佈一些阻礙這片地區荒漠化和戈壁化的政策之外,阿瑟開發這片地區的慾望,就不是太高了。
地理環境的勘測是一項大工程,不僅要探查這片地區的地理環境,那也要勘探這片地區的礦產資源,淡水資源,是否適合發展農業,畜牧業等經濟產業等。
就算地理勘測隊伍的進度再快,至少也要等到兩三個月才能獲得比較完善的彙報。
當然,阿瑟對此也並不著急,除了耐心等待地理勘測隊伍的訊息之外,阿瑟目前還有著其他的重要事情,比如說皇家農用機械廠。
皇家農用機械廠表面上是澳大拉西亞最大的拖拉機生產廠商,實際上也在從事著關於坦克方面的研究。
自四年前研究出第一代坦克之後,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探索和實驗,澳大拉西亞的第二代坦克也順利出爐。
第一代坦克的研究很簡陋,在拖拉機的基礎上,增加武器,鋼板和彈藥倉等設計之後,就誕生了第一代坦克。
雖然在之後也經過多次修改,這樣的坦克設計還是十分簡陋,不僅看起來醜,更是經常出現問題。
毫不誇張的說,第一代坦克每行駛數十公里就會拋錨一次,十分考驗當代坦克兵修理坦克的能力。
雖然大多數都只是小問題,經過簡單的修理就可以再次上路,但架不住第一代坦克出問題的頻率實在太高。
而第二代坦克,則被阿瑟寄予了厚望。
因為,第二代坦克是全新設計的坦克,不僅造型和第一代坦克差異甚大,就連效能資料等等,差距都不是一星半點。
阿瑟看到第二代坦克的第一眼,就瞬間拋棄了第一代坦克的設計。
原因無他,第二代坦克在阿瑟看來,是真正的更加現代化的坦克。
哪怕不看第二代坦克領先一大截的效能資料,單單從外觀方面來看,第二代坦克就足以秒殺第一代坦克。
第二代坦克被阿瑟命名為14年制Tank,簡稱T-14坦克。
根據皇家農用機械廠的設計,T-14坦克一共分為兩個型號,分別為基礎的T-14坦克和T-14A坦克。
先說T-14坦克,是第二代坦克的基礎版。體型稍比第一代坦克大一些,容納五名乘員,分別為一個駕駛員,一個指揮員,一個炮手,一個機槍手,一個裝彈手。
T-14坦克裝備著一門GA1902-75毫米半自動火炮和一挺MA-107馬克沁重機槍,在火力方面堪稱無解。
上方的炮口可以自由轉動,理論上來說可以自由的攻擊360度的敵人。
而炮口之下,架設著一挺重機槍,朝向固定,只能攻擊坦克前方的敵人。
除了火力方面進行升級之外,T-14坦克還覆蓋了21毫米的鋼甲,大大提高了坦克的防護能力。
皇家農用機械廠還貼心的為坦克配備了一臺空調,可以讓坦克士兵們隨心調整坦克內的溫度,不用擔心夏日和冬日作戰遭受的氣溫困擾。
當然,火力和裝甲方面的加強,也讓這輛坦克的重量達到了足足14.6噸,這樣的大傢伙在戰場上絕對是巨無霸,光是重量就足以碾碎一切敵人。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