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小星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一章 興學,諸天萬界之大拯救,放羊小星星,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興學之論一出,在座的文臣紛紛起身,畢恭畢敬的朝著李傑行了一記大禮。
“陛下聖明!”
一時間,‘陛下聖明’四個字高懸於承明殿上空。
看到滿朝重臣拜服的場景,即便劉娥提前知道了此事,心中仍舊止不住的泛起了陣陣漣漪。
六哥這一招,高啊!
毫無疑問,興學之策,準確的擊中了文臣的內心訴求。
同時,一旦訊息傳開,官家也能收穫天下士人之心。
先裁軍,再興學,一石數鳥,手段當真高明,若不是朝夕相處,劉娥甚至懷疑是不是有人在官家背後出謀劃策。
如此老辣的政策,便是先帝在位,也不一定想得出。
“眾卿平身。”
李傑不以為意的抬了抬手,興學,不過是籠絡人心的手段罷了。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句話雖然不好聽,但以此時的生產力,如果沒有士大夫參與,這天下只怕會亂。
客觀事實必須得承認。
畢竟,這是現實世界,不是什麼遊戲世界。
一個指令,下屬便紛紛擰成一股繩,萬眾一心,擱在現實世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訴求,上至宰輔,下至胥吏,誰沒點自己的小心思?
真當是百分百忠誠度?
所以,必要的妥協,亦是不得已為之。
況且,興學又不是什麼壞事?
唐宋八大家,北宋獨佔六席,並且全都聚在仁宗朝,歸根結底,這是文教興盛的結果。
這也是時代的產物。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
單從文化方面來看,縱觀歷史長河,宋確實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當然,興文教只是眾多原因之一。
北宋一朝,共有三次大規模的興學運動,第一次是以范仲淹為首的慶曆興學。
第二次是以王安石為首的熙寧興學,第三次則是以蔡京為首的崇寧興學。
而現在,因為李傑的介入,興學的腳步直接提前了二十餘年。
李傑之所以提前揭開興學的大幕,也是為了科舉改革做鋪墊。
宋承唐制,科舉方面亦是如此。
唐代科舉的主要是明經科和進士科,自唐一來,明經不過是帖書、墨義,考量的是士子的背誦能力。
眾所周知,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
也正因為如此,進士科方才成為科舉中最重要的一科。
在進士科上,宋同樣沿襲唐朝舊制,重詩賦,而輕經義。
詩詞歌賦,講究的是文辭華麗,對仗工整,換句話說,詩賦是華而不實。
依後世的眼光來看,這種取士方式肯定是不合理的。
選取中央儲備幹部,只考詩詞歌賦,不考實務,合理嗎?
不合理!
不過,若是加上時代因素,重詩賦,也有一定的邏輯。
古代的識字率非常低,這是公認的事實,能夠接受教育的,最少也是小地主階級。
普通的農民子弟,幾乎沒有讀書的機會。
畢竟,供養一個讀書人的開支可不小。
筆墨紙硯,書本費,拜師的束脩,遠遊的費用等等,普通之家根本無力負擔。
更別說男丁,本就是家庭的重要勞動力。
讀書科舉是要脫產學習的,本來能夠產出的勞動力,不僅不參加勞動,反而去讀書。
這一出一進,差距可不小。
因此,能夠接受教育的大多是中上層的子弟。(當然,也有個例,凡事無絕對嘛,但個例不足以否定總體規律)
然後,這些出身不錯的讀書人,再歷經一輪又一輪的篩選,最後留下的,即便有些濫竽充數的,其數量也不會太多。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個人的見識和閱歷,和他身處的階級也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以詩賦取士,這一看似荒唐的標準,實際上卻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代盛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學校,立師資,聚群才,以陳正道。”
待到眾人重新歸位,李傑試探性的丟擲了改革學制的觀點。
“然,今學舍雖存,卻疏為流表,生徒罕至,朕聞,諸生員竟以兩館為恥!”
“諸卿,何以教朕?”
李傑這段話的大意是,雖然現在學舍尚存,但卻是名存實亡,諸多學子,更是以兩館為恥。
宋初,中央官學主要有國子監、廣文館以及宗室學校。
宗室學校的招生物件是宗室弟子,暫且不表,李傑口中的兩館便是國子監和廣文館。
廣文館最初的目的是收錄博學之士,然而,現在的廣文館卻成了權貴子弟掛名取解額的地方。
另外一館國子監,亦處於半廢的狀態。
國子監本為育才之所,只是現在科舉更加重視參加鄉貢的生員,故此,國子監也慢慢名存實亡。
“陛下聖明!”
半晌,王曾越過了發言順序,先於丁謂,開始闡述自己的想法,當然,開獎之前,拍個馬屁也是很有必要的。
“臣伏聞,善國者,莫先育才,而育才之方,莫於勸學。”
“先帝曾著勸學詩一首。”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陛下興學,既是承先帝之志,亦是啟盛世之兆。”
“臣以為,興學之首要,莫過於先興太學。”
“今國子監瓦屋不過兩百間,制度狹小,不足以取天下之士,臣請陛下,興學士,置明師,以育天下英才。”
“另,天下州學縣學,亦是廢弛久矣。”
“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當令各州縣,皆立官學,由各路監司擇選屬官為教授官。”
“若不足,則取鄉里宿學有道業者任教授官。”
王曾的觀點,其實並不算新穎,而且說得很是籠統,大意是國子監學舍不夠,該多建學舍,擇選明師。
而地方州學則由各路長官負責挑選老師,首先從自己的部下中挑選,如果不夠,再從當地挑選學識過人的明師。
這樣的發言也很符合王曾的為政風格,既不會出錯,也不會太過激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