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小星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四章 時機已至(求訂閱),諸天萬界之大拯救,放羊小星星,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佑樘在駕崩之前已經安排好了一切,朱厚照登基也是水到渠成,期間並沒有什麼么蛾子,這段時間除了喪葬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定下諡號了。
國不可一日無主,即使在大喪時也不會耽擱朝政,經過多番商討,最終將朱佑樘定為明康宗,康本意是安寧、和樂,引申指富餘、廣大之意。
喪葬結束之後,文華殿內,朝堂上的重臣已經換了一批,內閣首輔徐溥在弘治十年便致仕了,如今的內閣首輔是劉健,內閣中除了李東陽、謝遷兩位之外,李傑的師兄梁儲這些年來一路升至吏部尚書,去年開始入閣參贊機務。
李傑如今升至吏部左侍郎(正三品)兼任翰林學士,離入閣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倫文敘、湛若水兩人也跨過了史官的階級踏入講官,時任翰林院侍講(正六品)。
朱厚照如今不過十七,父子感情十分深厚,即使一個月過後臉上仍舊一臉悲痛,眉宇間愁色不減,朱佑樘臨終前一再囑咐他的事情還是要辦。
“先皇臨終前囑咐朕的事情想必諸位愛卿也都知曉是何事,今日便議一議。”
朱厚照口中所說的正是開海一事,經過這些年李傑的不懈努力,朝堂上對於開海一事也不復之前的舊態,口子逐漸鬆動,去年之時便有京中官員提出開海之事。
懷恩在朱佑樘辭世之後也無心繼續執掌內官,請辭了司禮監的位置,現在站在天子身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則是雨化田,至於劉瑾之流早就被李傑清掃乾淨了。
梁儲瞥了一眼李傑上前一步說道:“陛下,先帝念邊海民生之重,弛海禁,允通商,許販東西諸番,凡走東西二洋者,制其船之多寡,往來之程限,定其貿易之貨物,設港口抽分課以重稅,沿海之民必感恩於陛下,此乃惠民之政。”
劉健笑著點了點頭:“然也,陛下,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賴也,沿海之地多鹵地,百姓無以為業,民業全在舟販,不若因勢利導,順其自然。”
謝遷也附和道:“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時移世改,理自然也!”
之後朱厚照的目光轉向李東陽,這件事情朝堂上的眾人早就商討過數次了,因此李東陽也是毫無疑問的贊同,四位閣臣相繼發言之後,朱厚照又將目光投向李傑。
要說殿內朱厚照最信任誰,眾大臣心知肚明,早在開蒙之時兩人就相熟了,可以說朱厚照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李傑的影響最大,殿內的其他人見朱厚照在諮詢完內閣大臣之後第一個看向李傑也不意外。
李傑開口道:“陛下,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世而制,十萬之豪富,則勝於有百萬之勁卒,之前大勝韃靼,靠的就是財之一字,兵多將廣,衣食器具足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大明國力勝於韃靼數十倍,火器勝於韃靼百倍,何愁不勝?”
朱厚照微微頷首,這些年李傑無數次向他說過經濟的重要性,一文錢不僅僅難倒英雄漢,國家沒錢照樣是舉步維艱。
李傑這些年提出的新政為什麼沒有大面積的反對之聲,就是因為李傑所提的都是開源之法,冗員冗官的問題,只要國庫充盈都不是問題,可以潛移默化的去改變,並不急於一時。
“開海乃善政,恩澤天下萬民,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孟子曾言,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
李傑借用孟子的話來說明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原意為如果貨物不流通,互通有無,以多餘的彌補不足的,那麼農民的糧食,女工的布帛就等於沒用了。轉貧為富,從事農業不如手工業,手工業則不如商業,民富則國富。
重商的觀念早在李傑教導朱厚照的過程中便悄悄的灌輸給了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現下還是不好明確的提出來,畢竟儒家的觀念也不是一時能夠改變的,這種觀念的劇變只能等待日後逐漸扭轉。
朱厚照在李傑發言之後開口道:“善!其他愛卿如何看待?”
說著眼神環顧四周並沒有特地點名哪位大臣,九卿中尚未發言的一一作答,基本上都是先鼓吹一番先帝,然後盛讚朱厚照如何如何英明,開海的好處有多麼多麼好之類的話。
眾大佬發完言之後,剩下級別稍差一層的官員也不長篇大論,只是附和道。
“臣等附議!”
廷議結果和之前商討的並無二致,朝廷在登州府、寧波府、福州府、漳州府、廣州府、天津衛六處分別各開港口,易私販為公販,即將之前的私商轉為合法公商,先於六地試行,觀其後效再決定是否擴大,這件事情也是朱厚照登基之後的第一件大事。
六處港口均設立一個專門的衙門負責管理私人海外貿易並徵稅,新衙門定名為督餉館,歸於市舶司管轄,所有私人貿易均要在此登記,船引在此領發,船隻進港出港均要盤驗,稅收也是有督餉館收繳,根據路程遠近,所販物品等等抽取不同比例的稅收。
如果繞過督餉館那麼就屬於非法貿易,一旦查獲如同禁海時所犯一樣治罪,在開海的同時朝廷也不會放棄大力打擊私販,凡是沒有在督餉館登記的船隻都在打擊之列。
隨著朝廷詔書發行天下,沿海的百姓以及私販的商賈皆是舉家歡騰,除去一些大海商之外,剩下的人在出海時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畢竟朝廷嚴禁私人出海,抓到了就是死罪,如今開海在他們眼中無異於久旱逢甘霖。
那些大海商對於開海也是鼎力支援,即使有部分人心懷不滿,在大勢之下也不得不遵從朝廷旨意,李傑這些年的經營,在朝堂之上早已編織出了一張巨網,如今根基深厚,這些反對派已經不太被他放在眼裡。
開海後的情況也不出李傑的預料,如火如荼的私人貿易給國庫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而且越來越豐厚,朝堂上的大臣見狀更加堅定了開海策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