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車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章廢奴,三姓家奴!,高粱河車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建鄴城內,眼下還看不出橫遭兵禍的樣子,北道大都督李如願釋出了很嚴格的軍令,因此城中並沒有發生混亂,又是有內應進的城,所以戰鬥雖然持續了時間不短,但其實不算極烈。城中守軍大部分已經龜縮臺城,餘下各部有的已經投降了,到了後面甚至還有百姓大著膽子上街看熱鬧。
丹陽郡城,此刻已經成了北道大都督李如願的中軍所在,丹陽尹官署也成了大都督府。
四十多歲的李如願身材高大,雖然人到中年但還是儀表不俗,鬚髯整齊,俊朗飄逸。
此刻他只穿著一身青袍站在建鄴城的輿圖前,左右都是跟他起兵以及一路“投誠”的將領和官員。
其中一人與他年紀相仿,長相俊逸不凡,穿著一襲錦袍,但周身氣度可就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此人是當今皇帝桓瑾的堂弟,九江王桓瑛。此前任丹陽尹、護軍將軍。也正是有他做內應,李如願才能順利進入建鄴城,與新皇帝現在就一牆之隔了。
桓瑛此刻是興奮又緊張,目前勤王大軍已經都在路上了,但他們也兵臨臺城下,等到攻破臺城之後...不敢想,哈哈哈,根本不敢想。
李如願聽著軍情彙報其實還很憂心目前的形勢,眼下十餘萬大軍都在向建鄴撲過來,而他們的兵力從最初的八千到現在也不過萬餘人,臺城守備還是比較緊密,城防又比較完備,一時半刻拿不下。
記室李煦進言道:“都督,勤王軍雖眾,然各懷鬼胎,我們一路上勢如破竹,這些人都心懷畏懼,不敢孤軍上前,當務之急還是臺城,我軍軍力如今尚有不足,現在應該廣募兵卒,以補充軍力,做攻城準備。”
積弩將軍韓崇聞言道:“可這一路上,趕來從軍的卻並不多見,如今城中的百姓都在觀望,城中囚徒在我們進來之前就被太子桓璋徵召為兵,此刻城中確是無兵可募啊。”
眾人聞言都是面色一凜,李如願卻是若有所思,李煦則是一副胸有成竹的道,“不,還有一些人。”
沒等李煦說話,李如願道:“五郎的意思可是要募奴為兵?”
李煦是李如願的侄子,家中行五,又是心腹謀主,一向為他所倚重。因此即便是在軍議之中,也是稱呼其五郎這種親近的稱呼。
“不錯,大都督所言,既是某之所想,如今大楚,世家大族肆意妄為,沉迷享樂,多蓄養大批家奴,此輩人身為奴籍終身不可擺脫,如果大都督廢除這些人的奴籍,一定能夠得到可用之兵,此輩必願為大都督效死。”
李煦的話讓很多人臉上露出興奮之色,但有幾人卻有些顧慮深重的樣子。大概是擔心這樣做會得罪江左的一眾世家大族。
思慮片刻之後,李如願當即決斷:“我等舉義兵,本就是為了肅清朝中奸佞,使主上不再受小人的矇蔽和蠱惑,當了如今,還要擔心得罪此類?”
作為當世名將,李如願自然是明白如今的局勢,他說是清君側,不過是因為北人在朝堂式微,朝中如今被世家大族所把持,而一直支援他北伐建功的太傅荀祁和老皇帝在兩年內先後去世。
如今掌權的尚書令陸儉等一直在進言,李如願坐鎮壽春太久了,又跟北面暗通款曲,新皇帝桓琰也的確動了心思,想要換個人去接替壽春這個淮南第一重鎮。
李如願可不是什麼善男信女,十幾歲跟著伯父李豐,父親李昂一起率領宗族數百口南下,李豐和李昂兄弟兩人因為勇力過人,被推舉為流民帥,並帶著萬餘人定居淮南,還接受了老皇帝的官職。
壽春之戰,伯父李豐和父親李昂全都戰死,李如願兄弟幾人卻帶著流民軍血戰不退,最終在淝水岸邊率所部擊潰了數倍於己的北軍,為那場南北大戰奠定了勝機。
雖然朝堂都因此歸功於當時坐鎮建鄴的老太師荀祁運籌帷幄,但李氏父子兄弟的死戰不退,以及那支流民所組成強軍的戰鬥力,對戰局的影響也絕對是關鍵性的。
戰後李家也得了封賞,李如願因為戰功被封為姑藏侯,淮州刺史。仍舊統率李家部曲。
此後,因為跟荀氏的關係,李如願的官職也一路上升,但荀老太師故去之後,南下北人在朝中就屬於被江東士族打壓的物件逐漸失勢,因此李如願這個手握重兵的北人自然也成了眾矢之的,被朝堂的掌權之人所攻訐。
形勢對他這個南下北人來說,每況愈下,但好巧不巧的是御極幾十年的老皇帝也在去年去西天見佛祖了。繼位的太子又是個喜好文學,且與江東士族交好的。
老皇帝桓宣,諡號“昭武”,信佛快信的魔障了,但他無論怎麼吃齋唸佛,都對坐鎮北方的鎮守壽春的李如願非常信重。因為他明白江東穩定是要靠淮河一線有大將鎮守坐鎮的。
新皇帝桓瑾就不一樣了,愛好文學,音樂,跟江東士族關係非常好,畢竟當年老皇帝為了坐穩江東就給兒子娶的吳郡顧氏女為妻。江東士族在老皇帝走了之後也算是終於站起來了,首先謀奪的就是兵權。
朝堂這邊每況愈下,李如願自然也準備自救,宗室桓瑛對皇帝屁股下面的那張椅子不能說是嗤之以鼻,也只能是垂涎三尺。
一拍即合之下,李如願如有神助一般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打進了建鄴城。這其中除了上天的饋贈,就是桓家的宗室們的鼎力支援了。
如今桓瑾的好三弟齊王桓琰率領的揚州軍,好八弟燕王桓璋督領的江州軍還以每日數里的“神速”在路上緊趕慢趕,其他兵馬見這兩位統領的大軍的親王都如此“神速”自然也有樣學樣,都不著急。
至於離得最遠的荊州軍,此時還沒有集結完畢。
不然李如願的兵馬再精銳善戰,也不至於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就完成了當年胡虜百萬眾都沒能達成的成就——跨越長江天塹,並打進建鄴。
此時南國武備,是這數十年裡最為廢弛之際。二十年前那場大戰,打出了氣勢,但此後沒有壓力的江東也自然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最重要的是免奴為兵這張牌打出來之後,也就意味著進城的李如願跟城中豪族再無轉圜的餘地。
但李如願還是毅然決然的頒佈了法令,“從軍者,皆除奴籍。”
人在陸宅,拎著斧子的劉絳卻在聽到這個訊息之後,為之一振。這入城的李大都督,真是個統戰高手啊。分析階層很有一套啊。
這還有啥好說的,爺當兵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