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胖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5章 好評…差評如潮,肌肉大導演,大胖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哈哈哈……”
電影院放映廳裡,伴隨著螢幕上的誇張劇情,不時的傳出陣陣笑聲。
周星弛三年磨一劍的《功夫》,很容易的讓觀眾笑了出來。
無論是上座率還是散場後的口碑調查,都證明這是一部經典之作。
但第二天的媒體報道,卻是這個畫風:
【《功夫》贏了票房,輸了口碑!】
【周星弛江郎才盡,觀眾表示看不懂。】
【細數《功夫》兩宗罪:無經典臺詞與空洞的劇情。】
不但影評人大肆的批評,就連茄子網上電影的開畫分數,也僅僅只有7.2分,甚至不如《天下無賊》的7.8分。
董熹更喜歡從網上看網友的評論,相比於影評人的想法,更能貼近觀眾的想法。
不但在茄子網上評價很低,在天涯、貓撲等各大論壇,也是一片江郎才盡的批評。
比如設定一個武林高手是g有何目的?對劇情有何推動?男主受傷突然進入電線杆頂部,打出很多掌第二天就恢復如常了,為什麼是去那躲著?為什麼就恢復了?男主似乎還對此不知情,為什麼會忘記?
如來神掌他就買了本書,平時也沒看他學,怎麼就被暴揍一頓就突然掌握了這個從天而降的掌法了?劇情各種邏輯不通。
這些評論看的董熹一臉的黑人問號,周星弛是誰?
無厘頭大師!
你在他的電影裡吹毛求疵的找邏輯問題,那不就是雞蛋裡挑骨頭——找茬兒嗎?
而且這種觀點不是少數派,而是在觀眾的評價裡佔據上風。
普通觀眾的看法,大概就是《功夫》沒有周星弛以往的電影那麼搞笑了。
就算給電影評價高分的觀眾,大多也是注意到特效場面,而忽略劇情的各種隱喻。
坦白講,《功夫》需要多看幾遍,才能明白埋藏的細節和梗。
忽略這些問題,董熹只要不瞎就明白,是有人在花錢黑周星弛。
甚至他的第一反應,懷疑是手底下人沒經過他的允許,擅自決定的事。
不過很明顯,雖然《功夫》被黑似乎對董熹的收益最大,畢竟他接下來有電影上映。
但跟他確實沒啥關係,周星弛這些年在圈子裡得罪的人太多,大家並不希望他可以更上一層樓。
所以,《功夫》不管是質量好壞,都註定一開始就會有爭議,一如當年的《大話西遊》。
有些電影還沒上映,你就會知道有無數人等在哪裡拍手叫好,另外一些沒有上映的電影,你可以聞得到隱隱的殺氣,知道這電影一出去就肯定是板磚滿天飛舞。
自然還有一些電影,你可以猜出它會得到譭譽參半、兩極分化的評論格局。
不過這一次,電影的口碑兩極分化,並沒有影響票房成績,首日票房成績突破1000萬,過億的難度不大。
雖然不打算壓制對方,但董熹也在從《功夫》所遭遇的事情吸取教訓。
就如同電影裡包租夫婦闖進賊窩,要跟火雲邪神決一死戰。
決戰之前,他們還帶了件東西:鍾。
這個鍾,有兩層含義——
一層,是要給斧頭幫“送終”。
另一層,是要為阿星敲響警鐘。
而董熹同樣被敲響警鐘,首先《功夫》在輿論上的一敗塗地,是因為發行公司的發聲渠道有限,很輕鬆被人拿捏。
這方面,董熹是不需要擔心的,熹子影視目前在國內擁有完善的宣發渠道,應對這種問題沒什麼難度。
其次,觀眾對《功夫》的不滿主要是與期待值有差別,他們想看純粹的喜劇,想要大聲的笑出來……
似乎《石頭》在特效上沒有《功夫》抓眼球,但喜劇效果卻更加出色,而且簡單接地氣的笑料,不深刻卻引人發笑。
《瘋狂的石頭》,在董熹的定位中,雖然是小成本製作,但同樣是大喜劇!
這就足夠了。
正如春晚一樣,觀眾不想去思考那麼多複雜的細節,他們只是想笑一笑。
電影票房成績取決於觀眾,大部分觀眾在入場時的眼光視角決定了他的結論,他們不是專業人士,看不懂所謂的鏡頭語言。
只是遵循內心,三俗永遠比高雅有市場。
這麼看來,董熹也沒有什麼好擔憂的,《瘋狂的石頭》或許在將來的評價不如《功夫》,但在當下並不差,甚至優勢更加明顯。
“嘿嘿~”
相比於董熹的淡定,馮曉剛則顯得頗有些興奮,看著媒體上各種的批評和吐槽。
這倒不是幸災樂禍,雖然周星弛剛擺了他一道,但馮導的氣量還是有的,不然也不會被坑第二次。
主要是媒體在批評《功夫》的同時,也將《天下無賊》拉出來做比較,稱讚是這一部優秀的故事片。
踩一捧一,永遠都是媒體的拿手戲。
雖然手段比較老套,但效果依舊有效,《天下無賊》原本停滯的票房,也稍微有些許起色。
電影市場依舊火爆,並沒有因為媒體的批評聲而變得冷場。
周星弛有路人粉有死忠粉,他的基本盤一直存在,除非他端出一碗碗心靈雞湯。
比如:《新喜劇之王》……
但誰又敢保證,若干年後《新喜劇之王》不會成為經典。
有時候太超前,並不見得是好事。
“馮導演技真棒,他應該拿明年的金雞最佳男配角。”
“哈哈。”看著微博上一條熱評,馮曉剛笑著點了個贊。
沒注意到,這條評論的使用者,名叫:褲子·北斗星·馮斯基。
網路上並不是風平浪靜,《功夫》的口碑兩極分化,延伸出的罵戰很激烈。
九十年代初,《唐伯虎點秋香》成了所謂的年度十大爛片之首,幾年後,大夥兒開始懺悔。
九十年代中期,《大話西遊》在兩岸三地同時遭到冷遇,幾年後,“一萬年”的臺詞氾濫成災。
九十年代末,《喜劇之王》被認為是周星弛江郎才盡的作品,幾年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其實,我是一個演員”當成周的夫子自道。
2004年的《功夫》,現在評分只有7.2分,或許幾年後,能進入到top250也說不定。
周星弛的電影,就如同他的喜劇風格一樣,反轉再反轉。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