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硯少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119 束手束腳,賽點,磨硯少年,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職業網球發展越來越完善也越來越全面的當下,因為商業贊助的關係,比賽環境往往存在著客觀差異。
這是事實,也是現狀,同時,這也意味著,球員們在不同賽事之間輾轉的時候,就需要適應更多東西。
但是!
從印第安維爾斯到邁阿密,連續兩站大師賽,場地、用球、環境、條件,全部都發生明顯的變化,這就顯得離譜了,特別是比賽用球的區別,在不同材質的場地上被進一步放大,整個擊球感覺都不同。
也正是因為如此,“陽光雙冠”的登頂難度又進一步放大,從適應場地到臨場發揮再到比賽戰術都需要調整。
不要說普通球員了,就連四巨頭都不例外。
看看納達爾,儘管印第安維爾斯三次登頂,但邁阿密五次殺入決賽全部遺憾落敗,至今都沒有能夠收集到屬於自己的“陽光雙冠”,難度可想而知。
對盧布列夫這樣的年輕球員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年輕球員往往缺少比賽經驗,狀態調整的難度也更上一層樓,像盧布列夫這樣,悶著頭一股腦地往前衝,捲起袖子拍拍發力,然後進入真正比賽裡就突然發現——
印第安維爾斯奏效的擊球,來到邁阿密卻經常下網;又或者,邁阿密的來球質感,和印第安維爾斯截然不同,以至於擊球點和移動腳步都需要做出調整。
怎麼回事來著?
比賽之中,經常性就可以看到盧布列夫用懷疑人生的眼神,看看球拍、看看大腿、看看球場對面的高文,滿頭都是問號,又無助又無辜。
顯然,這場比賽,對盧布列夫來說,非常困難,非常非常非常困難。
其實,盧布列夫也好,高文也罷,他們都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情況,事情顯然和自己預期的局面有些偏差。
但是,對於兩位球員來說,還是有些區別的。
盧布列夫是一根筋,比起動腦來說,他需要自己親身體驗才能夠真正感受,然後再調整,但現在,他缺少足夠的比賽經驗來解讀、分析、調整以及適應,整個比賽所帶來的衝擊感,明顯資訊量過載。
他也沒有辦法,只能悶頭衝,就好像撞牆一般,硬著頭皮上。
高文則不同,任何比賽任何對手,他都習慣進行分析進行嘗試,以不同的排列組合來尋求最佳解決方案,變化與調整,這就是高文比賽的核心,所以,對於邁阿密的變化,他已經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而且,高文面對的是盧布列夫,一個不擅長變化也不擅長佈局的球員,完全就是打實力球,這也給予高文的比賽留下更多試錯的調整空間,以前在NCAA時期,面對如此型別的球員就已經有些心得了。
可以這樣說,在邁阿密的首場比賽遭遇盧布列夫,對高文來說,可以算是一種幸運。
一來一回、一加一減之間,高文的優勢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開。…
種種,種種。
盧布列夫在面對高文的時候,更是感覺束手束腳,全場比賽都舒展不開,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節奏。
非常沉悶。
差距,轉眼就被拉開。
賽點的那一分,非常具有代表性。
盧布列夫發球。
一發。
內角。
時速203公里。
線路和落點都十分漂亮,充分將發球一方的優勢發揮出來,向高文施加巨大壓力。
高文,非常被動。
在身體失去重心的情況下,正手勉強擋了一下,根本沒有任何控制可言,只是勉強將網球推擋回去。
拋物線稍稍有些高,而且落點不深,距離底線至少有兩大步的空間。
唯一肯定的是線路,控制在中路,沒有將角度撕扯開來,這也意味著,盧布列夫想要撕開角度的話,需要冒更大風險。
盧布列夫的反應迅速。
注意力保持專注,面對破發點兼賽點,腳步積極主動,一邊觀察高文的回球線路、一邊快速小碎步調整。
第一時間進入底線之內,上步來到中場,跟進展開攻擊,側身正手強行將角度撕扯開來,反斜線進攻——
瞄準高文反手位的邊線。
發球,壓制正手;進攻,壓制反手,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盧布列夫的思路清晰,對自己的進攻構思完整。
高文,並不意外,急停急轉,腳步快速歸位,雙手反拍借力打力橫掃了一拍,這一拍的控制非常出色:
在被動防守的情況下,用一拍過渡球,沒有將角度和線路完全撕扯開來,只是借力打力,但落點推得足夠深;同時拋物線沒有完全拉起來,以平擊下旋球將盧布列夫的腳步重新逼回底線,減輕壓力。
如果是費德勒的話,這一球,無條件強行上網,那麼面對腳底下旋球,他也能夠透過細膩手感完成控制,在防守之中展開反攻,化解高文的戰術佈局,重新搶奪攻防的主動權,那麼高文就必須重新佈局。
但盧布列夫並不具備這樣的網前能力,同時也不具備這樣的意識。
他,別無選擇。
看到來球,盧比列夫腳步快速回到底線,雙手反拍紮實而穩定地將網球頂回來,又重新撇出一條斜線。
盧布列夫的反手,穩定、耐打,當然,同樣也能夠發力,但整體而言相對死板,缺少旋轉和力量的變化;而且因為揮拍動作一板一眼,變直線容易暴露戰術意圖,所以往往選擇斜線,壓縮自己的揮拍時間。
換而言之,當高文看到盧布列夫的腳步重新回到底線的時候,他的戰術佈局就已經完成,只需要耐心在反手位耐心等候,這就可以了。
“反手VS反手”。
第一回合,第二回合,第三回合。
兩位球員在反手位形成拉鋸,盧布列夫依靠力量壓制,高文則始終借力打力控制落點,局面一度僵持。
高文沒有變線,盧布列夫也沒有。
但回球的速度、力量和節奏卻始終在變化,高文試圖控制、盧布列夫試圖加速,兩位球員正在展開較量。
接下來就看,誰率先敢於變化,又或者說誰頂不住壓力率先丟球了。
啪!
高文的一拍反手擊球,角度沒有完全拉開,稍稍回來了一點點。
盧布列夫馬上就看到了機會,連續小碎步直接側身,從反手切換到正手,強行發力,正手快甩出手。
砰!
網球,宛若炮彈一般衝了出去,力量、角度、速度全部具備,一看就知道,盧布列夫準備要制勝分了。
但是!
高文不僅沒有慌張沒有狼狽,而且目光專注,準確來說,剛剛那一拍——
是陷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