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88章 訊息,詭三國,馬月猴年,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李儒和賈詡接到了呂布和焉耆人交戰,並且獲得了初步的勝利的時候,李儒和賈詡都沒有什麼太多的意外,抑或是什麼欣喜,因為原本這一次的戰鬥也不能算是什麼大戰役,不過是焉耆的一個部落,差不多就像是斷了焉耆人的一條腿,打贏是正常,沒打贏才會是稀罕事情。
先拋開呂布和危須人怎樣進行談判和收穫酬金的問題,也暫且不管李儒和賈詡怎樣透過這一場戰鬥來撬動西域各國的關係,回過頭來在平陽的斐潛,在見了蔡琰之後,就迎來了一個新的客人……
蔡琰也是臉薄,斐潛將兩個說白了,蔡琰反而更不好意思和斐潛見面,縮在自家小院之中,也不出來,就連斐潛登門也是謝絕了,頗讓斐潛撓頭。
不過斐潛也沒有很多時間放在這個方面上,當斐潛到了平陽的訊息傳開之後,前來拜訪他的人簡直就是絡繹不絕,搞得斐潛都想在自家府衙之前售賣門票了,或者是搞些什麼排號預約制度。
在這其中,水鏡先生更是勤奮,幾乎是每天都會到,不是講學宮的事情,就是將熹平石經二代的事情……
歷史上熹平石經被毀壞之後,要到了四五十年之後,才會由曹芳再次樹立起來,不過那個時候已經不叫熹平石經了,而是被稱之為“正始石經”。
石經這個東西,本意是因為石頭麼,相對來說算是比較堅固且耐用的自然界的物質了,而且以石為經,也方便學子拓印,以此來廣為傳播,但是並不是說斐潛從腰包裡面掏出一些錢財,然後嘩啦啦的石經就能樹立起來,這其中的事情還有很多。
先不說先期的校對和遴選工作,這一部分蔡琰和司馬徽基本上都討論得差不多了,所以大體上內容是確定的,也就是基本上還是以古文經為主,至於今文經麼……斐潛當然不會宣稱說什麼今文經不好,而是對外表示,今文經字數那麼多,哪裡有那麼多的石頭,雕刻不了!另外今文經之中有太多的圖讖啊,註解啊,微言大義啊什麼的,尤其是各家各派之間都有一些差異和不同,所以刻哪一家也不是事對不對?想要上石經,先統一口徑再說唄……
就算是如此,石經之事依舊有好多的事項要斐潛來進行拍板決定。
首先就是石材遴選,司馬徽似乎覺得反正不是花他的錢,所以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普通的石材根本看不上眼,大力跟斐潛推薦一款“進口”石材。嗯,確實是“進口”貨,因為如果按照各個諸侯的勢力劃分的,這個所謂的與大漢火德相得益彰的“火德之石”,的的確確現在不屬於斐潛的勢力範圍之內……
呂梁山,太行山原本也有不少石頭,斐潛的意思是用這些石頭就成了,不過那些就是一些普通的花崗岩了。但是司馬徽一而再,再而三的勸說和強調,像是這樣的百年功業,豈能用普通花白色,或者是花灰的石頭來雕刻呢?將至驃騎將軍的面子於何處?
可問題是進口貨很貴啊……
這年頭可沒有什麼物流,所有的原材料都必須是人拖馬拉的運來,萬一路上出現什麼漂沒啊,折損啊,這個錢真的就是花得跟流水一樣,還不確保能聽什麼響……
所以斐潛咬著牙沒鬆口,只是讓人再去呂梁太行一代勘察,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紅顏色的花崗岩,反正要從什麼西域進口,又或是去山東調集,斐潛是不幹的。司馬徽說來幾次,見斐潛態度堅決,也就嘆了口氣,暫且忍下,不過看樣子並非是放棄,而是準備等過一段時間找不到紅顏色的石頭之後再次老調重彈。
除了石材的問題之外,這個滿口好好好的老傢伙,不僅是想要刻一種字型,而是準備刻三種!
司馬懿振振有詞的表示,昔日熹平石經採用的是隸書,刻成之後,雖然說內容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字型麼,就讓人詬病不已,許多人表示這麼嚴肅認真的事情,怎麼能用隸書來刻?簡直是侮辱了經文!
沒錯,隸書麼,看看這個“隸”字,就知道這種書法的來歷了。
司馬懿腆著臉,笑呵呵的表示為了展現出驃騎將軍的大氣,表示要麼不做,要麼就要做個大的,不僅是要用隸屬,同樣還要用小篆,甚至表示同時還需要雕刻古篆,也就是類似於甲骨文或者金文的文字,方能體現出這一版本的石經的卓而不群,才會有天地寰宇之間的浩然之氣附之其上……
嗯,反正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可問題是,用三種字型,並非說就是刻三次就算是完了,因為司馬徽表示是在同一個石經石碑之上,同時刻出三種字型,上下可以進行對照,這樣的難度就不是說多三倍的工作量,甚至是多出十倍也不止!
雕刻石經可沒有什麼塗改液,一片石經石碑,從撰寫底稿,到雕刻到石碑之上,任何一個步驟,成百上千個字當中,如果出現了一個字,多了一筆甚至是少了一筆,這個石碑就基本上廢了……
而對於工匠來說,能認識隸書就已經是非常不錯了,更何堪是什麼小篆,還有那些比小篆還要更古老的金文!
大氣!
豪華!
斐潛就想問問司馬懿,自己的額頭之上是不是寫滿了“凱子”兩個字……
三種字型啊!有那麼一個瞬間,斐潛甚至能感覺到自家的小錢錢開始蠢蠢欲動,已經準備隨時騰空而去!
可是翻來覆去考慮了許久,斐潛還是咬著牙同意了司馬懿的這個方面的請求,畢竟這個和石材什麼的消費不一樣……
石材什麼的,雖然顏色或者花紋上面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但是隻要是屬於花崗岩型別的,質地也就相差不會太多,所以為了什麼好看的顏色,就花十倍甚至是數十倍的價格從別處進口,確實有些不划算,但是這個三種字型麼,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從漢字進化上面來說,不管是小篆還是甲骨文,金文,都已經不適合當下的書寫習慣,甚至也不符合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書寫方式的改變,從刀到筆,人類會自然而熱的選擇更為便捷更為舒適的書寫方式,但是並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古老的字型都要毫不保留的拋棄。
因為那是根。
一種文化的根。
就像是後世美式鍵盤的廣泛使用,導致了很多人在書寫方面上的退化一樣,文字的書寫,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種文化的傳承。
斐潛來自於後世,知道在後世為了專門研究甲骨文,或者是金文有多麼不容易,一方面是因為在文學傳承上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流傳到後世的東西有多麼的稀少……
所以如果現在採用三種字型進行雕刻,縱然不一定全數都能傳到後世,但是多一份的備份,或許就多一份的傳承。
三種字型!
金文、小篆、隸書!
或許後世的人挖掘出來的時候,就可以很直觀的看見從春秋到秦漢,華夏文字的整個變化,也不用費盡心思的去猜測某個篆體或者金文是什麼字,因為就像是對照的字典一般,在石經之上就能檢索出來……
這算不算是自己對於後來世界的一種貢獻呢?
反正不就是花錢麼?不就是剁手麼?花得值就好了,反正後世也不是沒有剁過手……在內心淚流滿面的肉痛之餘,斐潛也就只能是這樣的安慰自己。
在和司馬懿反覆敲定了一些石經的細節之後,斐潛也從荀諶之處得到彙報,在現階段的經濟體系之中,荀諶發現在當下市面上出現了一些仿製的徵西錢幣……
該來的,終究會來。
“劣幣驅逐良幣”,斐潛也懂,甚至比一般人都清楚,所以早在製造徵西錢幣的時候,就已經是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很多人都知道“劣幣驅逐良幣”這六個字,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望文生義之輩,不知道其實在“劣幣驅逐良幣”之下,還有一些特定的限定條件,甚至還有“反格雷欣現象”。
劣幣驅逐良幣要成立,首先,劣幣和良幣同時都必須為法定的貨幣;其次,兩種貨幣適用一個固定的法定比率,再次,兩種貨幣的總和必須超過社會所需的貨幣量。
而在漢代,或者說在斐潛管控的境內,這三個條件,一個都不符合。
漢代一直使用的都是五銖錢,金銀都很少用,所以在三國描述什麼大商家的時候,也都是用幾億錢進行描述,而不是用幾萬兩黃金什麼的,而五銖錢,不管是原先的那些質量好的五銖錢還是後來董卓鑄造的紙錢,在關中和幷州地區,現在已經基本上退出了流通市場,所有的商鋪都不接受,所以第一個條件並不符合。
其次,匯率這個東西,鋒銳無比,斐潛又怎麼會輕易的交出去?因為只有在長安和平陽有設立大型得錢幣兌換機構,下一步會在成都建設第三個,而這三個機構就是後世錢莊的雛形了,都是屬於斐潛之下直接管理,稍微變動一下匯率,便可以讓這些企圖前來兌換徵西錢幣,以此盈利的傢伙虧得連褲子都穿不起。畢竟當下錢幣和後世紙幣系統不一樣,就算是往銅內摻雜了許多鉛錫之類的其他金屬,依舊是根據重量有一定價值的,並不是完全無底線的廉價,當匯率變動到無利可圖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有人考慮運什麼五銖錢到長安、平陽來進行兌換,而是開始考慮仿製,就像是現在出現的仿製的徵西錢幣一樣……
但是,這恰好是斐潛所需要的……
這時是漢代,不是後世那種物流便利,物資豐富的時代,而是想要做一個什麼事情,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時代,是一個市面上商品交換嚴重受到小農經濟制約,物產低下,經濟流通完全和後世不能相比的年代!
要發展商業,自然不能缺少一般等價物作為槓桿,而當下不管是真的徵西錢幣,還是假的徵西錢幣,就算是數目再多一倍,都不會超過整個大漢所需要的錢幣數量!
同時,能擁有仿製錢幣能力的會是誰?
會是一般的,普通的農夫農婦麼?
所以當出現假幣得時候,斐潛並不擔心什麼劣幣驅逐良幣,因為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權勢而非經濟。
不管是漢代還是後世,每一套貨幣的發行,都是由國家強制人民接受的,儘管付款的一方很樂意使用劣幣,但收款的一方卻不會甘願接受劣幣,只有在國家能保證收款方接受的劣幣能夠繼續流通的時候,劣幣才能得以繼續存在,這條規律才能繼續起作用,而且當整個大漢都在使用徵西貨幣,都在受到徵西貨幣的金銀匯率而市場起伏波動的時候,斐潛在其中能收倒的就不僅僅是錢幣上面的好處了……
因此斐潛得到了這個訊息之後,不僅沒有生氣,反倒是覺得有些開心,因為別的好處暫時不說,經濟方面上又有一個機會可以撈錢了,多少可以彌補一下因為這個熹平石經二代將要產生出來的巨大窟窿。
有開心的事情,自然也有不開心的,在太原崔均上報,鄭康成到了太原,正在太原城外西南十五里,借一處道觀開課授講,據稱開講之時,有千人云集……
鄭康成到了太原?
什麼時候來的?
相傳,在鄭玄鼎盛時期,甚至有萬人聽講……
當然這個數字麼,按照華夏文人的尿性,很有可能是虛指,比如萬人空巷什麼的,按照後世經驗判斷,超過五百人,不管怎麼坐,都差不多是一個老師的人肉嗓子的極限了,上萬人,嘖嘖……真有上萬的話,鄭玄講完課,人估計也就廢了。
所以這個萬人聽講什麼的,先不理會是不是累計計算的,單是考慮一下鄭玄究竟為了什麼而來……
正所謂無利不起早,斐潛也不會相信鄭玄這個老大儒會千里送溫暖,自動自發的到太原這裡來學什麼鋒做貢獻,因此多半是因為發現了幷州這裡的風水不錯,想要來分一杯羹的?
理論向來就是高點,不管是文學還是經濟,或者是什麼其他的領域,都是如此,所以這一次,得派個人去看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