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叫我陳總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二十章:殺俘,犁漢,請叫我陳總長,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潁陽,位於潁水中斷,北連陽翟,南接汾丘,是豫東廣闊平原的中位,物產豐富,人丁繁盛,此地也一直是漢庭菁華所在。汝潁太平軍自攻打下潁陽後,就以此為籌措鹽粟的重地,與漢軍主力做長久對峙。
潁陽腹心如此重要,自然也受左中郎將皇甫嵩的高度重視。自馬元義匯波才南下潁陽與汝南彭脫連成一片後,皇甫嵩就對右中郎將朱儁道:
“彼輩原先屯駐長社,雖小敢,但並不足慮。系因妄圖北上攻洛,雖是進取,但卻無害。而現在不然,彼輩南下,放棄攻洛,看似退,卻有游龍入海,不可捉其意圖。其遊竄豫州,靡爛天下菁華,這才是我之憂。”
皇甫嵩不愧是漢庭最一流的軍事統帥,他敏銳發現了太平道的戰略大忌。
原先太平道的戰略目的是非常清晰的,就是以南陽、汝潁、河北三道作為主攻,對漢庭洛陽進行半包圍的進攻,想一舉而入洛,斬首漢庭。
但這戰略太過清晰,以至於漢庭的主帥們一眼就看出了太平道的意圖。所以他們才決定主攻汝潁太平道,直接從中間截斷太平道相互之間的聯絡,爾後各個擊破。
但現在,太平道,至少是汝潁太平道,其戰略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他們不再繼續北上攻打洛陽了,反而開始南下,甚至有向四周遊動的跡象。
這對皇甫嵩來說並不是好訊息,對於漢庭來說,意圖清晰的太平道最好打。他們不是打洛陽嗎,那漢庭就在洛陽周邊集合兵力,然後一舉殲滅來此的太平道,畢其功於一役,這是損失最小的平賊方法。
但現在太平道沒了清晰的戰略意圖,甚至有往流寇的方向發展,那就頭疼了。漢兵一來,太平道就走。那最後漢兵只能跟著太平道後面吃灰,反而太平道開始席捲天下,那即便把太平道消滅,其破壞了生產,依舊會讓老百姓再一次起來造反,那最後,漢庭就是真完蛋了。
所以當太平道放棄陽翟,也就是放棄繼續北上洛陽,選擇南下的時候,皇甫嵩真的擔心汝潁太平道要開始遊動作戰了。所以,他直接就揀選軍中八千騎兵,準備截殺太平道。萬不可使彼輩流動,糜爛天下。
但潁陽傳來的訊息,再一次讓皇甫嵩覺得自己高看了這些蛾賊,這些人一打下潁陽後,竟然並沒有繼續遊動,反而開始在這片地區挖溝築砦,想在這裡堅守。
這可讓皇甫嵩高興壞了,這些蛾賊竟然想和他手上的漢軍主力決戰,真的是好膽魄!好不知死活!
既然太平道在準備決戰,皇甫嵩自然就不再輕騎而出,而是按部就班率領四萬漢軍主力,從陽翟而來,其用兵也頗為迅速。
不迅速不行啊,豫州,尤其是豫東這一片,為天下之中心,漢庭最精華所在,如果放任黃巾軍在這裡發展,用不了多久,就能拉出幾十萬大軍,到時候即便決戰勝利,豫州也要被打爛了。
而且更重要的事後方的朝臣公卿都在催促皇甫嵩用兵。
公卿中,出身自豫州的是最多的。現在這些公卿大臣的家鄉正遭受蛾賊的屠戮,不斷有名門之家,海內郡望衣冠掃地,這怎麼能讓他們不著急。壓力自然給到了前線主帥皇甫嵩。
正因為這多種原因,漢軍用兵雷厲風行。六月二十三日太平道南下潁陽,二十四日,皇甫嵩收到訊息,二十九日,其人就帶著漢軍主力追著太平道南下了。
皇甫嵩一旦南下,就全力攻打潁陽外圍陣營。
汝潁太平道十五大軍當然不是排布在一塊的,潁陽小城,也排不了這麼多。又因為補給方便,馬元義遂將十五萬大軍按原有系統分為三部。
其中馬元義的兩萬部眾,因為戰力不濟,被安排在潁陽城內固守,另外波才的潁川五萬餘眾,分成三十座營壘,密佈在潁陽城北十里範圍。此外就是絕對主力的汝南太平道彭脫部,與下面的小帥吳霸、龔都、何儀、劉闢、黃邵、何曼六健將,各率兵一萬餘,駐守在潁陽城西北面,也就是潁水西岸。
因為準備時間久,各營砦都是掘濠三道,密排木柵、竹籤、深坑,寬逾數丈。這些小砦沿著潁水密佈,時不時就能見到從潁陽開出的木舟竹筏,為上游這些夾河砦運輸著補給。
所以當六月三十日,皇甫嵩帶著漢軍主力南下潁陽的時候,在距離潁陽二十里外就不得不選擇了紮營。
只見這一馬平川的豫東平原上,到處是壕溝木寨,到處是不斷贏糧的丁口,整個潁陽和其周邊二十里,直接成了一座大軍營。
皇甫嵩四萬大軍立了兩座巨型營盤,全部紮在潁水的東岸,直接面對波才的五萬眾。
開始兩日,皇甫嵩並沒有選擇進攻,而是利用其騎兵優勢,不斷遊弋在戰場外圍,觀察形勢。
最後皇甫嵩發現,潁陽戰場上的太平道,除了部分隨軍繳獲,更多的補給是來自汝南、陳國方向,由當地太平道籌措後,沿著潁水源源不斷的送入潁陽。
皇甫嵩手裡沒有舟師,連太平道在潁水上游的夾河砦防線都無法突破,就更不用說威脅其下游的補給道了。
這讓皇甫嵩大感頭疼,只要潁水一日不停,這潁陽就無一日缺糧之危。他算是看出汝潁黃巾軍的戰略意圖了。
潁陽是小城,依潁水北岸依河而建,城四圍九里,高一丈三尺,內有井水三十一座,可以說小之又小,太平道據此完全無法與漢庭形成對峙。
所以太平道就選擇一方面嬰城固守,加增城牆,另一方面,在城外浚濠築壘,還在河中搭造浮橋,以通潁水兩岸之軍。東岸有大砦四座,小砦二十八,皆深溝堅壁,西岸有大砦七座,小砦十四,皆夾河而立。此外,浮橋頭兩岸皆築堅壘,壘外築卡十餘座,層層設防,道道有警。
但太平道排此軍勢也不是沒有弱點的,那就是後勤補給。
別看現在下游正在源源不斷的往潁陽方面輸送補給,但實際上並不能持久。原因很簡單,隨著汝南方面黃巾軍主力北上,留在本地的太平道已經無力擴張,只勉力維持著現有局面。汝南還好,漢軍主力被殲滅,但在陳國方面,因為當代陳王劉寵善戰,已經在地區形成壓倒優勢。所以,只要時間繼續,汝南、陳國太平道能為前線潁陽戰場提供的補給就會越來越少。
但這個時間太慢了,皇甫嵩要加快這個程序。
他將隨軍的豫州刺史王允喊來,命其帶著各署官持節到汝南、陳國處,號召當地豪強起兵,截斷太平道的後勤。
王允出自太原王氏,忠心能任事,自詡清流忠正,與宦官閹寺不共戴天。所以當皇甫嵩給他這個高度危險的任務,他沒做多想,就同意了。
皇甫嵩壯其勇毅,許其騎兵六百作為扈兵,親自將他送出營。隨後王允日間兼程,繞過潁陽太平道的陣地,直接穿插到了汝南後方。
此刻的汝南漢軍正處低潮,但並不是說漢庭實力不在,恰恰相反,損失的是漢軍力量,但汝南豪強的實力猶在,現在只是群龍無首,正等王允這個豫州刺史持節而來,統合豪強力量。此地既有四世三公的天下名門汝陽袁氏,也有二王三恪之一的宋公孔氏。
華夏禮制講究興滅國,繼絕世。也就是說,得了天下後,也要對前代王室後裔許以爵位,用以表明繼承大統。而本朝自光武所追的便是宋國和衛國。
其中衛國就在東郡濮陽北,以姬氏繼續的是周之傳承。而孔氏,是孔子之後的一脈,被封宋公,繼承的商之傳承。至於本該還有的一恪也就是夏之傳承,並未被追許,不知何故。
而宋公孔氏封地一縣,光這一家就能舉兵三千以上,在加上汝南其他大小豪族,只要王允操作得當,完全可以使得汝南一夕變色。
王允就這樣帶著皇甫嵩的祈盼走了,雖然皇甫嵩覺得王允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高,但他並沒有枯坐等待,畢竟王允這步棋只是用在日後,而在當下,皇甫嵩依舊要擺開車馬,與太平道真幹一場。
光和六年,七月二日,皇甫嵩以孫堅部為先鋒,傅燮部為後繼,三河騎士為兩翼,開始對潁陽外圍太平道發起試探性進攻。
所攻方向正是波才一面。
波才部此前與朱儁、皇甫嵩部先後大戰,實力折損嚴重,但好在隨著他南下潁陽,潁川剩下的太平道徒又陸續趕來投奔於他。是以,實力雖然不如之前,但也緩了過來。
波才的五萬兵是和漢軍主力決戰過的,更務實也有經驗。他在城東北面的佈置就是,四大營,二十八小砦。每一大營為七個小砦的中心,隨時對小砦支援。而四大砦的主將,除了波才自己,就是波才手下三名重將。分別是李斌,楊阿,趙吉。
但波才雖然做了準備,但奈何他還是沒清醒地意識到騎兵叢集的厲害之處。
當漢軍前鋒進犯波才外圍陣線時,最東北方的李斌是支援中心,所以他選七八千老弟兄殺出,但甫一出營,就遭遇到漢軍兩翼的三河騎兵的襲擊。
在豫東廣闊的平原上,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數千騎兵的衝鋒,更不用說李斌是在支援過程中被襲擊的。
最後,李斌拼死一戰,死傷慘重才得以退回了大砦。雖然保全部分軍力,但已經無力再對外圍小砦做支援。
是以,漢兵主力步兵軍團開始在騎兵的遮護下勐烈進攻太平道的最東北的七座小砦。而被截斷支援路線的李斌軍團,只能坐看外圍小砦被陸續攻克。
大概三日,也就是七月五日,李斌外圍的七座軍砦全部告破,而漢軍盡殺其降兵,光孫堅部就殺俘三千。
傅燮攻打的第七座黃巾小砦是堅守最久的。所以此戰傅燮只要了一個活口,那就是其軍主將,也是李斌之弟,李四。其人作為波才部的悍將,深受波才之信任,被傅燮活捉時,大罵傅燮不止,後來被扒了舌頭,還在怒目。
最後這人被傅燮押到了李斌大砦前,當著砦內黃巾將士的面,被活活肢解,而且因為被拔舌,那種無言的酷刑更顯得殘忍。傅燮就是要藉此告訴這些黃巾蛾賊,反抗就是這個下場。
被弟弟死狀刺激衝昏了頭的李斌,滔天怒火下盡起大軍出砦,準備為其弟復仇。但被早有準備的漢軍伏擊,李斌當場戰死,餘部被騎兵圍困在營外。
在李斌部左邊的是楊阿,他們在友軍被圍後,幾次衝鋒,要開啟漢軍包圍圈,救出李斌部,但奈何都被漢軍騎兵給打了回去。
最後,在野外堅守了兩日,李斌部八千眾在友軍十五萬大軍在側的情況下,選擇向漢兵投降了。
前敵統帥是右中郎將朱儁,他十分擔心這些蛾賊選擇詐降,所以有心拒絕。但被其幕僚辛評所勸。辛氏為陽翟豪門,朱儁統軍過陽翟,其人入朱儁帳幕參贊機畫。
辛評勸,不論如何,可以讓其先棄械,到時候不論真降假降都有應對。
朱儁從其策,令李斌殘軍棄械投降。當日下午,李斌殘部交出全部甲械,共環首刀一千把,木矛九千隻,弓千副,甲四百領,以及大黃弩三十架。
這就是太平道的軍備情況,如此怎麼和漢軍野戰。
朱儁一收著八千俘虜,頓覺粟米不夠。不過就算夠的話,他也不甘心白白浪費籌措的軍食給這些叛逆蛾賊。最後在朱儁暗示下,孫堅違心的上前建議,不如直接殺了,不費一滴粟米。
朱儁聽得孫堅這策,掩面無語,直接入了屏風後、在眾將不知何意的時候,幕僚辛評解釋道:
“主公仁慈,見不得如此行徑,但又知道孫司馬說出皆為謀國,所以只能避讓,這事就讓孫司馬來辦吧。”
孫堅呆了一下,然後面無表情的領命了。
孫堅剛出帳,辛評又追來了,其人耳語:
“殺亦要有法,不然恐生亂。”
孫堅轉身,對辛評一拜,然後不帶其人再說,就匆匆走了。
望著孫堅如此行徑,辛評一聲冷哼,便回帳了。
孫堅回營後一肚子邪火,無處發洩。辣娘,每次都這樣,一旦遇到這種髒活,就讓他來幹。就因為他是瓜農之子,就不在乎名聲了嗎?辣!
但沒得選,孫堅再氣還是要執行。
他選了三百人梟首隊,領了九百把環首刀,去了俘口營。
孫堅是這麼做的,每次帶十名黃巾俘虜,分到一個梟首隊,一次殺三百人。只半天,八千黃巾蛾賊俘口,皆被梟首。其屍皆被用木筏順流下了潁水,前後數里,枕屍相藉,沿岸怖駭。
之後孫堅等梟首隊,十日沒有再吃過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