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翰林院的寧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八一章 北落師門級航母;手撕馬奇諾?,後明餘暉,神州翰林院的寧海,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為董方正秉持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的思路設計出來的特殊戰艦,難以想象成化級會給予未來的對手多大的精神打擊。
從艦體構型上來說,成化級不能算作大型巡洋艦,其本質上是縮小、減配的戰列艦,這也決定了其天生具備不錯的抗打擊能力。
例如歷史上美國建造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她常被後世詬病價效比極低,造價高達一艘依阿華級戰列艦的70%,但作戰效能卻對不起高昂的成本。
阿拉斯加級的標準排水量為2.7萬噸,看似與標準排水量2.45萬噸的成化級差不多,然而阿拉斯加級實質上是放大、加強版的巡洋艦。
所以她的防護能力反倒不及成化級,尤其是水下防護系統——其防雷隔艙很單薄,全艦除了彈藥庫為三重底以外均為雙重底。
而成化級則擁有大明特色的胡氏水下防護系統,是正兒八經戰列艦級別。
所謂胡氏TDS指的是材料學家胡孟維設計的一種水下防護系統,其主要部分和世界主流的液艙-空艙-液艙多層設計一致,但在其中填充一種特殊的膨化瀝青,起到吸收爆炸能量、緩衝的作用。
膨化瀝青具有少許的彈性和流動性,這一套水下防護系統設計非常優異,雖然佈置在成化級上因為寬度受限而使得效能有所降低,但也接近一流水準。
至於永樂級,由於有著充足寬度來佈置TDS縱深,其水下防護能力和黎塞留級同屬於頂流水準的獨一檔。
她的副炮配置也相當完備,計劃搭載7座雙聯裝128㎜高平兩用炮、12座雙聯裝38.4㎜高射炮、8座四聯裝20.8㎜高射炮、8座單裝20.8㎜高射炮。
那7座雙聯裝高平兩用炮的佈置比較獨特,其中4座對稱分佈於左右兩舷,另3座呈品字形佈置在艦體後部。
根據兵部海軍處預估,成化級首艦的造價大約為4100萬圓,二號艦和三號艦的造價則可以降低到3900萬圓。
這意味著一艘成化級的造價只相當於四艘驅逐艦、亦或是一艘半的重型巡洋艦。
而且還不佔用建造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船臺,僅需180m船臺便可開工建造,效費比高得嚇人。
不過,世間萬物皆有利有弊,成化級也有自己的缺點。
第一是人員擁擠,即使採用了長艏樓船型來加大內部空間,但成化級的艦體長度實在偏短,水兵們的生活空間僅有輕巡水平。
第二是續航距離較少,其在14節巡航速度下的最大航程也只有大約8000海里,與動輒上萬海里的其餘戰艦相比確實有些腿短。
但就是這樣一級白菜價的小型戰列艦,其戰術意義、甚至是戰略意義都不可小覷。
論戰術,進,她可以帶領分遣艦隊肆意遊弋,參與前衛戰;退,她可以擔任航母艦隊的帶刀侍衛,提供強大的防空火力掩護。
美國人當下就很苦逼,因為在依阿華級服役之前,他們沒有任何一艘航速大於28節的高速戰列艦——新墨西哥級、田納西級、科羅拉多級全都是低速鐵烏龜。
而重巡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對抗成化級的,遇上了只能掉頭就跑,真敢應戰那就是被吊打的局面。
論戰略,這將會使得美國人不得不暫緩一部分航空母艦或戰列艦的建造,趕緊開建一級能夠對付成化級的大型巡洋艦或者戰列巡洋艦。
某種意義上來說,董方正在今後百年都將成為一個不朽的傳奇——他成功以東拼西湊撿現成的最小成本,創造出了三個能把對手噁心到家的玩意。
不過成化級到底只能算一種特化產物,至於正規的下一代戰列艦,大明海軍內部仍然爭執不休,看來一時半會沒法拍板落定。
贊成方雄心勃勃的打算建造一級5萬噸標準排水量、航速超過30節、搭載3座三聯裝超大口徑主炮的超級戰列艦。
主炮有十四寸(448㎜)和十四寸半(464㎜)兩種方案,計劃建造兩艘。
反對方則堅決反對,認為這是在逆潮流而行,註定白費周章。
兩艘超級戰列艦的建造週期恐怕都差不多夠那兩座船臺完工四艘航空母艦了,太浪費了。
“我是覺著再開工造幾艘戰列艦太費時費力了,那種五萬噸的大船怕是要造上三年半?”羅符一邊寫下自己的評判,一邊說著,“但如果是兩萬噸的航母,兩年就能竣工。”
“確實,我也挺喜歡大船,不過沒辦法,航母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周長風嘆了一口氣,“看局勢吧,如果未來戰局明朗,造一艘也不是不行。”
大明的航空母艦處在穩定擴充的狀態,但尚未出現一級大量建造的餃子級,因為這條路仍在探索中,每一級航母都有少許改進。
大明海軍其實有一艘名叫啟明號的練習航母,她是二十年代初期由一艘巡洋艦改造而來的,排水量不過一萬噸。因為是第一艘航母,她存在大量的疏漏和毛病,所以沒過幾年就退役了,時至今日一直在渤海和黑水洋當作訓練艦。
除了她,目前在役的航母共有6艘,包括:
2艘改建自永元級戰列巡洋艦的太微垣級,標排3萬噸,封閉式機庫,木質甲板,載機量90架;
2艘輕型航母派系支援建造的天市垣級,標排1.7萬噸,開放式機庫,木質甲板,載機量60架;
2艘不受干擾設計建造的裝甲航母紫微垣級,標排2.33萬噸,封閉式機庫,裝甲甲板,載機量60架。
除此之外還有幾艘航母馬上就要服役——3艘依《備戰擴充建造案》建造的北落師門級輕型航母,標排1.4萬噸,開放式機庫,木質甲板,載機量52架。
北落師門級輕型航母比較尷尬,她們在設計時是為了配合永樂級戰列艦一起行動的,用於提供戰鬥機掩護、偵察機輔助、轟炸機騷擾。
可她們都快完工了,航空母艦才證明了自身的獨立打擊威力,戰列艦決戰的模式似乎要一去不復返了。
北落師門號、離宮號、天綱號這三艘輕型航母該何去何從,大明海軍也還在討論中。
爾後,改建自永樂級三號艦和四號艦的大型裝甲航母應該能在二十個月內竣工。
那時大明海軍將擁有絕無僅有的標準排水量為4萬噸的裝甲航母,預計通常載機量為80架,最大載機量可達100架。
這時,羅符忽然驚喜的“哦豁”了一聲。
“克行,你看,南軍順利拿下仁安羌了。”
“嗯?進展這麼快?”
羅符拿起一份戰報,伸手遞給了斜前方的周長風,“可惜比不了咱們在南洋的突襲啊。光靠兩條腿,跑得再快英人也有工夫炸了油井。”
後者一目十行地掃視了一遍,“還殘留了百分之二十?呃…還行吧,緬甸的戰局塵埃落定了。”
雖然安南人非常賣力,可是他們自身的戰鬥力不甚理想,而且緬甸的複雜地形也極大的制約了行動。
再加上英印軍、英緬軍的抵抗比較強烈,又有瘧疾橫行,所以安南王家陸軍的十萬大軍歷時兩個多月才粉碎了七萬多敵軍的多道防線。
他們一共付出了死亡近三千人、負傷九千餘人的巨大代價,這還不包括瘧疾橫行帶來的大量非戰鬥減員。
經此一役,英國在東南亞的防線已經崩潰。
英印軍和殘存的英緬軍只能向西撤退,依託孟加拉地區的有利地形重新佈置防線。
新上任的遠東戰區總司令韋維爾宣稱要堅定抵抗,絕不容許任何人染指大英帝國的寶石,來犯之敵必將遭到毀滅性打擊。
但這在周長風看來等同於狺狺狂吠——咬人的狗不叫,像這樣大放厥詞多半是沒底氣。
如今暹羅已經徹底倒向了大明,雖然他們在派兵這方面有點磨洋工,只派出了一個步兵師和兩個工兵營,但是卻全力配合軍需物資運輸,也承擔了一部分食品供給。
馬來亞戰役被俘的十萬英聯邦軍隊俘虜大部分被運到了暹羅,他們將承擔起建造暹羅至緬甸的鐵路的重任。
這樣一來,假如以後需要向西進攻印杜地區,有這樣一條鐵路將會極大的減輕後勤保障難度。
大明軍部早就有這個打算,安南人也大力支援。
鑑於英國人的和談誠意不足,大明朝廷便批准了這一計劃,開始進行前期準備。
以前,英國人就向暹羅人提議建造一條貫穿英屬緬甸和暹羅的鐵路,方便溝通、貿易,順帶還能施加影響力,不過暹羅人最後沒有同意。
明軍打算就沿用當年英國人勘察、總結的路線草案,節省時間,直接開始建造。
暹緬鐵路設計為單向鐵路,米軌(1000㎜),每天可往返三次五十節車皮的軍列,最大運力為每天3000噸。
它與暹羅本土鐵軌軌距相同,所需材料先挪用暹羅庫存的鐵軌備件,同時由暹羅和安南的民營企業工廠承擔後續材料製造。
暹緬鐵路要途經崇山峻嶺和坎坷叢林,地形複雜,建造難度非常之大。
根據大明國立鐵路派去的調查小組發回的報告,從起點和終點同時開始建造,按照正常勞作時長,預計工期二十六個月。
南方境況如此,而在北方,一場秘密交易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順天府,豐臺火車站。
“嗚嗚嗚”的汽笛聲中,一列五十四節編組的火車緩緩駛離了月臺,逐漸加速,拖著飄散的黑煙消失在了北方地平線處。
這五十四節車皮全部為二十噸級輕型四輪棚車,也就是悶罐車,內部堆疊滿了大木箱子。
外層的木箱中裝著各種雜貨,而內裡的木箱中卻裝著滿滿當當的鎢精礦、鉬精礦、鎳精礦、天然橡膠。
通常來說,鐵路運輸礦石會使用敞車,也就是上邊不封頂的敞篷車廂,這樣遮遮掩掩的做法顯然是在……偷運。
因為稀有資源短缺而急不可耐的德社提出了這個主意——沙俄現在群雄逐鹿、混亂不堪,乾脆就來一個渾水摸魚!
根據秘密簽訂的協定,雙方達成的交易是:
大明向德社分批偷運2500噸鎢精礦、2000噸鎳精礦、1800噸鉬精礦、天然橡膠700噸、奎寧6.5噸。
同時提供全套的三七式火箭筒圖紙,以及10具火箭筒樣品和500發不同種類的彈藥。
另外還有全套的三三式乙型航空魚雷圖紙,以及5枚魚雷樣品。
德社則向大明提供Seetakt型艦載對空警戒雷達、Freya型陸基對空警戒雷達、Würzburg型火控雷達的關鍵零部件樣品和全套圖紙。
還有LG39型無後坐力炮圖紙,以及4門無後坐力炮樣品和200發彈藥。
明人認為自己大賺、德國人認為自己小賺,雙方都覺得自己賺到了,這可以說是一筆愉快的交易。
世人所不知的是,大致從一個半月前開始,德社戰爭委員會命令人民軍總參謀部制訂的一系列行動已經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中來到了收尾階段。
欺騙行動代號為“布拉格”;集結行動代號為“黑森林演習”;針對法國的進攻計劃代號為“紫色印刷”。
儘管德社起初打算先解放東歐、確保資源供給充足,但是戰爭委員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強烈建議儘早進攻法國。
可以說恩斯特和德社上層是經過不小的心理鬥爭才應允這樣的大膽計劃的。
歷史上,總參謀長哈德爾上將提交的黃色方案初稿幾乎就是三十年前歐戰時施裡芬計劃的翻版,以至於阿某人大發雷霆。
之後,曼不群和古不帥提出了大幅度修改的建議,但是被老將軍們所牴觸,認為太過於冒進。
這也是為什麼阿某人吐槽國防軍將領們都是迂腐的老古董。
客觀上因為大量歐戰時期的舊貴族將領不復存在,德社在這方面的戰略部署從一開始就更為先進。
但這種先進是相對的,僅僅是一種“不循規蹈矩、不拘於過往”的先進。
從實際部署上就可以管中窺豹,依照計劃,德軍一共集結了兩百萬大軍。
其中包括99個步兵師、6個摩托化步兵師、8個裝甲師、3個山地師,還有大量的獨立支援部隊。
技術兵器統共有大約2700輛坦克、3800架戰機,以及2門740㎜列車炮、8門280㎜列車炮、14門210㎜列車炮、3門600㎜履帶式臼炮。
他們打算進攻比利時和荷蘭,牽制北線敵軍;同時透過南線的阿登森林發起突襲。
期間,中線部隊對馬其諾防線實施試探性的進攻,持續施加壓力,同時評估在巨炮支援下能否達成正面突破。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